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肖凌之
懂敬“畏”,方成其“偉”
文丨肖凌之
顧名思義,“畏”者,畏懼、害怕也,常引申為謹慎、不懈怠,是對待事物的一種恭敬態(tài)度;“偉”者,偉大、高大也,亦常引申為崇高和卓越,是一種令人欽佩敬仰的形象或狀態(tài)。凡事謹慎、畏懼的人肯定比較平安,但不一定成長得很偉大,可要做事業(yè)和人生有成的偉大者則必須要懂得敬畏、有所畏懼。
縱觀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那些取得偉大成就的偉大人物,無不是擁有“畏”的體驗和品質(zhì)的。漢文帝劉恒,敬畏母親,侍奉母親從不懈怠,在位24年,克勤克儉,使西漢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連同漢景帝時期創(chuàng)造了“文景之治”。司馬遷敬畏真實的歷史,克服身心痛苦,花了18年的“笨”功夫,才著就了博大精深的《史記》。李世民敬畏逆耳的忠言,明白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成就了唐朝帝業(y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敬畏貧苦大眾、敬畏民心,并常懷“趕考”心態(tài),秉守為人民服務之宗旨,才得到國人的愛戴擁護。
難怪孔子說,君子當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老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蹦纤沃祆湔f:“君子之心,常懷敬畏。”明代政治家張居正把“畏”理解為“懼”和“慎”,認為:“懼則思,思則通微;懼則慎,慎則不敗?!泵鞔鷮W者方孝孺更是一針見血:“有所畏者,其家必齊;無所畏者,必怠其睽?!泵鞒廊撕閼髟凇恫烁T》中談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時,畏史官于后世?!睔v史上的這些圣賢先哲關于“畏”的警世盛言,無不為我們道出了“畏”與“偉”的關系: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偉業(yè),或者樹立起在人群中的偉大形象,必須有所遵循、有所敬畏。
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不明了“畏”與“偉”的關系,也無視“畏”與“偉”的辯證法,“無私無畏”“藝高人膽大”是以有“畏”為先決條件的,是在知方圓、講道德、守規(guī)矩、明法紀,心中裝有他人與社會前提下的“無私無畏”,是在人生修為上的“藝高人膽大”。
在這個茫茫世界中,能夠讓我們敬畏的對象太多了,生命要敬畏,自然要敬畏,科學要敬畏,知識要敬畏,一切與我們交集的人和事都要敬畏。知道了敬畏,我們才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應該去理、什么不應去做。知道了害怕,才會不害怕;不懂得害怕,他的一生都很可怕。內(nèi)心有所畏懼的人,才會懂得尊重、把握分寸、守住道德底線、不越規(guī)矩紅線、不碰法紀高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