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娟
[摘 要]《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年級上冊的一篇科普童話,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展示文章內(nèi)容,生動有趣。教學這篇文章,凸顯語文課程新理念,以讀為本、以生為本,語文實踐張弛結合。教師教得游刃有余,學生學得其樂融融;課件精美,語言動聽,板書簡潔明快。
[關鍵詞]閱讀教學 科普童話 新理念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9-060
《小蝌蚪找媽媽》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的一篇科普童話,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展示了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的生長變化,文章生動有趣。但是,對一年級學生來說,篇幅較長。如何在進行語言實踐的同時,讓學生學習到科普知識呢?執(zhí)教者對這篇課文進行了反復的解讀,演繹了一堂精彩的語文美育示范課。
一、板書形象生動,開題情境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缎◎蝌秸覌寢尅肥且黄⒔逃跇返耐?。孩子們對小蝌蚪這種小小的生命,充滿著好奇與興趣。所以,王老師在導課環(huán)節(jié)用圖片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嗎?”王老師出示了一幅圖片—— 一叢綠綠的水草,幾只黑黑的小蝌蚪。
“小蝌蚪!”孩子們大聲說。
王老師趁機將小蝌蚪的圖片粘貼在黑板上,又拿出“青蛙”?!昂⒆觽?,這是誰?”
“青——蛙——”,看到形象直觀的“小蝌蚪”和“青蛙”,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一下被激發(fā)了起來了。
王老師趁熱打鐵:“誰知道它們兩個是什么關系?”
“小青蛙是小蝌蚪的媽媽!”
“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今天,王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學習一篇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蓖趵蠋熢趫D片“小蝌蚪”和“青蛙”中間寫了一個漂亮的“找”字。
王老師由直觀的圖片導入,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板書以圖代字,減少了板書的時間,體現(xiàn)了看圖學文的特點,形象直觀,并能很快地將學生帶入有趣的學習情境之中。更重要的是,這樣為后面的板書留下伏筆。這樣的設計匠心獨運。
二、借助字源字理,識字具體化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段語文學習的重點。一年級下學期的孩子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一般的生字孩子們往往用“猜一猜”“加一加”“換一換”等方法學習。運用字源字理的識字方法,既能讓孩子們很快地記住字形和字義,更能激發(fā)學生對漢字文化的熱愛,印象也更深刻。王老師在學生充分交流識字后,選取了“鼓”這個字進行教學。
王老師首先出示了“鼓”字的篆文“”,讓孩子們觀察?!巴瑢W們,你們看,早先的‘鼓是這樣寫的。你看到了什么?”
“老師,我看到一個人站在鼓旁邊,敲鼓呢!”
“老師,我看到一個人手里還拿著鼓槌呢!”
王老師趁機指導:“對,瞧,我們的祖先多聰明呀。這就是一個人手里拿著鼓槌在敲鼓哪!你記住了嗎?再讀一遍?!?/p>
這樣的教學,讓孩子們不僅記住了“鼓”的讀音,還知道了漢字形成的過程,識字效果好。孩子們怎能不喜歡呢?如果教師能在每堂課中都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面的滲透,孩子們就會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更強烈的興趣。
三、歸類指導寫字,方法靈活化
寫字是語文教學中又一個重點。新課標明確提出:每一節(jié)語文課中都要有指導寫字的環(huán)節(jié)。語文教育專家多次提到,要讓學生由不會寫到會寫,由會寫一個字到會寫一類字。在本課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寫字指導的意義呢?王老師認真分析了要求會寫的10個字,有5個是左右結構,有4個是上下結構,有1個是半包圍結構。而半包圍結構的字也是一年級學生很少見到的一種結構。于是,王老師重新對生字進行排隊,將10個生字按照結構不同進行分類呈現(xiàn),重點凸顯半包圍結構的字——“灰”。
“同學們,剛才青蛙生字寶寶們站著整齊的隊伍,考了我們?,F(xiàn)在呀,本課中會寫的生字也站著整齊的隊伍來了。快點看一看,它們是按照什么順序站隊的?”
“第一行是上下結構的字,第二行是左右結構的字,第三行是獨體字?!奔毿牡暮⒆涌闯隽死蠋煹挠眯?。
“你眼睛真亮??墒?,第三行的‘灰字是獨體字嗎?”
