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永川
民國時期廣西電影傳播初探
邢永川
本文以新編地方志為主要文獻來源,考察了民國時期廣西電影傳播的主體、受眾和影響力。研究發(fā)現,廣西在民國時期電影傳播中,表現出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形式多樣化和傳播內容的豐富化的特征,其影響力也通過傳播主體在傳播過程中的具體行為而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民國時期;廣西;電影傳播
目前國內學者對廣西電影史的研究,很少提及新中國成立前的相關情況。盡管有碩士研究論文以廣西電影發(fā)展史研究為副標題,可惜講述民國時期的廣西電影史不過區(qū)區(qū)幾百字。有鑒于此,筆者有意對民國時期廣西電影傳播進行試探性研究,以拋磚引玉。本文所指民國時期,指的是公元1912-1949年。
1896年6月的某天,上海徐園成為中國歷史上首個放映電影的地點。7年后的清光緒29年(1903年),由在北海行醫(yī)的英國醫(yī)生、法國駐龍州領事館首發(fā)其軔,帶放映機、影片到北海,在領事館及教堂放映無聲電影。繼之,入關法軍、法英美等國傳教士也有所為,但皆作自娛。
廣西在中國清代電影傳播,有個信息不能不提——它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最早傳入電影的地方。只是當時的傳播主體是外國人,受眾也可能都是外國人。在之后的半個世紀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廣西電影傳播呈現出五彩斑斕的特征,具體表現為:
(一)傳播主體的多元化
從1912到1949年,廣西電影傳播的主體主要有以下幾類:
1.政府、駐軍電影隊
此類傳播主體是指由特定歷史時期廣西政府部門組建的電影傳播隊伍,它主要包括:
(1)第四集團軍總政訓處宣傳科電影隊。它是民國22年(1933年),由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政訓處宣傳科在南寧建立,(先后成立的還有巡回游藝講演團、國防劇社) 民國25年(1936年) 11月遷桂林,次年5月,三支藝術宣傳隊伍合并改組為國防藝術社,隸屬于第五路軍總司令部政治部,該社下設電影部,從事流動放映活動,至民國31年(1942年)9月解散。
(2)省政府巡回放映隊。民國26年(1937年)廣西省政府從省內12個縣選拔12名青年送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所辦電化教育人員訓練班學習放映電影技術。未久,因上海戰(zhàn)火,訓練班停辦,學員回桂林繼續(xù)培訓,次年元月結業(yè)后即編成4個巡回放映隊,歸省教育廳電化教育輔導處第三科電化教育室管轄, 分桂北、桂中、桂南、桂東4路免費作巡回放映。初時影片由教育部下發(fā),多為短片??箲?zhàn)期間主要放映抗戰(zhàn)宣傳影片及科教影片。到民國37年(1948年) 減剩2個隊,民國38年(1949年)秋,最后的1個隊自行解散。
(3)“鄉(xiāng)建” 電影隊 。 民國35年(1946年)8月,就職于聯合國救濟總署的廣西名士馬君武之子,時任廣西藝術師資訓練班主任的馬衛(wèi)之,利用從救濟總署獲得的部分扶持復興鄉(xiāng)村建設經費, 創(chuàng)辦2個電影隊,在省內各地巡回放映,影片多由美國新聞處供應,多為適合鄉(xiāng)村建設需要的科教影片。民國38年(1949年)秋,“救總”經費供給斷絕,電影隊停止活動,機器交省政府教育廳電化教育輔導處。
2.本地和外地商人
民國時期,廣西各地商人和來自廣西以外的商人,參與電影傳播以及投資于電影傳播產業(yè)者不勝枚舉。見于文獻記載的有如下圖所示:
3. 各級軍政要員
民國時期,廣西各級政府和軍隊官員出于各自政治和經濟利益考慮,積極參與電影傳播,構成了廣西電影傳播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民國2年(1913年) 廣西都督陸榮廷在龍州仁義街武廟開辦新龍戲院,每隔兩三天售票放映默片。雖為時不久,但它是廣西電影營業(yè)性傳播的開始。(12)武鳴縣志編纂委員會《武鳴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20年5月, 陸榮廷從廣州弄來1部電影放映機和無聲影片,在武鳴縣城上將第放映3天,雖然傳播受眾僅限于官員,但仍然是縣內電影傳播之始。(1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制委員會《廣西通志·文化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民國23年(1934年)陸榮廷在龍州興辦金龍戲院,每隔兩三天放映一次默片,后曾從香港請電影隊前來放映,每票1個銀毫。(14)武鳴縣志編纂委員會《武鳴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民國8年(1919年) ,粵湘桂聯軍總司令譚浩明回龍州度假,帶回幾個無聲影片,在新龍戲院放映幾個晚上,這成為龍州有電影之始。