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林[湖南安全技術(shù)職業(yè)學院,長沙 410005]
?
讓我告白
——評伍綺詩小說《無聲告白》
⊙胡林[湖南安全技術(shù)職業(yè)學院,長沙410005]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華裔作家伍綺詩小說《無聲告白》中三個主要人物的行為和心理,認為書中悲劇的發(fā)生是由劇中人物的交流方式造成的:母親沒有向自己告白,做真實的自己;父親沒有向他人告白,獲得理解與認同;孩子沒有勇敢地向父母告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關(guān)鍵詞:伍綺詩無聲告白
華裔作家伍綺詩的長篇處女作《無聲告白》2014年榮獲亞馬遜美國網(wǎng)站年度最佳圖書。書中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小說以一個女孩生命的終結(jié)為開端,在時間的順序與倒序間靈活切換,三代人的命運被切割成一個又一個片段,卻又沿著一條命運的隱秘河流,最終扣成了一個悲凄的生死結(jié)。該書女主角莉迪亞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正是這萬千寵愛令其不堪重負。美裔母親瑪麗琳將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與眾不同”夢,完全寄托在女兒身上;而身為教授的華裔父親詹姆斯,雖看上去功成名就,卻始終處于社會的邊緣,糾纏半生不被他人認同的孤獨感令其將“與他人一樣”的合群與認同感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書中每一個人物,都有各自的傷痛,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全心付出,然而這一曲相互付出的合奏曲,奏出的卻是一曲悲傷、沉痛的樂章。閱讀這個故事,筆者覺得只有每個人認真地面對自己,大聲地向自己和他人告白,說出自己的需要,才能終結(jié)類似的悲劇。
“我用盡所有力氣,盡我所能,卻終究只能重蹈前人的覆轍。”對于瑪麗琳的經(jīng)歷,大約這句話就是對她人生最好的注解了。她一生都想擺脫母親的期待,不屑于像母親那樣把做一個完美的家庭主婦當成理想。她想要成為一名醫(yī)生,一名真正的職業(yè)女性。但當她在大三那年的課堂上與作為教師的華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墜入愛河的女性一樣開始了戀愛,并懷孕結(jié)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墮入了一連串的家庭瑣碎生活中:煮飯、帶孩子、照顧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學業(yè)和夢想。對于瑪麗琳這種有野心有抱負又具有天賦的女性來說,她很難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所以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寢食難安。終于有一天,她試圖逃離,放下兩個孩子和老公,獨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并報名了社區(qū)大學想繼續(xù)完成她的學業(yè)。然而,她又失敗了,就在考試的前夕,她發(fā)現(xiàn)自己又懷孕了。她最終只能回歸,徹徹底底地將自己困于家庭之中、廚房之內(nèi)。
重新回歸家庭的瑪麗琳,內(nèi)心并沒有真正妥協(xié)。她開始拒絕做飯,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夢想寄托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她把莉迪亞看作了另一個自己,要求她熱愛理科,并熱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醫(yī)生。在這個故事里,瑪麗琳盡管想要擺脫媽媽,卻真的實現(xiàn)了她媽媽希望她“遇見好的哈佛男人”的愿望,并且她看似叛逆在婚后與母親再無聯(lián)絡,想要擺脫母親給她的宿命,實際上卻又不知不覺地陷入母親對她的期望里:擁有一本烹飪書的賢妻良母。
如果瑪麗琳在母親去世整理母親房間的時候,去誠實地面對自己,她可以選擇對已過世的母親告白:我很好,我愿意留在家庭里照顧丈夫和孩子;或者她也可以選擇去完成學業(yè)。但無論她的決定是什么,她的行為都應該是平靜的,不至于重回家庭以后只用罐頭和速食產(chǎn)品來解決孩子們的三餐,拒絕給孩子們好好做飯,而且把自己成為醫(yī)生的期望放在女兒莉迪亞身上;也不至于為了完成落下的學業(yè)悄無聲息地離家出走,而給孩子們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創(chuàng)傷。她想要繼續(xù)學業(yè)可以獲得丈夫和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或者即使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她也還是可以在心里繼續(xù)她的這個愿望,等到合適的時機,去完成自己的心愿。