“是半包圍結構!”有學生指出。
“對,這個字是半包圍結構,上邊的一橫一撇,包住了下面的‘火字,這樣的字就叫半包圍結構。像這樣的字我們還學過‘包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個半包圍結構的字——‘灰?!?/p>
看似簡單的引領,卻是教師別具匠心的設計。分類出示生字,讓學生感知字的結構;借助課堂生成,凸顯教學重點。以一字帶一類字的寫字指導,讓學生掌握了一類字的寫法。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提倡這樣的教學。無痕的過渡,讓教學更有針對性,也增強了學生學寫生字的興趣。
四、彰顯文本重點,訓練情趣化
《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文本較長,但是文質兼美,小蝌蚪的樣子描寫、青蛙的樣子描寫,小蝌蚪與鯉魚阿姨的對話、與烏龜媽媽的對話、與青蛙媽媽的對話,都是教師用來指導學生朗讀的內(nèi)容。同時,文章還承載了普及科學知識的,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青蛙的捕蟲本領等任務穿插在文本中。連環(huán)畫插圖,也是本文呈現(xiàn)的又一方式。教學時不容忽視。如此高容量的文本載體,舍棄哪一部分都覺得不舍。既不能上成科學課,又不能上成說教課,這恰恰是我們語文教師最難把握的常見問題。王老師在教學中勇敢跳出文本,依據(jù)新課標理念,以讀為本、以生為本,凸顯童話特點、語文特點,根據(jù)孩子的認知特點,將文本處理得深入淺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扶有放,既有朗讀方法的點撥指導,又有人文情懷的感情升華,更有語言文字的實踐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
“同學們剛才讀書真認真呀!瞧,誰來了?”教師課件出示課文第一幅插圖——“小蝌蚪。”它們長什么樣子呀?教師直接出示文本:“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教師指名讀,引導學生借助文本和插圖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并讀出特點“大大的”“黑灰色”“長長的”“游來游去”。
(二)朗讀對話,點撥指導
教師借助圖片,引入學習情境,想象小蝌蚪看到鯉魚媽媽教孩子找食的心理活動,體會小蝌蚪也想找到媽媽的急切心情;再出示小蝌蚪和鯉魚阿姨的對話,為讀好對話打下情感基礎。在指導讀好第一次對話后,教師采用了有扶到放的教學方法,引導同桌讀讀小蝌蚪和烏龜媽媽的對話。在交流匯報中,王老師相機指導?!靶◎蝌?,你怎么讀得這么著急呀?”“小蝌蚪,你怎么讀得這么高興呀?”引導孩子把小蝌蚪急切找到媽媽的心情和誤以為找到媽媽的高興勁讀出來。
簡簡單單的朗讀指導,在看似無意的對話中實現(xiàn)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體現(xiàn)了朗讀的是最重要、最經(jīng)常的訓練。這樣,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有所感知、有所感悟,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感,使他們受到情感熏陶。
在學生看到小蝌蚪找到媽媽后,王老師結合文本特點,設計了動作表演朗讀的方式,寓教于樂,符合兒童愛動的特點?!巴瑢W們,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多高興啊。來,讓我們也像小青蛙那樣一邊讀,一邊做動作?!鳖D時,教室里成了快樂的海洋,孩子們學著小青蛙的樣子一蹬一蹦,還有的甚至“呱呱”地叫起來。
(三)科普知識,相機滲透
本文是一篇科普童話,但又不能上成科普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所以,語文教學不能強化科學文化知識,淡化語文學習。
依據(jù)本文每一段的開頭都是以小蝌蚪的身體變化為過渡的特點,王老師巧妙借助插圖,指導學生觀察。課文一共有5幅插圖,展現(xiàn)了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長尾巴—后腿—前腿—尾巴變短—尾巴不見?!苯虒W中,教師沒有過多地去引導學生讀表現(xiàn)變化的句子,而是借助圖片,用“圈部位”的方法,巧妙提示學生注意小蝌蚪的身體變化。整個過程沒有過多的語言,沒有沖擊文本教學的整體,為后面的整體回顧做好鋪墊。在整篇課文學完后,王老師將體現(xiàn)小蝌蚪生長的句子和圖片一起再次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了解小蝌蚪的變化過程。由于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理解非常到位,他們將不同時期的小蝌蚪的圖片排序、張貼就簡單多了。這樣的鞏固練習既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又生動再現(xiàn)了小蝌蚪到青蛙的變化過程,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在學生通過讀文感受到青蛙外形的漂亮時,王老師不失時機地問孩子:“青蛙不僅外形漂亮,你還知道青蛙的哪些知識?”孩子們的智慧被點燃,有的說:“青蛙的眼睛有特點,只能看動的東西?!庇械恼f:“青蛙是捕蟲能手,是農(nóng)民伯伯的好幫手?!蓖趵蠋熃铏C進行保護青蛙的思想教育,使孩子們受到思想的啟迪。
五、拓展課外閱讀,凸顯主題化
在學生張貼小蝌蚪的變化順序后,一幅體現(xiàn)小蝌蚪與青蛙的成長生態(tài)圖就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了。這時,王老師不失時機地引領孩子觀看蠶、蟬等的成長圖片,讓學生感受大自然還有許多小生命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形態(tài),激發(fā)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愿望,為孩子埋下探索神奇自然的種子。這樣的設計,既體現(xiàn)大語文的教育觀,又凸顯了本文的主旨,深化了單元主題。
縱觀整堂課,35分鐘的時間,王老師環(huán)節(jié)處理得當:時間分配合理,凸顯語文的課程理念,過渡自然大方,文本訓練張弛結合。以讀為本、以生為本,教師教得游刃有余,學生學得其樂融融;課件精美、語言動聽、板書簡潔明快,整堂課給人以美的享受,真是一堂“美美的語文課”。
我想,對執(zhí)教者來說,一堂學科美的課的背后,是教師對課標的深入解讀,對教學內(nèi)容的感悟品讀,對學生認知的充分尊重,對教學方式的反復斟酌,對教學媒體的精益求精,對教學語言的推敲揣摩。如果,每堂課、每門學科都能從“再美一點”的標準去備課、施教,就會掀起學科美的課堂改革的浪潮。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