(15)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制委員會《廣西通志·文化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民國24年(1935年),合浦縣縣長方國器與廉州鎮(zhèn)一些工商巨頭集股建驪珠戲院于廉州鎮(zhèn),影、戲兼營,后因日機轟炸停映。(16)龍州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龍州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民國27年(1938年),宜山縣縣黨部書記李躍東等人集資興辦寄興園有聲電影院,該電影院座落在宜州鎮(zhèn)寄興園(今宜山人民電影院處),放映有聲電影一年余。(17)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制委員會(《廣西通志·文化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民國35年(1946年)廣西省政府秘書凌海瀾興建現代電影院,座落在今桂林市群眾藝術館處。(18)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制委員會(《廣西通志·文化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4 .華僑
民國24年(1935年)越南歸國華僑趙麗泉(“咖啡晚”) 在北海興建娛樂戲院,,磚木結構,座位600個,由趙麗泉的兒子趙永昌和陳赤鴻合股經營,由趙麗泉的兒子趙永昌和陳赤鴻合股經營。26年(1937年)因抗日戰(zhàn)爭影響而停止。(19)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桂林市志》(下),中華書局,1997年
民國24年(1935年)越南華僑趙永昌、廣州商人陳赤鴻在北海市今南北餐廳處合股興建娛樂戲院,約500個座位,專門放映電影,經營至民國26年(1937年) ,因日軍入侵而停業(yè)。(20)北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海市志《(下),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5 .教會及傳教士
廣西容縣歷史上第一場電影,是在抗日戰(zhàn)爭后期由縣天主教會于小武場(今印刷廠處)放映的①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制委員會(《廣西通志·文化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民國26年(1937年)年,美國天主教曾在荔浦縣城關朱家廠放映“美國人是怎樣養(yǎng)豬養(yǎng)牛”的紀錄片②容縣志編纂委員會《容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40年代初,桂平縣城天主堂神父用16毫米放映機在城區(qū)和江口、白沙等圩鎮(zhèn)上映無聲電影③莫如梁主編《荔浦縣志》三聯書店,1996年。
民國35年(1946年),外籍神甫攜帶手搖發(fā)電機供電的16毫米放映機,在全州縣天主堂為其教徒放映無聲黑白片《哥倫比亞風光》、《非州動物》等④桂平縣志編纂委員會《桂平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民國37年(1948年),岑溪縣城天主教堂的傳教士帶來一臺16毫米的放映機、發(fā)電機及影片為傳教宣傳放映⑤全州縣志編纂委員會《全州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二)傳播形式多樣化和傳播內容的豐富化
1912到1949年的三十八年間,廣西各地放映的電影,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全國都是可圈可點的。
就形式而言,既有無聲黑白片,也有有聲黑白片和彩色影片。既有紀錄片、科教片、也有動畫片、故事片。影片出品的國別,除中國外,還有美國、蘇聯、英國等國。
就內容而言,抗日戰(zhàn)爭前后主要放映的影片為國產的古裝片,特別是武俠片,如《火燒平陽城》(梧州、電影院,合浦,電影院)、《文武香球》(合浦,電影院)、《火燒紅蓮寺》、(合浦、電影院,全州縣、王氏宗祠,欽州、電影院)《荒江女俠》(合浦、電影院,貴港、電影院,南寧、電影院)《關東大俠》(南寧、電影院,貴港、電影院,合浦,電影院)《張?zhí)鞄煷笃坪隰~精》、《夜送京娘》(貴港、電影院)《三戲白牡丹》、《薛仁貴大破風火山》、《火燒九曲樓》、《八仙鬧東?!贰ⅰ冻酝酢返龋ㄈ诎?、電影院)、《山東響馬》、《關東大俠》(欽州,電影院)《雌雄劍》(宜州。電影院)除此之外,廣西各地也放映國外影片,特別是美國影片,其中有《出水莢蓉》(南寧、電影院,桂林、電影院)《魂斷藍橋》(合浦、電影院,梧州、電影院)
