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定律”的廣泛傳播要歸功于《紐約客》撰稿人、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他在2008年出版的《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中這樣寫道:“在卓越者中并沒有與生俱來的天才……也很少有勞而不獲者,一個比他人更勤勉工作的人,不會僅停留在一個較高的水準,而會尋求更大的突破……這項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技能要達到世界水平,他的練習時間就必須超過10000個小時——任何行業(yè)都不例外。”
格拉德威爾所提到的,是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在精英級別的西柏林音樂學院對小提琴學生的研究,其結論1993年發(fā)表在一篇名為《刻意練習在獲得專家級表現(xiàn)中的作用》的論文中,之后在格拉德威爾的包裝下廣為人知。
事實上,埃里克森本人對一萬小時定律的提出頗為不滿。他指出,一萬小時這個數據本身并無神奇之處,僅僅是該研究的平均值而已,許多頂級小提琴演奏家的練習時間事實上遠少于平均值。
他也特別強調了練習質量的重要性,即所謂的“刻意練習”。也就是說,未突破舒適領域的練習不能算數,這不僅包括針對認知和身體的重復性訓練,也包括了及時有效的反饋,通俗地說就是專業(yè)指導。拿最淺顯的例子來說,許多人做了一輩子的飯,但能達到專業(yè)廚師水平的人屈指可數。
紐約時報記者大衛(wèi)·愛潑斯坦也在《運動的基因》一書中駁斥,該定律完全否認了先天條件的差別。一項對棒球運動員的研究就表明,他們在飛行中的球距離自己6米的時候就能看清,而普通人則是4米。當棒球從18米開外以150千米/小時的速度向你飛來的時候,運動員就能多出50毫秒的反應時間,這個優(yōu)勢已經相當明顯了。
愛潑斯坦舉了許多例子來證明,即使在體育領域,一萬小時定律也不是對每個項目都適用。比如跳高運動員唐納德·托馬斯只做了幾個月的基礎練習就達到了世界水準,幾百次俯式冰橇的練習足以讓一個身體素質不錯的人登上冬奧會賽場。(這種運動要求運動員俯臥在冰橇上滑行1214米,用時最少者獲勝。)其他有可能“速成”的項目還包括飛鏢、摔跤和短跑。
愛潑斯坦同樣認為,一萬小時必須作為一個平均值來理解。他引用了一項針對國際象棋選手的研究,達到國際專業(yè)等級最低級別——國際棋聯(lián)大師的平均時間大約是1.1萬小時,但也有一名棋手僅花了3000小時;而達到最高級別、國際特級大師的棋手則至少都花費了1.4萬小時,著名的波爾加姐妹則花了至少五萬個小時。
一萬小時定律帶著勵志的光輝,給人一種角色扮演游戲式的幻覺:只要攢夠了經驗值,你就能成功。但你需要明白,這只是成為專家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