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高科技時代,外語教學也不能僅僅停留在以前的傳統(tǒng)教學中。針對社會對于外語人才的不同需求,我們系的人才培養(yǎng)也要做出相應的外語教學改革和調整,以適應社會的需求。我們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無聊枯燥的外語學生生涯中找到一片綠洲,能夠發(fā)掘自己的一片天地。
【關鍵詞】傳統(tǒng)教學;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國際化的高科技時代,知識經(jīng)濟化、經(jīng)濟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是其主要特點。這就對21世紀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和能在日常生活與專業(yè)領域用外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許多國家對21世紀的人才在外語方面的需求作出預測,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對各自國家的外語教學逐步地進行調整和改革。
一直以來本人都是站在外語教學最前線的一名普通老師,通過這十幾年的外語教學,我不敢說對于外語教學有多么的經(jīng)驗豐富,但是也的確發(fā)現(xiàn)了在我們一直以來的外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果我們一直沿用我們十幾年前老師的教學方法,一直一沉不變的去進行我們的外語教學,我個人覺得是不會有很好的效果的。社會是一個不斷進步的社會,我們面對的學生群體也是在不斷的改變的。作為一名合格的外語教師,我們不僅要不斷的提高自己在專業(yè)方面的水平,我們還需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無聊枯燥的外語學生生涯中找到一片綠洲,能夠發(fā)掘自己的一片天地。綜合這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以及在領導同事的共同研討之下本人歸納出如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
外語課程是面對全體學生的,我們不能再像之前一樣的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其實我個人覺得試卷并不能說明一切,現(xiàn)在是信息化的新時代,學生學習外語的途徑有很多,他們接觸的途徑也非常多。作為老師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把某些外語知識單純的灌輸給他們,我們更應高關注每一位同學的情感,激發(fā)他們的外語學習興趣。讓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讓他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充分的發(fā)揮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上課的過程中不再是像以前一樣的老師一味的灌輸知識,讓學生做筆記,抄,記,背。這些是很早之前的死方法了,現(xiàn)在的教學我們提倡翻轉課堂,任務驅動等不同的形式,主要目的也是希望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動手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我這里不是要否認我們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能夠傳承下來的外語教學方法是我們老一輩的外語教育學家,站在外語教學最前端崗位的老師們辛勤勞動的成果,必定是有其可取之處的。但是我們的時代不同了,我們面對的學生層次不同了,社會對于外語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的發(fā)生改變,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前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的基礎上,需要有新的變革,有新的教學方法,才能不斷的更新取得更好的成績。最近我發(fā)現(xiàn)了一種非常好的能夠將語言和教學內容融合的教學方法——浸沒法。浸沒法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和內容融合”的教學法。其教學目的主要是掌握學科內容。學生是通過掌握符合他們所在年級水平的學科技能和學科知識來習得語言技能的。加拿大從1965年就開始進行浸沒法雙語教學實驗,用這種教學方式主要對講外語的學生實施法語教學。自那時起,浸沒法在北美許多地方被采用,也出現(xiàn)了不同形式的浸沒法。在美國,浸沒法教學所涉及到的語言包括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和漢語。
在這三十多年里,除了在美國有很大的影響之外,浸沒法也陸續(xù)被其他國家進行研究和實驗,現(xiàn)已被公認為是最成功的外語教學方法之一。許多西歐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根據(jù)本國的實際情況,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浸沒法。
浸沒法是比較成功的外語教學法,它給了外語教學界很多的啟示,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第一,當外語教學與學科教學結合起來時,學習外語的效率要比孤立的、純粹的學習語言的方式高,因為只有學生通過自己親自使用語言來實施真實的交際行為,才能使他們的語言學習產(chǎn)生良好的實際效果。
第二,能給學生提供廣泛交流機會的教學方式對語言學習有益。
研究表明,參與浸沒法教學的學生在法語閱讀和聽力測試中的成績與母語是法語的學生一樣好,但他們很少能在說和寫的輸出方面取得與聽和讀輸入理解方面同樣好的成績。
為了更充分地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技能,浸沒法教師必須循序漸進地提供可以讓學生模仿的、比較復雜的語言,并設計一些需要學生使用比較復雜的語言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課堂教學活動。總之,必須仔細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任務,以便幫助學生學會和使用語言的某個形式。如果沒有系統(tǒng)的計劃,各學科教師各自為政,會提供不系統(tǒng)的、甚至零散的語言形式。而如果根據(jù)學科內容的特點,各學科協(xié)調一致,有系統(tǒng)地將教學重點分階段集中在某些語言結構上,這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法水平。有一點必須要注意,提高對語言形式的注意力,并不意味著忽視語言交際和語言意義。
三、轉變觀念,改變單一的測試手段
一直以來,外語成績好壞的測試只取決了考試成績的高低,外語證書的獲得。很多同學在大學期間學習外語的要求就是期末考試是否能夠考高分,畢業(yè)的守候手上有英語四級六級證書,是否能夠獲得日語一級二級證書。這些是需要的,但是不是檢測我們外語水平的唯一憑證,我們不能僅僅以此來判斷外語是否學好。所以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學校也希望可以改革,在幾年前我校就開始了取消學生期中考試采用技能測試的形式來檢測學生的成績。技能測試不同于期中考試,成績只取決于一份試卷。技能測試是全方位的貫穿整個學期的過程,通過一個學期對于本門課程的學習,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要學會理論結合實際,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這種理論結合實際的體現(xiàn)不是一天或者一周的,二應該是貫穿整個學期的。當然應該還有其他更好的測試手段,我也希望可以通過本篇文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可以從其他老師那里學到更多的方法。
外語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改變改革的過程,希望我們可以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改革,不斷的學習研究新的教學方法,讓我們的外語教學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教師在新的課改形勢下,一定要具有課改理念,把學生放在首位,要讓學生學得精彩,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才會不斷的進步。以上是我對外語教學改革的一點初淺體會,希望可以讓教師原有的角色發(fā)生變化,教學改革也為教師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機遇。相信我們在可以不斷激發(fā)自身的活力,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創(chuàng)新,一定會使學生向“學會學習”這一最高目標邁進。
【作者簡介】
鄧紅霞(1981—),女,江西高安人,江西外語外貿職業(yè)學院應用東、西語系講師,學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商務日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