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筱
[摘要]近年來,由于我國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高校學生社團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而英國大學學生社團組織建設起步較早,社團內容多樣化,組織形式靈活性強,影響范圍廣。2015年9月至1.2月,筆者作為國際交流生,赴英國學習、交流,針對中西方社團文化不同的層面,發(fā)現了許多社團文化的特色之處,值得我國各高校借鑒。最后,筆者針對我國在社團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關對策,并且對我國高校社團文化的發(fā)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社團文化;英國;中外大學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177
高校學生社團是由學生依據共同的興趣愛好自愿組成,按照社團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大學生群體中的群眾性組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載體。相對于高校班級的影響力和凝聚力越來越小,而學生社團的影響力逐漸增強,高校社團對大學生的政治情感和道德社會化的推進作用凸顯。2003年,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在教育部社政司年終會議上指出,我國高校要積極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進學生公寓、進學生社團工作”,加強高校學生社團的指導和管理,大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進社團發(fā)揮作用。
但從我國高校社團發(fā)展的現狀來看,目前許多社團的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對社團的相關研究也不全面和深入。高校學生社團雖然發(fā)展迅速,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勢必影響高校社團功能作用的發(fā)揮,影響高校社團的健康發(fā)展。文章通過比較中西高效學生社團不同的文化形成背景、不同的運作模式,以及所產生的不同教育效果,并對中西高校學生社團進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適合我國高校學生社團健康發(fā)展的對策建議。
1社團的背景、類型及建設
1.1社團的背景
隨著我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也逐漸趨向于多元化,特別是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高校學生社團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社團管理和健康發(fā)展正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若仍以傳統的學生社團管理模式進行管理,不僅學生社團的功用在實踐中得不到充分發(fā)揮,更可能影響著高校社團的生存與發(fā)展。為了解決我國社團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西方高校學生社團是十分必要的。雖然其中也有不足之處,然而汲取西方社團建設的成功經驗,學習借鑒西方社團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取長補短,為加強我國高校社團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1.2社團類型
國內高校學生參加社團的類型主要為文化藝術類、公益服務類。由于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位于世界前列。同時,在現代社會,各種新鮮事物在年輕人之中流行開來,因此中國學生多偏向于該方面的學習與發(fā)展,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英國高校較流行的是偏向實踐創(chuàng)業(yè)類的社團,國外學生倡導獨立自主,創(chuàng)新思想,這是在國內高校內欠缺的。因此,鼓勵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也是我國政府對大學生倡導的一個就業(yè)方向。
學術科技類社團在國內學生中也處于不受青睞的地位。學術科技類注重的是鉆研創(chuàng)新,需要閱讀大量的文獻書籍。由此可見,高校學生的鉆研精神比較欠缺,不偏向做高深的學術研究。運動社團也處于與學術類科技社團同樣尷尬的現狀,國內大學生多數接受的是被動的運動,例如體育測試這樣強制性的要求,或許會使得一部分的學生進行體育鍛煉。而國外的大學生能夠自身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或是對運動有濃厚的興趣,從而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不斷加強自身的鍛煉。
公益服務類的社團在兩國大學生的參與程度相較不大,都屬于大學生樂于加入的社團。可見不管是中國和英國,志愿者服務在大學生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服務社會,回報社會也成為一種國際上的共識。
1.3社團的建設
了解中西方高校社團文化的基本情況,分析我國社團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將特殊性上升為普遍性,形成對社團文化的改進模式。再以該普遍性去指導特殊性,針對各大高校社團存在的共同問題,因地制宜地運用該普遍的改進模式,促進我國社團文化的繁榮大發(fā)展。分析不同方面存在的有利及不利之處,為更高地帶動我國高校社團發(fā)展奠定基礎。理性思考,形成對繁榮社團的完整準確的認識,從而給出一定的解決措施。加強對社團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以便更好地服務社會,貢獻社會。
2社團活動的總體認識
2.1社團活動與學習
國內學生認為社團活動對學習是有影響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占用太多的學習時間,阻礙了學習。國內的課程安排較滿,而且社團活動也是挺多的,這樣就對學生在平衡學業(yè)與社團活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國外學生大部分是根據興趣愛好而選擇社團類型的,參加社團活動,可能并沒有讓他們覺得是在浪費時間。同時,國外大學的課程安排較少,教學氛圍較寬松,但這不意味著課程低質量。國外注重的是自我學習的能力,加入社團,也是為了更好地學習,更好地增強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可見社團與個人興趣以及個人專業(yè)的關系較為緊密。而國內的社團更大意義上是一個放松身心,或者說很多大學生是為了加分而去選擇一些社團,并沒有想到要通過社團真正獲取一些實質性的東西。
2.2社團活動與校園文化
在對社團活動與校園文化的認識上,大部分都認為社團活動會對校園文化形成一定的促進作用,只是兩校學生在作用的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國內的社團活動在校園文化的形成方面,沒有國外社團對校園文化的影響程度大,影響范圍廣。當然,這也因不同學校的現狀而異。但總的來說,國外的社團活動形式更加多樣化,學生對活動的態(tài)度也促進社團的快速發(fā)展。
