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扎西
摘要: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精思,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的訓練;讀熟;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124-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還是要重視學生讀的訓練。古人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讀的位置多么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讀,學生就會更加事半功倍,受益終生。深感遺憾的是,我們在教學中并沒有特別重視讀的訓練,而是把功夫都化在了對課文的分析上,以講代讀,以答代讀,造成了學生不會讀書,害怕作文的嚴重后果。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更無從談起。教學中,我大膽改進課堂教法,十分重視學生讀的訓練,千方百計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愿在此拋磚引玉,以期共商。
1.讀書讀書,貴在讀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過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由情感產生思考,從而受到品德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同時對學生掌握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qū)的學生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為此,在講讀課文中,我們都以讀為先,將讀貫穿教學始終。一篇新課文,首先給學生正音范讀,讓學生整體感受課文內容、語氣、感情,掌握字里行間的抑揚頓挫,然后讓學生自讀,并要求他們認真讀,把書讀熟,做到發(fā)音準,咬字清,聲音響亮不重復,理解意思帶感情。在此基礎上,老師掌握火候,趁熱打鐵,對于疑難問題給學生以適當點撥,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意思,深深地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巧妙之處,不知不覺中學生受到感染和啟發(fā)。老師再也不用為絞盡腦汁的提問,學生拐彎抹角的回答而浪費時間了。
2.熟讀精思,心知其義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fā)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這充分說明讀書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為此,我們總是在學生做到了對課文能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進一步地讀,不過這時是帶著問題而讀,一邊讀一邊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讀,哪是重點詞,哪是重點句,作者為什么要用這個詞不用那個詞呢?通過一讀再讀,從而加深印象。
3.方法科學,形式多樣
多讀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機械的、重復地讀,要講究方法,形式多樣,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讀書積極性,避免單調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3.1 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循序漸進。否則欲速不達。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還應認真的備好每一課的朗讀要求,也就是為什么要讀,讀后要達到什么目的。在訓練中,教師要明確訓練目標,在朗讀的不同階段,應對學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3.2 教師以身作則,范讀引領。"打鐵還要榔頭硬",一名語文教師要使學生鐘愛朗讀,那么自己還真需是把硬硬的榔頭,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試與天公比高的調皮小子們信服呢?教師范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喚起學生的感情,把學生帶入文本之中,讓學生達到忘我境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孩子們其實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師的范讀無形中為孩子們樹立了榜樣。這時他們也顯得躍躍欲試了,這時老師再因勢利導,讓學生試讀。學生反復吟讀最終領悟到課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悅,自然也就培養(yǎng)了閱讀的興趣。
3.3 創(chuàng)設氛圍,進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交融的氛圍。這樣,孩子們朗讀時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語言美、意境美。
3.4 邊讀邊想,再現情境。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觀情境,要讓學生理解課文,重要的一環(huán)是使學生大腦中再現這種情境。這個過程必須由學生自己進行視聽神經的協同活動,接受文字符號的音形復合刺激,從而形成對語言意義的整體組合,產生再造想象,實現再現。朗讀是一種好的方法,特別是低年級課文寫得生動有趣、有聲有色,兒童又長于形象思維,還原并不難。一般地說,只要稍加提示,學生即可入情入境,將課文讀出感情來。
4.明確小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動者,而不是被動受教者
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現代兒童教育存在的一個誤區(qū)就是把兒童看成是一個空的容器,教育者的責任是用成人的知識和經驗盡量裝滿它。其實,蒙臺梭利和重視兒童內在潛能激發(fā)的思想家盧梭等人的觀點是一致的:兒童與生俱來擁有的靈性,正因為如此,兒童的發(fā)展才成為一種可能。而小學生的主要思維形式為形象思維。由此看來,小學生的積極主動的語文學習能力及其內在潛能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值得認真反思的。
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包括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影響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心理因素,可以從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與思維的智力因素和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來看。一般來說,小學生會在各種心理因素中表現得有強有弱。當學生的語文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能幫助學生分析困難產生的原因,對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心理因素做出適當的調節(jié)。
5.增強學生的朗讀意識
一是節(jié)奏意識。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讀情感激越時節(jié)奏的加快、聲調的昂揚,情感悲戚時節(jié)奏的舒緩、聲調的壓抑等,把握適當的停頓在朗讀節(jié)奏中的重要意義。二是角色意識。啟發(fā)學生去揣摩體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繪聲繪色的朗讀中心領神會,表達出深刻含義和豐富感情。三是問題意識。通過多讀多誦,在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質疑問難的思維能力,用自己的語言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6.創(chuàng)設意境,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雖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的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教師在上每篇課文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如優(yōu)美的散文,古詩配譯,音樂圖畫,記敘文配以課本劇等。這樣一來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總之,閱讀訓練的方法很多,需要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發(fā)現去積累去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
7.培養(yǎng)寫作興趣,鍛煉作文水平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語文寫作,更重要的還是看我們學生在語文這門學科上的興趣與愛好,在多讀多看的基礎上,要求我們的學生一定要多寫,在創(chuàng)造中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最終取決于培養(yǎng)較強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通過寫作,來感受其中的樂趣,提高自己的寫作興趣。
優(yōu)秀的寫作往往是痛苦的產物,葉圣陶也在《和教師談寫作》一文中指出:"小學生今天作一某篇作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的知識思路,語文等方面的積累"。不管這個過程怎么樣,當一篇屬于自己的文章展現在自己的面前時,那種喜悅之情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們老師要鼓勵我們學生去積極寫作,發(fā)展學生的寫作創(chuàng)造力,啟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就等于在撥動學生創(chuàng)造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在寫作中作為我們老師應采取形式多樣的命題方式,根據本班的每一位同學做出合情合理的寫作要求;改變傳統的作文思路,留給同學更多的思維發(fā)展空間,在不斷探尋中才能得出語文寫作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