抗戰(zhàn)時期,廣西電影傳播特別值得關注的地方,也是民國時期廣西電影傳播見于文獻記載最多的階段,這個階段傳播的影片主要是與宣傳抗戰(zhàn)有關的。個別地方也由于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電影傳播而成為當地電影傳播的發(fā)端。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廣西省電影巡回施放隊曾到北流縣各區(qū)、鄉(xiāng)放映《孤山喋血》⑥岑溪市志編纂委員會《岑溪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民國26年冬, 廣西第三電影隊首次在博白縣立初中內操場放映16毫米無聲黑白片《獻機祝壽》。隨后,省流動電影隊先后在縣內為群眾放映過《抗戰(zhàn)新聞》、《保衛(wèi)家鄉(xiāng)》、《八百壯士》、《熱血忠魂》等影片。⑦北流縣志編纂委員會《北流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民國28年(1939年),廣西省政府電影隊在融安縣長安鎮(zhèn)體育場放映抗日戰(zhàn)爭黑白片《保家鄉(xiāng)》、《八百壯士》等,隨后到大將、板欖去放映一次。⑧李建源主編《博白縣志》,1994年
民國28年(1939年),抗戰(zhàn)初期,黃埔軍校廣東第四分校步兵科駐河池六圩、老街辦班,每年放映電影2-3次, 曾放《八百壯士》有聲影片。⑨陳家諒主編《融安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政訓處巡回宣傳團到鐘山放映《熱血忠魂》、《張老三不愿當漢奸》等片。⑩河池市志編委會《河池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民國27年(1938年)秋,外地電影隊到陽朔縣城放映宣傳抗日救國的無聲電影片《保家鄉(xiāng)》等。①鐘山縣志編纂委員會《鐘山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民國29年(1940年)冬,國民政府軍政部電影組到靈川鎮(zhèn)馬嶺村放映的無聲影片《新村有鬼子》。這是靈川最早出現電影。②陽朔縣志編纂委員會《陽朔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民國28年(1939年),省政府電影隊到縣放映無聲電影《八百壯士》,此為都安放映電影之始。③靈川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靈川縣志》,1997年
民國29年(1940年),廣西省政府派電影隊到資源縣城、梅溪、車田、潯源(今兩水鄉(xiāng))等地放映過一部無聲電影,這是本縣首次放映電影。④都安瑤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都安瑤族自治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民國28年(1939年),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遷駐全縣,該軍配有電影放映隊,經常為其官兵、軍人子弟學校放映有聲紀錄片《盧溝橋事變》《抗戰(zhàn)特輯》《克復臺兒莊》等。⑤資源縣志編篡委員會《資源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抗戰(zhàn)初期,廣西省電影巡回放映隊到象州縣城及部分鄉(xiāng)鎮(zhèn)放映無聲黑白片,縣人首次看到電影。⑥全州縣志編纂委員會《全州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民國29年(1940年),廣西省政府派一無聲電影隊到隆安縣巡回放映,宣傳抗日。⑦象州縣志編纂委員會《象州縣志》,知識出版社,1994年
民國30年(1941年),外地放映組在蒙山縣唐耿光屋(今武裝部處)放映《滿江紅》無聲電影,此為蒙山縣放映電影之始。⑧隆安縣志編纂委員會《隆安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民國25至27年(1936--1938年)間,廣西省政府電影隊先后到武宣、桐嶺、二塘等圩鎮(zhèn)免費放無聲電影《保家鄉(xiāng)》《百萬壯士》等。⑨蒙山縣志編纂委員會《蒙山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民國27年(1938)至民國36(1947年),廣西省政府電影巡回施教隊曾多次到賀縣的賀街、八步、公會、桂嶺、蓮塘、大寧、道石、廈島及信都縣等地放映抗戰(zhàn)的紀錄片、卡通片、故事片,有《克服臺兒莊》《熱血忠魂》,這是賀州農村放映電影的開始。⑩武宣縣志編纂委員會《武宣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44年2月15日---5月19日,盛況空前的“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在桂林舉行。電影方面也配合了此項展覽,民國政府免費招待全體劇人,放映的影片有《大獨裁者》《民主萬歲》《馬門教授》《瓦斯洛夫元帥》等。
1944年5月,桂林文化界舉行了一個慰勞保衛(wèi)長沙將士的擴大宣傳周。分詩歌、話劇、平劇、漫畫、電影等電影日放映抗戰(zhàn)電影,并捐出一日收入。(11)賀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賀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三)傳播空間的廣泛化
電影傳播空間,指的是構成電影傳播活動的三大圈層的邊際因素的內容之一,即電影傳播活動是在哪兒完成的。這個空間,除了進行城鄉(xiāng)的區(qū)別外,還要進行具體細分,才有可能感受到電影作為一種媒介,其特殊性體現在哪里。