3社團建設與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社團建設與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國內學校來說,需要解決的是活動的流于形式的問題,以及學生的參與度。一般來說,大一新生的參與度是最高的,因為大學的社團相較初高中,形式豐富了許多,而且能夠鍛煉人的能力。換了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自然想要參加幾個社團,這是很普遍的現象。然而隨著年級的增加,對社團的興趣也逐漸淡弱。一方面是由于學業(yè)課程繁忙,沒時間參加社團活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團活動本身并不能給予學生實質性的幫助,或是本身就沒有對學生的胃口,從而使很多同學都對社團失去了信心和好奇。也正是由于社團的組織性紀律性不夠高,導致大部分人認為不參加活動也無關緊要,沒有形成對所參加的社團的凝聚力。同時,老師雖然是鼓勵學生參加組織社團,但是在引導方面,在對學生組織社團的方面,或許沒能給予及時的指導,所以社團難免流于形式化,只是某些學生干部在宣傳社團本身、在招收會員方面下了功夫,而之后就很少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吸引原先的會員們。
3.2社團文化建設與發(fā)展的建議
3.2.1加強社團的實質性教育
理論學習的內容要進一步規(guī)范。不同的學生社團,應根據其不同的社團性質,在學習內容上進行分類指導和重點學習。在學習目標上,分層要求每個社團成員在學習中有針對性地學習。通過有效發(fā)揮理論學習型社團的優(yōu)勢,進一步加強社團學生對實踐的學習。我們要在定位上強調學習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觀念上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效果上強調學習的整體性和實效性,在表現上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和多樣性,在保障上強調學習的制度性和科學性。
在社團接受不同方式的教育,就要做到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成果運用到解決社團現實問題中去,體現到自身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上,體現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是加強社團實質性教育的精髓。
3.2.2規(guī)范管理
學生社團的成立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學生的自主性,對于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需要引導和保護,但不等于不約束,不管理。對學生社團的管理要堅持管理監(jiān)督和服務引導相結合的基本原則,要指導學生去做好社團的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建設,又要通過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建設體現對社團成員的人文關懷,體現以人為本,不要讓制度化的條條框框約束了學生的天性和創(chuàng)造性。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的建設也是一個社團不隨著人員更替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力保障,是一個社團積淀自身社團文化的可靠保障。
3.2.3創(chuàng)造更富有吸引力的活動
高校相關部門應該逐漸拓寬學生社團涉及范圍,建立多樣化學生社團,增強社團活動的可操作性、豐富多樣性,以提高學生興趣度、積極性和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從而使得學生社團在質量上得以提升。
傳統的學習方式影響了社團成員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理論學習性社團為例,在信息網絡化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部分學生感覺在網絡上就可以學習理論知識。對此,學生社團可通過開設理論講座、理論沙發(fā)、演講辯論等不同的理論學習形式,促進社團成員積極主動參加各項活動。
3.2.4加強對學生社團的引領和指導
學生社團既然要體現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首先要把握社團的正確導向。社團活動要體現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要激勵廣大青年學生自覺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性和品味性社團活動是社團發(fā)展的根本,是社團的生命力,也是社團存在的亮點。社團的發(fā)展需要經過認真規(guī)劃,社團的活動需要經過精心設計,社團的影響要體現正能量。這些要求對社團的指導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指導教師需要把學生社團的指導工作提到一定高度,要把學生社團真正建設成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重要陣地。
3.2.5多發(fā)展服務型社團
在多數西方國家,服務性社團所占比重較高。如英國,服務性團體有救災俱樂部、青少年法庭、同情會組織等;而我國學生社團類型、數量和規(guī)模與國外相比相差較遠,多為文娛型。
首先,灌輸學生服務意識、加強學生服務型社團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其次,學生可以從服務奉獻中獲得成就感、提高自身修養(yǎng)與素質,建立強烈社會責任感。最后,團體的成員之間應互相配合融洽,建立各種橫向和縱向的聯系是確保社團之間團結合作的重要保證。
3.2.6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支持和幫助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社團得不到必要的經費支持和場地保證,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成績。高校應該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強對學生社團建設的經費投入,保證學生社團在有指導、有監(jiān)督的基礎上有資金、有場地,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感覺到學校的支持和關懷。有條件的高校,應該結合實踐教學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建設學生社團活動的實踐基地,鼓勵學生社團走出去,到基層去,在更大的舞臺上展示青春的風采。
3.2.7完善留學生社團建設
隨著我國留學生數量增多,教育國際化日益成為當今高等教育的又一重要部分。
在我國,高校中設有關于留學生的社團為數不多,且規(guī)模小也缺乏有力的管理。留學生課余活動單一,歸屬感低。國內社團與留學生社團互相獨立、內部成員溝通與交流機會少等現象都促使留學生社團處于尷尬境地。
因此我們需一定程度地學習借鑒美國大學國際學生社團的模式,改革和調整有關思路,如組織國內與留學生社團聯誼活動、競賽活動等為加強社團之間溝通提供平臺;建立混合型社團,無論國內學生或留學生都可參加,提高國內外學生共同參與度,滿足留學生的不同需求;制定“公平、公正、公開”的社團制度,創(chuàng)建和諧、互助的社團環(huán)境,提高留學生歸屬感,提高留學生參與興趣;組織語言文化類社團活動促進中外學生溝通交流,提高語言學習能力,如“外國語交流會”“留學生聯盟”“歐美文化橋”等學生社團;在校內組織承辦專門針對留學生的講座,教會他們如何使用校內資源設備、學校的圖書館等資源。這不僅有利于擴大交流,增強其歸屬感,同時在提高本地學生的國際視野方面也會有很大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王世剛,李秀松,中國社團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2]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于偉西方高校學生工作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