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更雪
摘 要:本文首先對歷代學者關于《警察與贊美詩》的研究成果做了簡要綜述,其次對作者作品和理論進行了概述。第三部分從功能文體學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統(tǒng)的角度對文章進行了分析,證明功能文體學為分析和理解作品提供了新視角。
關鍵詞:概念功能;《警察與在贊美詩》;及物性系統(tǒng);過程
《警察與贊美詩》(The Cop and the Anthem)是美國短篇小說大師歐·亨利的一部經典作品。歷代學者從多層次多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研究成果舉不勝舉。對其的主題探索包括社會、宗教、法律等,如張乃奇(1990)《調侃法律 贊美宗教——試論<警察與贊美詩>的主題兼及其它》。對其的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包括創(chuàng)作風格、藝術特色、修辭格、歐·亨利風格、幽默藝術、翻譯技巧、以及文學作品對比研究等,如馬軍(2005)的《論歐·亨利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警察與贊美詩>為例》,顧劍峰(2009)的《<警察與贊美詩>的幽默藝術》和 鐘青芬(2013)的《歐·亨利作品<警察與贊美詩>的英語翻譯技巧與分析》。多數(shù)學者是從文學批評的角度進行作品分析,近十幾年來,學者們開始嘗試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其進行文本分析,包括語義功能、會話含義角度、前景化角度、文體學角度、評價視角、語料庫檢索分析文體角度、合作原則角度、語用學視角、功能語法角度等等,如徐麗娟(2001)的《簡析英語小說<警察與贊美詩>修辭格的語義功能》,楊建玫(2002)的《<警察與贊美詩>的語料庫檢索分析》以及王霞(2005)的《<警察與贊美詩>的功能語言學分析》。本文將從功能文體學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統(tǒng)的視角對《警察與贊美詩》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其主題意義是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的。
一、歐·亨利和《警察與贊美詩》的概述
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國著名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他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構思新穎,風格獨特,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料,有“美國生活的百科全書”之譽。他少年時曾一心想當畫家,婚后在妻子的鼓勵下開始寫作。后因在銀行供職時的賬目問題而入獄,服刑期間認真寫作,并以“歐·亨利”為筆名發(fā)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引起讀者廣泛關注。他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說。歐·亨利的思想和他作品,與他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有極大關系。歐·亨利本身是一個窮苦的人,因此他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貧窮的勞動人民,充滿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警察與贊美詩》是歐·亨利的代表作之一?!皻W·亨利在《警察和贊美詩》這篇小說中以蘇貝作為典型的人物形象,如實反映了這一時期以美國紐約為代表的貧民階層的苦難生活,以幽默的語言和反諷的方式,批判了社會的不公,展示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間的強烈反差。這篇小說,形式上,是一篇虛構的幽默小說,語言上,采用隱喻式,內容上,反映的是“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蘇貝是一個失業(yè)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為進監(jiān)獄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幾次惹是生非都沒有達到目的,后來想改邪歸正,卻被警察逮捕了。這體現(xiàn)了警察對犯罪行為的“容忍”和對無辜行為的懲罰的社會現(xiàn)象,揭露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法律的虛偽。該小說幽默風趣,辛辣諷刺,構思奇特,情節(jié)跌宕起伏,主人公的反常心理和出乎意料的結局,讓讀者深深的體會到微笑里的辛酸,諷刺里的悲哀和無奈。
二、理論概述
“功能文體學(Functional Stylistics)”是“系統(tǒng)功能文體學”的簡稱,它特指以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基礎的文體學派。韓禮德區(qū)分了語言的三種“元功能”:即表達說話者經驗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表達說話者態(tài)度、評價以及交際角色之間的關系等因素的“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組織語篇的“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斑@三種意義相對來說是相互獨立的。所以,三種功能組成三種意義資源。講話者在講話過程中要根據情景語境從這三種資源的系統(tǒng)網絡中做出選擇。從所有這三種意義中做出的選擇都可對語篇的文體有意義”。用功能語言學分析語篇有兩個目的,這些目的是通過對語篇進行描述分析和解釋評價來完成的。一是通過描述分析來理解語篇是如何把意義表達清楚的,為什么要這樣表達;二是通過分析來解釋評價語篇,說明文章的主題意義和深刻內涵。