民國時期的1912-1949年,廣西電影傳播的廣義空間為城市和農村。其中,抗日戰(zhàn)爭前后,傳播空間以城市為主。具體到狹義的地理空間,則有以下多種類型:
1.會館
民國5年(1916年) 外地商人在融安縣長安鎮(zhèn)租福建會館設點售票放映默片。(12)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桂林文史資料 第18輯 , 漓江出版社 1991年
民國16年(1927) ,廣東影商自帶設備,在賀州賀街鎮(zhèn)岡州會館(廣東人建,即今賀街鎮(zhèn)公安派出所) 放映無聲電影10余天。(13)陳家諒主編《融安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民國18年(1929年)商人馮天昌在融水鎮(zhèn)借用天南街廣東會館售票放映,經營一年多。(14)賀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賀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民國23年(1934年),外地商人在融安縣長安鎮(zhèn)江西會館(今立新街縣郵局處),用手搖小型放映機放映無聲片一次。①融水苗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融水苗族自治縣志》,三聯書店,1998年
2.家庭映點
民國14年(1925年)百色中華街商人黃燦記用手搖式電影放映機在家售票放映,每人收費5個銅板,每場可容觀眾50—60人。同年,百色“董燦記”老板董達庭從梧州購回1臺手搖式“百代”型電影放映機,在家售票放映美國無聲影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②陳家諒主編《融安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3.游樂場
民國22年(1933年),聯利影片公司(香港)委派盧澤南、胡敏孚攜改裝的有聲放映機和有聲影片,在南寧沙街的該游樂場放映。③百色市志編纂委員會《百色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4.體育場
民國26年(1937)廣西省抗日宣傳團巡回在靖西縣公共體育場(今會堂前廣場)放映無聲電影④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制委員會《廣西通志·文化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民國32年(1943年)夏,廣西省電影隊在鳳山體育場首次放映無聲電影⑤廣西靖西縣縣志編纂委員會《靖西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戲院
民國6年(1917年)由“外沙三”(外號)等人合股買下座落于“牛車路”(今中山西路第五小學對面)的竹林深戲院,改為靖海戲院,經營10多年,放映電影或演戲⑥鳳山縣縣志編纂委員會《鳳山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6.電影院
民國17年(1928年),鄧衛(wèi)襄、關奎龍等合股租賃伍氏的私人倉庫 (今北海市中山東路東菜市場內)改裝成影院,座位約400個,配有小型發(fā)電機,經營時間1年,這是民國時期廣西境內第一家專業(yè)影院。(出處同上)至抗戰(zhàn)前后,邕、桂、柳、梧4市和北海,均擁有多家電影院。
在我們對民國時期廣西電影傳播的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空間有了大概了解之后,我們有必要對這個時期廣西電影傳播的受眾以及傳播效果進行一個梳理。
民國時期廣西電影傳播的受眾,除了上文提及的政府官員、軍隊官兵、軍人子弟,還應該包括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的農民,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城鎮(zhèn)居民能夠自己花錢買票觀影的不會太多。至于說農民,盡管廣西省府雖 有流動電影隊到農村放映,但數年未能輪一回,故絕大多數的農民未看過電影。
民國時期廣西電影傳播效果,有兩個細節(jié)值得我們注意。一個是傳播主體在傳播過程中,為提高傳播效果而表現出的具體傳播行為。
民國時期,廣西個別地方因為政治和經濟因素,出現了電影傳播中“影片內容不完整,情節(jié)不連貫,多為自行剪接拼湊的劣品”的不良現象。民國5年(1916年),外地商人用小型流動放映機,在融安長安福建會館(今建設街融安冰室處)放映無聲無聲片,其內容是外國人牽洋狗玩把戲的鏡頭。票價每張銀毫四毫。因票價過高,觀眾甚少,僅映兩晚。35年春節(jié),長安商人容兆鈞等開辦同光電影院,也因票價過高,觀眾不多,維持三四個月即倒閉。其實,當時廣西大多數電影傳播主體還是比較注重傳播效果的,想方設法解決受眾接受信息時可能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對無聲影片內容的理解障礙。如民國19年(1930),桂林電影商在全州縣城王氏宗祠放映無聲黑白片《火燒紅蓮寺》時,旁立一人作口頭講解。民國20年(1931年)北海建有同樂戲院,座落在今北海市文明菜市東側,影、戲兼營。每晚放1場,雇有解畫員作映間解說。