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紅月 張麗敏
【摘要】如果我們將翻譯視為一種社會活動,那么社會因素將會影響譯者決策。本文通過比較《西風頌》三個譯本并找出三者之間的不同之處,結(jié)合社會翻譯學的相關理論,尋找導致譯本不同的原因,進而探索翻譯中制約譯者決策的社會因素。并提出制約譯者決策的社會因素在翻譯學習和實踐中對學習者的影響。
【關鍵詞】社會翻譯學 《西風頌》 譯者決策 影響因素
一、引言
在平時的翻譯學習中我們一定會發(fā)現(xiàn)即使通過相同的翻譯理論,不同的譯者對同一文本的翻譯也不盡相同。以至于許多學者對翻譯從各個維度上進行了研究。其中有語言學,文學,跨文化等等。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學者的研究越來越深,翻譯的領域也越來越廣。開始逐步引入社會學的理論。并構建社會翻譯學的理論體系。翻譯作為一種以語言為媒介的交際活動,自然也就具有了參與構建社會秩序的功能,因此其社會屬性不言自明。本文將從社會翻譯學的角度對同一句詩不同譯者的不同譯本進行分析,首先本文以一句詩為切入點,用社會翻譯學理論中的“場域”,“文化資本”以及“譯者慣習”對譯本進行比較分析。然后從對三位譯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個人經(jīng)歷進行比較分析,最后通過分析比較總結(jié)找出制約譯者決策的社會因素。
二、翻譯社會學
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翻譯學者紛紛借鑒皮埃爾·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探討翻譯的社會語境化問題,把翻譯視為一種社會調(diào)節(jié)活動,積極探索翻譯的社會維度。本文通過借鑒布迪厄社會學概念中場域,資本以及慣習下的分支——譯者慣習,對不同譯本進行分析。
首先如果我們將場域整體視為一個大海,那么從文化方面出發(fā)將我們比作為一類攻擊性較小的海洋生物即文學場域。從經(jīng)濟方面考慮,從商的這一部分人可以被比作較有殺傷力的一類海洋生物即經(jīng)濟場域。從政治的這一方面出發(fā),從政的這一類人群可以被比作最具有殺傷力的一類海洋生物即權力場域。在場域這個紛繁復雜的海洋中,各類海洋生物之間既有斗爭,但同時也有協(xié)作。各個層次之間相互制約同時也相互依存。譯者作為社會的人,同時被各個場域的因素影響著。比如說,有時候大部分的譯者在經(jīng)濟方面的造詣不如從商人士,所以譯者在很多時候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和從政的人士相比較,又沒有太多的話語權。逐年累月生活在這樣復雜的環(huán)境中,每一位譯者的周遭環(huán)境更是不盡相同,這也就是為什么在譯文上會有差異的原因了。
從布迪厄的理論出發(fā),根據(jù)人們所處的場域不同,其所擁有的資本也不同。資本又可以分為經(jīng)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經(jīng)濟資本分為大環(huán)境和譯者個人的經(jīng)濟資本:大環(huán)境上關系到經(jīng)濟制度和經(jīng)濟狀況,如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物質(zhì)豐富程度、人民生活狀況等。而個人的經(jīng)濟資本則是自身的貧富差距等;文化資本是指在人們的生活過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其中包括社會的教育、科技、文藝、道德、還有風俗習慣及譯者個人的宗教、價值觀念等;社會資本通俗來說就是人脈,此外,當時政局的穩(wěn)定情況、言論的自由度、媒介的受控度等都對譯者的翻譯過程有很大影響。
布迪厄的慣習概念強調(diào)的是個體在社會化中培養(yǎng)而成的思維習慣和行為傾向。如譯者在社會活動中所受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譯者在家庭教育、學校學習、工作環(huán)境中不斷的接觸社會,有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經(jīng)歷,漸漸地,將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形成定勢。在每一次的翻譯實踐中就會逐漸的顯現(xiàn)出來,這些變化有時是連譯者本身都注意不到的。