本文嘗試利用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統(tǒng)理論對《警察與贊美詩》進行分析,“概念功能”是功能文體學三大元功能之一,是表達說話者經驗的功能。經驗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及物性系統(tǒng)之上。及物性是個語義系統(tǒng),其作用是把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個“過程(process)”。及物性系統(tǒng)包括六中過程: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
三、從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統(tǒng)的角度分析《警察與贊美詩》
根據小說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現(xiàn)在將小說分成三部分進行分析。第一部分是蘇貝躺在長椅上籌劃通過入獄來度過寒冷的冬天。第二部分是蘇貝離開長椅,到街上惹是生非。第三部分是蘇貝回到教堂,被警察逮捕。下表是蘇貝在三部分中參與的各種過程的個數(shù)和百分比的統(tǒng)計。(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小說第一部分,蘇貝參與的是物質過程和行為過程。物質過程表示做某事的過程。這個過程一般有動態(tài)動詞來表示,“動作者(actor)”是動作的邏輯主語,“動作的目標(goal)”即動作的直接賓語。行為過程是指呼吸,咳嗽,嘆息,哭笑等生理活動的過程,通過一系列生理活動,其能表現(xiàn)出行為者的心理活動和需求。行為過程一般只有一個參與者,即行為者,而且行為者一般是人。第一部分對蘇貝的居住環(huán)境和現(xiàn)狀進行了描述,寒冷的冬天即將到來,他無家可歸,廣場上的長椅是他唯一的家,所以他做出了入獄過冬的決定。
小說的第二部分,蘇貝參與的主要是物質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心理過程。其中物質過程和行為過程是主要過程,比例高達70%。這說明他的所有的行動目標很強,目的性很明顯。他不斷的做出努力想要達到他的目的。為了實現(xiàn)入獄的愿望,他費盡心機,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他想去豪華飯店吃美餐,卻因穿著破舊被推到人行道上;他用石頭砸窗戶,警察卻不承認他是肇事者;他想吃霸王餐被捕,侍者卻沒叫警察把他拽出門外;他故意調戲年輕女子,反被女子糾纏;他想以“擾亂治安罪”被捕,警察卻不理睬他;他偷拿了雪茄店門邊的雨傘,傘主卻把傘讓給了他。行為過程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各種行為動作上,如danced, howled, raved等,表現(xiàn)出他為了達到目的,不惜做出荒誕滑稽的行為。心理過程是表示感覺、反應和認知等心理活動的過程,通過講話交流信息。心理過程一般有兩個參與者,一個是感知者,另一個被感知的“現(xiàn)象”。言語過程和心理過程同樣體現(xiàn)了蘇貝急切入獄的心情,一個計劃失敗后又接著實施下一個計劃,在與別人對話時他故意用挑釁的口吻,為的是激怒受害者和警察,誘導別人與他“合作”,幫他入獄。
第三部分中,蘇貝參與的主要是物質和心理過程。物質過程仍然占很大比重,目標是控制自己的邪惡,再現(xiàn)當年的雄心壯志。另外,心理過程的比重有所增加,可以看出蘇貝心理的變化,他受到贊美詩的洗禮,要重新做人。但正當這時,蘇貝被警察帶走了。
總之,通過對這些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整個故事的諷刺意味。人們眼中的可怕的監(jiān)獄對于蘇貝來說卻是度過嚴冬的“天堂”。蘇貝為了入獄,不得不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但警察卻不逮捕他。最后蘇貝決定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時,警察卻不給他機會??梢姰敃r社會的殘酷,法律的虛偽,下層人民飽受物質和精神之苦。
四、結語
從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統(tǒng)的視角分析《警察與贊美詩》,可以使讀者更加深入地體會蘇貝的凄慘命運,解讀小說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理解其幽默諷刺的寫作手法和出人意料的結局,從而更好地體會小說的主題思想和深刻內涵,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白顛倒的本質。功能文體學為我們分析和理解作品提供了新的視角,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不失為文學文體分析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 人的本質與其所處的社會——歐·亨利與莫泊桑的兩篇短篇小說對比評析[J]. 學術交流, 2004(2): 141-146.
[2] 李國慶. 試論及物性系統(tǒng)結構和語篇體裁[J]. 外語教學, 2005, 26(6): 13-18.
[3] 劉世生, 宋成方. 功能文體學研究[J]. 外語教學, 2010, 31(6): 14-19.
[4] 劉世生, 宋成方. 功能文體學研究的新進展[J]. 現(xiàn)代外語, 2015, 38(2): 278-286.
[5] 王霞. 《警察與贊美詩》的功能語言學分析[J]. 山東外語教學, 2005(1): 109-112.
[6] 張德祿. 韓禮德功能文體學理論評述[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9(1): 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