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霞
[摘 要]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學過于強調讓學生接受學習,學生缺乏主動精神與活力,易產生厭學心理。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不僅要通過課堂完成教學任務,在生活中也要處處有教育,時時有教育,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教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探討
一、角色扮演,引發(fā)共鳴
在思想品德課上,若教學一篇故事完整、情節(jié)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則可讓學生自己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表演整個故事情節(jié)。通過一臺有血有肉、情節(jié)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就可以讓學生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后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qū)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行動并外顯出來。
二、組織辯論,深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電視臺曾經現(xiàn)場直播“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了無數(shù)觀眾。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征博引,唇槍舌劍,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燈不撥不明,理不爭不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創(chuàng)設道德認知沖突,為學生營造有利于開展課堂辯論的環(huán)境。例如教學《心中的110》一課時,我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放學路上,從一輛汽車上走下來一個陌生人對小紅說:‘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帶我去見你的班主任嗎?小紅應該跟陌生人走嗎?我沒有讓學生直接回答,而是讓同意走的同學坐左邊,不同意的同學坐右邊,座位調整使課堂成為辯論會場。在對抗辯論中,學生得到啟發(fā),明白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事情都可能暗藏危險,不要忘了撥打“心中的110”,從而提高道德思辨能力和認知水平。
再如上網,這是目前在學生中比較流行的一種活動方式。對于它的利弊,社會上的看法眾說紛紜。在家長和老師看來,學生上網利大于弊,因為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擱學習。那么學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誘惑還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致屢禁不止。我在教學《哪些地方不能去》時,有意采用學生辯論賽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進行總結和正確引導,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表揚他們勤于思考、善于辯論。這樣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實處。
三、開展實踐,知行結合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外,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于知行統(tǒng)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部分家長只重視智力的開發(fā),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形成唯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如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另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體驗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fā)對勞動的熱愛之情,理解和尊重勞動者,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又如教學《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后,我安排了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家鄉(xiāng)的工廠、街道、名勝古跡。通過參觀,學生親眼目睹家鄉(xiāng)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激起對家鄉(xiāng)、對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提高為建設家鄉(xiāng)、建設祖國而學習的積極性。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做、學、教合一”。他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彼枷肫返抡n的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xiàn),促進兒童由“知”向“行”轉化,知行統(tǒng)一。
四、換位體驗,內化認識
換位體驗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鳴的一種情感體驗。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采取換位體驗方式,加深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促使道德情感內化為道德認識。例如在《有多少人為了我》一課中,有一組名為“你能為他們想一想嗎?”的漫畫。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還有哪些只圖自己方便,給他人添亂的事;其次,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假如這些勞動者是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態(tài)度會怎樣?假如自己是這些勞動者,會有什么感受?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對勞動者的態(tài)度,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使學生懂得凡事不要只為自己著想,只圖自己痛快,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從而更深層次地接受道德教育,進一步指導行為實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實現(xiàn)的。教師通過設計豐富的、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既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能力,從而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
參考文獻:
[1]朱麗.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方法淺析[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旬刊, 2014(6):101-102.
[2]張愛真. 基于教材分析的教學方法選擇——以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為例[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旬刊, 2012(12):39-43.
[3]萬秀英.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活動課的實施策略分析[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4(Z1):29-30.
[4]王興英, 殷玉濤.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策略淺析[J]. 新課程:小學, 2015(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