三、《西風頌》寫作背景
雪萊的《西風頌》 寫于 1819年秋天, 當時詩人正在佛羅倫薩附近的阿諾河畔的一片樹林中漫步,狂風暴雨驟然來臨,因受到狂風暴雨的感染, 雪萊由此創(chuàng)作出了《西風頌》。全詩既表現(xiàn)了詩人澎湃的激情,也體現(xiàn)出了西風狂放的氣勢。早在20世紀20年代,郭沫若就已經(jīng)譯過這首詩,之后,又陸陸續(xù)續(xù)有人重譯,進而出現(xiàn)了很多不同的譯本。本文選出郭沫若、施穎洲、王佐良三位作家的譯本,從社會翻譯學角度進行比較分析。
四、原詩及譯文分析比較
在《西風頌》第一節(jié)雪萊寫的“Thine azure sister”三位譯者的譯本不盡相同。
郭沫若譯為“你那陽春的青妹”。
郭沫若增譯出了“陽春”一詞。陽春本身的含義是指溫暖的春天,在這里有比喻的意義,比喻西風的恩澤。郭沫若生活在40年代到70年代,他主張“風韻譯”在翻譯界獨樹一幟,也就是說他把一首詩看作一個整體,并不主張一字一句譯出,更注重詩歌的格調(diào)和韻律,所以在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使用增譯、減譯等很多意譯手法,這一句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語言是思想的直接體現(xiàn),思想則由經(jīng)歷沉淀。郭沫若的一生共有兩次留日經(jīng)歷。這兩次獨特的經(jīng)歷在潛移默化中就形成了郭沫若的慣習。他的留學經(jīng)歷也成為了他日后做翻譯工作的文化資本。第一次是求學,當時他就讀的學校是日本的九州帝國大學;第二次是避難,事發(fā)南昌起義之后。旅居日本期間,雪萊、歌德等詩人的作品和創(chuàng)作理論正在日本盛行,并深深地吸引著他。因此,當時的郭沫若既受到日本文學的影響,又崇尚西方浪漫主義詩學,而且也無法完全摒棄中國傳統(tǒng)詩學理論。在這種多元化場域下生活的郭沫若,形成了其獨有的多元翻譯習慣。在這句譯詩中出現(xiàn)的“陽春一詞”便飽含日本九州的風土信息。賦予雪萊筆下的西風另外一層文化內(nèi)容。
施穎洲譯為“你那淺藍的姐姐”。
施穎洲在處理“azure”的時候采用了直譯的方法,譯為“淺藍的”。直譯的特點是最大限度的忠實原文,保持原詩的所有語義關系。譯者是五四運動的同齡人, 童年時期即移居菲律賓, 截然不同于其他兩位譯者生活的場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較少。因此,他對“西風”一詞在中國文化中所代表的“蕭條、凄涼”等蘊含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處的場域不同,其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也不同。菲律賓的語言環(huán)境很獨特,盡管地處“ 華語文化圈” 的外圍地區(qū),但是菲律賓國內(nèi)有許多種語言, 而且大多數(shù)人說的是英文。從文化資本的角度來看,他的生活環(huán)境比較接近源語語言文化,在他本身受益于當?shù)氐奈幕约罢Z言風格的熏陶與渲染的同時卻忽略了“西風”在中國的傳統(tǒng)意義。在英語文化中,西風是報告春天消息的風,在英國人的眼中西風是溫暖的,與中國文化中西風的蘊含截然不同。文化資本的不同導致了譯者的翻譯慣習不同,體現(xiàn)在不同的譯文文本上。施穎洲的譯文雖然更接近原文文化,但是對其他漢語讀者這一受眾的文化認同考慮的比較少一些。
王佐良將其譯為“你那青色的東風妹妹”。
