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林惠,魏曉紅,楊 銳
(1.甘肅省嘉峪關市人民醫(yī)院 735100;2.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人民醫(yī)院 734000)
兒科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藥敏分析
常林惠1,魏曉紅2△,楊銳2
(1.甘肅省嘉峪關市人民醫(yī)院735100;2.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人民醫(yī)院734000)
目的了解兒童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方法收集3年來河西地區(qū)3家醫(yī)院兒科分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82株,進行菌株復核鑒定和藥敏試驗。結果82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復核鑒定均符合金黃色葡萄球菌生物學特征。共檢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6株,檢出率為7.3%。MRSA對各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明顯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MSSA)。82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3種藥物100.0%敏感,對磷霉素耐藥率較低,僅為4.9%,利福平、復方磺胺甲噁唑、環(huán)丙沙星、多西環(huán)素耐藥率低于30.0%,但對青霉素耐藥率為97.6%,紅霉素的耐藥率為68.3%,克林霉素耐藥率為53.7%。結論該地區(qū)MRSA的檢出率低于國內水平,應進一步加強兒童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監(jiān)測。
兒科;金黃色葡萄球菌;藥敏試驗
金黃色葡萄球菌(SA)可引起人類多種化膿性感染,是醫(yī)院感染重要的革蘭陽性細菌,也是兒童臨床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發(fā)病急,進展快,病情復雜,可累及患兒多個組織器官。新生兒易感SA,SA容易在新生兒室中造成醫(yī)院內的暴發(fā)流行,嚴重威脅兒童健康[1-2]。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株(MRSA),目前在全球擴散流行,對多種藥物耐藥,被稱為“超級細菌”[3]?;純阂坏┍籑RSA感染,能選擇的抗菌藥物有限,臨床治療很棘手[4]。為了解河西地區(qū)兒童SA分離株對抗菌藥物耐藥情況,本研究收集了兒科臨床分離的82株SA,對菌株進行復核鑒定和藥敏試驗,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菌株來源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河西地區(qū)3家醫(yī)院兒科各類標本中分離的82株SA,剔除同一患兒同類標本分離的重復株,采用濾紙片法保存菌株。標本來源以皮膚軟組織感染分泌物為主,其次是痰液、咽拭子等。
1.2儀器與試劑微生物鑒定儀為法國梅里埃ATB Expression鑒定儀,ID 32 Staph鑒定條,配套試劑,顯色觸酶試劑,血漿凝固酶試劑,β-內酰胺酶檢測紙片,由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血瓊脂培養(yǎng)基、M-H培養(yǎng)基和藥敏紙片由英國Oxoid公司提供。
1.3菌株鑒定與藥敏試驗82株SA鑒定,根據(jù)菌落色素、形態(tài)特征、β溶血、革蘭染色鏡下形態(tài)、觸酶、血漿凝固酶等試驗,應用ATB Expression半自動微生物鑒定到種。質控菌株:SA ATCC 29213。藥敏試驗采用紙片擴散(K-B)法,操作方法和質量控制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執(zhí)行,藥敏判定標準按2009版CLSI 100-S19文件執(zhí)行。
2結果
2.1MRSA檢出率82株SA檢出MRSA 6株,檢出率為7.3%。
2.2β-內酰胺酶陽性率6株MRSA β-內酰胺酶均為陽性,陽性率為100.0%;76株MSSA中β-內酰胺酶陽性68株,陽性率為93.4%,總陽性率為95.0%。
2.3藥敏試驗82株SA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3種藥物100.0%敏感,對磷霉素耐藥率較低,僅為4.9%,對利福平、復方磺胺甲噁唑、環(huán)丙沙星、多西環(huán)素耐藥率低于30.0%。MRSA對各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明顯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MSSA)。82株SA對各類抗菌藥物藥敏結果見表1。
表1 82株SA對15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3討論
SA在空氣、水等自然環(huán)境中廣泛分布,是常寄居于人類體表皮膚黏膜、口腔、咽喉、腸道的正常菌群。兒童主要定植鼻前庭黏膜、新生兒臍帶殘端等處,約50%的人群間歇帶菌,30%為持續(xù)帶菌。醫(yī)護人員的帶菌率更高,達50%~90%,成為院內SA感染的重要傳染源。醫(yī)務人員、無癥狀攜帶者、醫(yī)院探視者常經(jīng)皮膚(手)、唾液、鼻分泌物和其他媒介傳播,當宿主皮膚黏膜受損時可侵入機體引起感染。新生兒、早產兒、免疫功能低下兒童,以及患流感、麻疹、百日咳等兒童為SA感染的易感人群[5-6]。
