柯云路
傳統(tǒng)文化中,家書占有很高地位。研究歷史,研究人物,家書透露出的信息往往是其他文字所無法涵蓋的。而家書中所體現(xiàn)的親情,也非一般書信可比,這才有了杜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名句。
1976年,中國發(fā)生了許多值得載入史冊的大事。1月,周恩來去世。3月,吉林特大隕石雨。7月,朱德去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這場特大地震造成一座城市瞬間毀滅,幾十萬人死亡。9月9日,毛澤東去世。
1976年4月,北京爆發(fā)了震驚世界的“天安門事件”,史稱“四五運動”。這是民眾對“四人幫”倒行逆施的一次大規(guī)模反抗。其后不出意料地受到了殘酷鎮(zhèn)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沈從文于1976年8月寫下了一封致兒子、兒媳的家書,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家書中自然有一些父子間才能理解的“隱語”。
那時沈從文已從干?;氐奖本?,原住處在“文革”中早被壓縮至一間。其后幾年中,他獨自在這個蝸居里工作和居住,每天一次到約兩里外的小羊宜賓胡同和夫人一起吃頓飯,再帶回另外兩餐。對于一位七十多歲的患病老人,這樣的生活稱得上清苦。
但他并不悲情。沈從文在信中這樣評價自己的人生:“我這卅年能維持下去,工作信心未喪失,體力情緒也比不少熟人還健康,主要也像是從總的方面學會了最妥的自處之道,即用一個‘社會主義公民的資格嚴格律己。凡事先想國家和公家,再考慮自己,所以永遠不至于灰心喪氣。即所學本業(yè),也不是什么一帆風順或得天獨厚,其所以取得與人不大相同的進展,就只是不斷努力結(jié)果,也即多做少說結(jié)果。任何當權(quán)的要人,都有理由在不得意時即消沉,只有真正明白‘公民的責任的人,才能在任何情形下,都十分認真地照國家所需要的去盡職?!保ㄗⅲ骸秳∽兦跋視愤x自《泥涂集》,沈從文著)。
“任何當權(quán)的要人,都有理由在不得意時即消沉?!笔请[語,是批判,是蔑視?!爸挥姓嬲靼住竦呢熑蔚娜?,才能在任何情形下,都十分認真地照國家所需要的去盡職?!眲t是有良知之士的志向與擔當。這些話出自沈從文尤顯不易。
沈從文少年投身行伍,青年時代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他與“左聯(lián)”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頻結(jié)為摯友,左翼作家丁玲被國民黨囚禁時曾不避危險多方營救,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又到西南聯(lián)大任教,用“文革”中的形容詞,算得上“響當當”的熱血青年。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一心向往進步的作家文人,卻在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壓力而自殺。獲救后,悟透了人生的他即使在“文革”迫害中也不再消沉,并且努力實現(xiàn)人生價值。他的人生擔得起“負責任的公民”這幾個字。
在歷史劇變的前夜,為增加兒子的信心與堅持的勇氣,他含蓄又語重心長地囑咐:“隨同社會發(fā)展,在可見的日子內(nèi)還要使人感到痛苦是必然的,無可避免的,肯定還要經(jīng)過些更大的痛苦才會好轉(zhuǎn)?!庇终f:“要對這個有更深的認識和理會,才能作到多做事,少說話,內(nèi)中有極深遠意義。多做有益于人的事,少說無補于事的空話?!?/p>
透過這些“隱語”,我以為沈從文已經(jīng)看到了未來和希望,這才又說出以下判斷:“應當相信,任何惡趨勢都是會扭轉(zhuǎn)的,惟決不會在目下可以希望。”
這就說得相當“明白”了。
一位偉人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而規(guī)律之所以是規(guī)律,是因為世間一切事物必須遵循。沈從文在說了“任何惡趨勢都是會扭轉(zhuǎn)的”之后,又說“惟決不會在目下可以希望”。希望是看到了,卻寧肯做更長期、更艱難的準備——這樣更利于堅持。
在這封信寫下后不到兩個月,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四人幫”被逮捕入獄,一段苦難的歷史結(jié)束了,中國開啟了一個新的改革開放的時期。
歷史規(guī)律在這里顯出了無法逆轉(zhuǎn)的力量。沈從文的命運也隨之改變。1978年他被調(diào)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81年出版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7年、1988年兩次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他看到了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被重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