王佐良的譯文中增譯出的“東風”使得譯本更加能被中國讀者這一受眾群體理解。因為在雪萊的詩中,西風的氣勢是磅礴的,高歌猛進的。在他的筆下,漫天黑浪,狂風暴雨皆因西風所致,地中海的寧靜以及大西洋的翻江倒海都是因為西風的猛吹。所以譯者在做此句翻譯時首先要跨越出對“西風”固有的文化理解。在中國提到“西風”一詞,大多會有凄涼、蕭條之感,且多有離別之意。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中的“古道西風瘦馬”還有李清照的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钡鹊取牡乩砦恢蒙蟻砜?,英國的地理位置和中國是截然不同的。英國西面臨近大西洋,所以英國的西風是帶有春天的氣息的。英國人很喜歡歌頌西風的溫暖與舒適。有一句英國諺語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而在中國,東風才是春天的風。與施穎洲的早年經(jīng)歷不同的是,王佐良先生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造詣,而且青年時期,王佐良先生還有著一段英國留學的獨特經(jīng)歷。這就是王佐良先生獨一無二的資本。他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的外語系,后赴英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研究生,得以充分感受當?shù)匚幕?。在最貼近源語文化的場域中學習,生活。所以,他對英漢語言在文化差異上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以至于能夠形成他特有的翻譯習慣即譯者慣習。譯文“你那青色的東風妹妹”更能讓讀者感受到雪萊筆下西風的神韻。
五、結(jié)語
對于《西風頌》第一節(jié)中同一句“Thine azure sister”的翻譯,這三位身處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華人翻譯家譯出了風格迥異的譯本。翻譯社會學就是將翻譯看作是社會行為的不可否認的一部分,看作是一種受社會諸因素調(diào)節(jié)的活動。社會性是翻譯的本質(zhì)屬性,從社會學視角,我們從翻譯的本質(zhì)屬性的角度來觀察和闡述翻譯活動和譯者與社會、文化、經(jīng)濟之間的關系。他們所做出的不同譯文從側(cè)面反映出了社會因素是制約譯者決策的重要因素,如譯者的生活的時代背景、獨特的經(jīng)歷等。三位譯者分別處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社會因素決定了他們的譯文風格迥異,因此社會因素在很多方面上制約著譯者的決策。由此看來,從社會學視角進行翻譯研究,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所以,在以后的翻譯活動中喲要重視社會學在翻譯學中所起的作用,注意地域差異,注意文化差異,注意時代差異等對譯者的影響。此次研究不足之處就是對制約譯者的社會因素的總結(jié)系統(tǒng)性不強,案例分析的普遍性不強。接下來的研究方向?qū)⑷試@此課題,展開深入的研究,并試圖系統(tǒng)的總結(jié),為翻譯學習者以及研究者提供更加廣闊的視角。
參考文獻:
[1]王洪濤.建構“社會翻譯學”:名與實的辨析[J].中國翻譯,2011.
[2]李紅滿.布迪厄與翻譯社會學的理論結(jié)構[J].中國翻譯,2007.
[3]王悅晨.從社會學角度看翻譯現(xiàn)象[J].譯學研究,2011.
[4]常銘芮.曾喆.從《西風頌》的翻譯看“五四”以來西方詩學對譯者的影響[J].中州大學學報,2005.
[5]顏美娟.“西風”的內(nèi)涵——雪萊《西風頌》中“西風”的含義辨析[J].武夷學院學報,2015.
[6]武光軍.翻譯社會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問題[J].外國語,2008.
[7]黃萬武.張佳.國內(nèi)外社會翻譯學理論研究綜述[J].內(nèi)肛科技,2013.
[8]胡牧.翻譯研究:一個社會學視角[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
作者簡介:
魯紅月(1993-),女,遼寧本溪人,遼寧對外經(jīng)貿(mào)學院英語系2013級本科生,英語翻譯專業(yè)大三學生,主要從事文化翻譯研究。
張麗敏(1976-),女,遼寧大連人,遼寧對外經(jīng)貿(mào)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漢語言文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