臨床根據(jù)SA耐藥性,分為MSSA、MRSA。MSSA除對青霉素、氨芐西林、紅霉素耐藥性較高外,對多數(shù)抗菌藥物仍敏感。MRSA卻表現(xiàn)為多重耐藥。根據(jù)MRSA獲得感染地點的不同,分為醫(yī)院獲得性(HA-MRSA)菌株與社區(qū)獲得性(CA-MRSA)菌株。自20世紀50年代甲氧西林用于臨床后,隨即出現(xiàn)了MRSA,其分離率和耐藥率逐年上升,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MRSA已經(jīng)成為全球發(fā)生率最高的醫(yī)院內感染病原菌之一[7]。國內MRSA感染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xiàn),分離率較低,80年代初MRSA約占臨床SA分離株的5.0%,之后逐漸增多,80年代中期約占24.0%,進入90年代后增加至50.0%以上,一些國內綜合性醫(yī)院高達80.0%以上,但在兒童醫(yī)院中MRSA的檢出率較低,約占SA分離株的8.5%~23.0%[8]。近年來隨著我國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管理和實施,以及新的抗MRSA感染藥物不斷應用于臨床,國內MRSA感染有所遏制并開始下降。中國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網(wǎng)(簡稱CHINET)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成人MRSA平均檢出率呈明顯下降趨勢,最新報告2014年SA中MRSA檢出率由2013年的45.2%繼續(xù)下降至44.6%[9-10]。但兒童醫(yī)院MRSA的檢出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應引起臨床重視。
本研究收集的82株SA中檢出6株MRSA,檢出率為7.3%,檢出率較低,可能與菌株來源和地域分布有關。82株SA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利奈唑胺100.0%敏感,未發(fā)現(xiàn)耐藥的菌株,MRSA株對各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明顯高于 MSSA株,與近年來CHINET監(jiān)測結果一致。82株SA β-內酰胺酶陽性菌株78株,陽性率為95.0%,青霉素耐藥率在97.6%以上,提示青霉素和廣譜的氨芐西林、阿莫西林、羧芐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都耐藥,已不適合用于治療兒童SA感染。青霉素過敏患者的二線藥紅霉素的耐藥率為68.3%。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CDC)建議兒童皮膚軟組織感染(CA-MRSA)經(jīng)驗性口服藥物為復方磺胺甲噁唑、多西環(huán)素、克林霉素與利奈唑胺[11],本研究檢測克林霉素耐藥率為53.7%,比國外數(shù)據(jù)高,不推薦經(jīng)驗性用藥,其他3類藥物耐藥性在30.0%以下,可在臨床經(jīng)驗用藥。另外,呋喃妥因、利福平、奈替米星、環(huán)丙沙星的耐藥率雖然也在30.0%以下,臨床治療中考慮患兒生理、病理特點及不良反應等因素,建議一般不選用。
臨床在診治SA感染時,應盡可能采集臨床標本,并及時送檢。以便盡早通過臨床微生物室正確檢測出MRSA感染株,根據(jù)藥物敏感結果及時選擇敏感藥物進行目標性抗菌藥物治療。對確診為MRSA感染的患兒,應當采取有效的隔離和預防消毒措施,醫(yī)護人員和患兒家屬應加強手衛(wèi)生消毒,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避免醫(yī)院感染發(fā)生[12]。
[1]王輝,任健康,王明貴,等,臨床微生物學檢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383-385.
[2]吳霞,俞蕙.兒童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7(4):312-315.
[3]任成山,趙曉晏.“超級細菌”的由來和未來[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0,3(5):378-383.
[4]石秀梅,朱光發(fā).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學及治療策略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4,34(9):921-923.
[5]陸權.兒童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療對策[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0,25(1):10-13.
[6]趙智勇,周建麗,陳徐波,等.兒童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醫(yī)院感染現(xiàn)狀與感染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0):4616-4618.
[7]中華醫(yī)學會甲氧西林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療策略專家組.甲氧西林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療策略——專家共識[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1,11(6):401-416.
[8]朱德妹,汪復,胡付品,等.2010年中國CHINET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1,11(5):321-329.
[9]胡付品,朱德妹,汪復,等.2013年中國CHINET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4,14(5):365-374.
[10]胡付品,朱德妹,汪復,等.2014年中國CHINET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5,15(5):401-410.
[11]季劍蘋,陸敏,張泓.兒童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子流行病學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3,28(5):374-377.
[12]王文娟,徐潤琳,羅萬軍,等.住院患兒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現(xiàn)狀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3):5871-5873.
2016-01-12修回日期:2016-03-14)
10.3969/j.issn.1673-4130.2016.12.049
A
1673-4130(2016)12-1709-03
·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