民國20年(1931年)黃香輔等人合股興建天星戲院,座落在柳州市慶云路柳江縣府(今人民電影院處),放映機初用手搖機,后改為電動機,影片由上海運來,雇有解畫員作映間解說。民國21年(1932年)底。北海明園電影院轉讓給越南歸國華僑歐國瑞,更名為明珠電影院,當時逐步放映有聲電影,同時加插講解員說明,幫助觀眾理解劇中內容。民國24年(1935年),由羅星庭等人創(chuàng)辦的“光天戲院”首次把電影引進欽州。由于放映的是黑白無聲片,放映時配備白話解說員從旁解說①北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海市志《(下),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民國26年(1937年)廣西省巡回電影隊在荔浦車站坪放映無聲影片《萬旅長》,由放映員在放映中講解影片內容。②周開日,李智主編《欽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民國34年(1945年)由劉瑞圖、馮崇規(guī)等人在原北海娛樂戲院院址合股經營,改稱國光電影院。使用35毫米以炭精作光源的座機,放映國產片和外國片,有幻燈字幕說明。直至40年代末,大部分外國影片未經譯制,要通過打幻燈字幕解釋畫面的情節(jié)③莫如梁主編《荔浦縣志》三聯書店,1996年。一般城市電影院均設專職幻燈員。
民國時期的20年代末,廣西營業(yè)性電影者為吸引更多受眾,在影片上映前派出或臨時雇請人員,掛著或扛著廣告牌走街串巷,或打鼓、或搖鈴吸引市民,并進行游說,宣傳當日或第二日影片節(jié)目、時間和內容。有的在電影院門前散發(fā)或出售“戲繳”(俗稱本事,今稱說明書),有的在街頭張貼廣告。30年代初期,在城市電影院門口和主要街道張貼電影街招,有近期、本期和下期上映影片內容。此時走街串巷的廣告牌已配有黑白劇照。也有部分影院使用櫥窗。30年代中期,電影廣告開始在報紙上出現, 除刊載片名外, 還有較精練也常作夸張的宣傳詞,例如,彩色影片的宣傳有“天然五彩”、“玻璃二十四彩”之類。傳播者的煞費苦心,多少還是能夠影響傳播效果的。如公益性電影,因其免費而吸引眾多受眾。如民國28年11月,廣西省府電影隊到都安縣縣城和拉烈等地放映無聲電影《八百壯士》等映片,公映時,觀者如潮④北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海市志《(下),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前文提及的由羅星庭等人在欽州創(chuàng)辦的“光天戲院”,開始時由于形式新穎,影像生動,十分吸引觀眾,戲院場場爆滿。
民國時期廣西電影傳播的影響力,與電影媒介本身以及傳播內容有關。
民國9年(1920年) ,桂平縣城五甲街華美英蘇杭鋪從一個美國神父手中弄到了一臺手搖煤油燈光源映畫機,先在店內放映,后派人肩挑影機,到社坡、油麻、大廟、六陳、思培、木棚、鷓鴣等地收費放映。盡管映的都是雞、狗等動物或都市街景,但看到映畫的農民都驚嘆不已⑤都安瑤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都安瑤族自治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48年夏,桂平縣城天主堂神父在潯桂中學放映影片《人道》,用留聲機配音,影片主題是“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災難”,當銀幕上出現家破人亡場境時,有的觀眾飲泣不止⑥桂平縣志編纂委員會《桂平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臺灣作家白先勇先生清楚地記得在桂林“樂群戲院”看電影《大獨裁者》的情景,卓別林演的希特勒給他留下了時刻的印象。那個希特勒掛著一撮頭發(fā)在前額,使他的眼睛一閃一閃的像狼的眼睛。那個希特勒還有兩撇胡子在嘴上,使他說起話來,胡子像在打架⑦王玲玲.《最后的貴族:白先勇傳》,團結出版社,2001年。
李安先生認為:“從傳播學的角度考察電影,就是要將電影的制作、發(fā)行、放映、效果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大眾傳播過程。將電影放在一個宏觀的背景下去研究,而不是研究被單獨看待的、某一局部的環(huán)節(jié)”。因為寫作時間和文獻來源因素所限,本文重點對于民國時期1912-1949年的廣西電影傳播進行考察,更多是涉及到電影的放映這個環(huán)節(jié),部分關注了效果。而沒有涉及制作、發(fā)行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希望以后能夠再行完善。
[1] 李安.電影研究的傳播學視野,《現代傳播》2008年第5期
[2]李道新.建構中國電影傳播史,《人文雜志》2007年第1期
[3]邵培仁、楊麗萍.電影地理論:電影作為影像空間與景觀的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4]王玲玲.最后的貴族:白先勇傳,團結出版社,2001年
[5]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桂林文史資料 第18輯 , 漓江出版社 1991年
G206.3
A
2016-10-10
邢永川,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