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東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洛陽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部,河南洛陽 471002
溫針配合平樂正骨手法治療糖尿病合并肩凝癥的臨床分析
張向東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洛陽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部,河南洛陽471002
目的探討應用溫針配合平樂正骨手法治療糖尿病合并肩凝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該院2015年4月—2015 年8月之間收治的合并糖尿病的肩凝癥患者73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采用溫針配合平樂正骨手法,對照組采用普通針灸配合常規(guī)推拿手法治療。以20 d為一個療程。分別于治療前和療程結束時對所有患者進行癥狀評估,該評估采用肩關節(jié)功能評價量表。結果治療組治療前后相比較,各項指標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進行比較,除外形評分外其他各項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疼痛情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活動度、肌力、生活能力及外形評分均數治療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合功能總積分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溫針配合平樂正骨手法能夠比常規(guī)推拿手法更有效地緩解糖尿病合并肩凝癥癥狀。
平樂正骨手法;溫針;糖尿??;肩凝癥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15年4月—2015年8月之間收治的合并糖尿病的肩凝癥患者73例,該研究已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
1.2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采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消渴、肩周炎的診斷標準。
1.3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者主要癥狀為肩關節(jié)周圍疼痛、壓痛及活動障礙,且以上癥狀會因天氣轉變或勞累而加重;③肩周壓痛明顯,嚴重者肩部肌肉萎縮,出現“扛肩”現象;④年齡大于18歲、病程長于5個月;⑤治療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
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②懷孕或妊娠者;③合并感染、腫瘤、局部皮膚潰瘍、痛性肌萎縮、神經系統(tǒng)疾病、血栓病及精神疾病的患者。脫落標準:因其他原因未能完成治療者;隨訪周期結束前失聯者。
2.1分組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病例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
2.2干預方法
所有納入研究的病例均采用糖尿病常規(guī)治療。
2.2.1治療組治療方法 ①溫針治療:皮膚常規(guī)消毒,取肩髃、肩前、肩貞、天宗穴,選用0.25 mm×60 mm規(guī)格的毫針傍刺,并在針柄上插入2 cm艾柱,并點燃,待艾條燃盡后起針(注意預防燙傷)。溫針1次/d,20 d為1個療程;②平樂正骨手法[1]治療:第一步,以松筋手法初步處理筋滯,用手法點按推拿,松解頸肩胸腰部軟組織,主要目的為處理骨錯做準備;第二步,以正骨手法處理骨錯,定點手法松解頸椎、胸椎、腰椎的骨錯。處理肩鎖關節(jié)、肩胛胸壁及盂肱關節(jié)等的微小骨錯縫;第三步,以調筋手法再次處理筋滯,在運動中處理頸肩部軟組織,分離組織粘連,解除肌肉、肌腱的扭轉,恢復其正常解剖位置。平樂正骨手法1次/d,20 d為1療程。
2.2.2對照組治療方法 ①針刺治療:皮膚常規(guī)消毒,取肩髃、肩前、肩貞、天宗穴,選用0.25mm×60mm規(guī)格的毫針針刺,快速進針,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針刺1次/d,20 d為1個療程;②常規(guī)推拿手法治療:主要包括搖臂、扣揉、捏拿、活肘、運肩等標準化手法。常規(guī)推拿手法1次/d,20 d為1療程。
[作者簡介]張向東(1986.9-),男,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中醫(yī)藥防治脊柱及相關疾病。
2.3觀察指標
該研究所納入指標參考李海燕[2]等制訂的肩關節(jié)功能綜合評價量表,將患者肩關節(jié)疼痛、活動度、肌力、生活能力、外形等癥狀、體征進行量化分析。
2.4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時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治療后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時采用非參數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檢驗水平為α=0.05。
表1 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
結果:見表1所示,治療組治療前后相比較,各項指標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平樂正骨手法對本病肩關節(jié)各項指標改善良好。
表2 對照組組治療前后比較
結果:見表2所示,對照組治療前后進行比較,除外形評分外其他各項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標準推拿手法配合中醫(yī)綜合治療對本病有療效,但對患者肩部畸形情況改善不佳。
表3 治療后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情況
結果如表3所示,兩組患者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疼痛情況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活動度、肌力、生活能力及外形評分均數治療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合功能總積分兩組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治療組綜合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肩凝癥又稱“五十肩”、“漏肩風”,西醫(yī)稱之為肩周炎、凍結肩等,屬中醫(yī)筋傷科痹證范疇。近年來研究發(fā)現,糖尿病患者肩周炎發(fā)病率較高。研究[3]顯示,1型糖尿患者中肩周炎的患病率為10%左右,2型糖尿病患者中肩周炎的患病率高達22.4%。肩周炎與年齡、病程、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和微血管病變明顯相關[4]。吳秀英等[5]發(fā)現糖尿病合并肩周炎患者,其血糖血脂代謝指標與肩關節(jié)活動度呈正相關。平樂正骨學派認為本病的主要病變?yōu)榻顐?、筋急、筋萎等筋的病變以及伴隨或繼發(fā)的“骨錯”,進而引起局部的氣滯血瘀,氣血不通而痛,此時應遵循“筋滯骨錯”理論筋骨并重的原則,通過對病變部位的軟組織進行特定的剝離、松解和復位,調節(jié)“筋滯”的病變;通過特定的正骨手法糾正“骨錯”,有學者[6-7]認為手法治療作用于關節(jié)能夠使深部組織升溫、血管擴張而達到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達到松解粘連、解除痙攣的目的,是臨床治療肩凝癥的有效手段。
[1]趙明宇,廉杰,鮑鐵周,等.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再析[J].中醫(yī)正骨,2015(4):74-77.
[2]李海燕,靳兵,吳輝.肩關節(jié)功能評價量表及可靠性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3(5):223-224.
[3]MCGRORY B J,ENdRIZZI d P.Adhesive capsulitis of the hip after bilateral adhesive capsulitis of the shoulder[J].Am J Orthop,2000,29(6):457-460.
[4]郝永壯,張宇明,高剛,等.糖尿病大鼠肩關節(jié)病理改變及其機制[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4,31(12):2811-2813.
[5]吳秀英,綦玉琴,劉淑芳,等.康復治療對老年糖尿病并發(fā)肩周炎病人代謝控制的影響[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4,40(3):221.
[6]管恩福,劉彥璐,李紹旦,等.手法結合中藥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6):1009-1011.
[7]李麗,孫敬龍,鹿海峰.循經彈撥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1):75-76.
R4
A
1672-4062(2016)06(b)-0109-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2.109
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