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一個美籍華人,靠著父母在餐廳端盤子等不體面的工作把詹姆斯變成了美國國籍,但詹姆斯因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父母,為了不讓大家以他為話題,他拼命想要融入周圍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獨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覺周圍充斥著異樣的眼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他繼續(xù)努力讀研讀博,他本以為可以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因為當時他的導師告訴他有個歷史教職剛空缺出來,然而最后也許是因為他獨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際,他最終沒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個普通的高?!栁榈氯谓獭哪菚r起,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討厭過去的一切,討厭怯懦、獨特、孤獨,向往合群和普通。
詹姆斯一直想獲得周圍社會的認同感,但他的膚色和少年時代受到的歧視使他特別糾結(jié)女兒的合群問題,雖然他覺得妻子對孩子的課業(yè)要求過于嚴格,但是他期望孩子社交能力強,這不過是自己內(nèi)在一個未完成的心愿的折射罷了。他把這個心愿放在女兒身上,總是問孩子的交友情況,他記得自己年輕時很難融入白人社會的經(jīng)歷,他熱切地希望女兒不會有和他一樣的困擾,只是雖然時間過去快二十年了,但是女兒仍然面臨這樣的情況,種族融合這樣的問題,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解決,它需要好幾代人不斷地努力,因此女兒時常假裝自己有非常多的朋友以安慰爸爸期望的眼神。
其實如果爸爸愿意坦然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他和瑪麗琳的結(jié)合就有獲得身份認同的原因,如果他能看到并承認這一點,他的妻子瑪麗琳和孩子們就會明白如何和他互動,互相擁抱療愈這個傷口,如果這個問題被誠實面對和理解,他不需要從自己的華裔助手路易莎那里獲得來自同膚色同種族的理解,而鬧出各種曖昧。因為這段關(guān)系被女兒察覺,導致事情的發(fā)展越來越糟。
父親希望莉迪亞融入群體,不必像自己童年那般孤獨。為了不讓爸爸失望,她在沒有任何朋友的情況下,選擇撥打語言助手,自己卻假裝是在和好朋友聊天。母親希望莉迪亞繼承自己的心愿,成為一名真正的女醫(yī)生。雖然母親瑪麗琳說自己會聽從莉迪亞的想法,她只是給她建議,但她的目光總是充滿了強烈的期待,也許她自己沒有注意,但女兒全看到了心里,因此莉迪亞每次只能用“好的、好的”來回答,以至于讓媽媽認為她就是想要與眾不同,就是想要當醫(yī)生。莉迪亞努力滿足父母,活在父母的期望里,從來沒有問過自己這是不是她真正想要的東西。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學業(yè)難度的增加,莉迪亞開始覺醒,她開始意識到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么艱難。莉迪亞由于害怕母親再度離開家,害怕父親每天對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選擇了妥協(xié)。
莉迪亞的故事,是成千上萬個家庭的縮影,多少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有條件地愛孩子。幼小的孩子,敏感而多疑,他們能清楚地感知到父母想要什么,聰明的孩子開始討好父母,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想要獨立,又怕傷害父母,會感激父母,也會惱恨父母,糾結(jié)、憤怒、委屈、埋怨全部襲來,有朋友的孩子能與朋友分享發(fā)泄,孤獨的孩子只能自我糾纏,或重生或毀滅。
如果莉迪亞勇敢一點,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大聲地向父母說出自己的需求,父母也許可以理解,或者即使沒能全部理解但是可能為他們的育兒觀念打開一扇窗口,創(chuàng)造一個機會。書里描繪的場景都是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父母和孩子之間除了日常問候和生活瑣事的安排,沒有更多精神的交流?;蛘呒词垢改赶胍秃⒆咏涣鞯臅r候,因為每個人的內(nèi)在都沒有被自己認真看到并撫慰告白過,他們與別人的交流可能實際上只是與另一個自己在對話,根本感受不到別人在說什么,在表達什么,在呼喚什么,在索求什么。其實這樣看不見的交流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多,我們給予別人的其實都是給自己的,我們從來沒有真正觸及他人的內(nèi)心。這樣的告白和交流看上去有聲其實無聲,正如書名“無聲告白”所指。
但是,沒有如果,瑪麗琳和詹姆斯沒有能夠停下來,想想自己到底要什么,自己應該給什么,而不是一味顧慮他人。莉迪亞作為一個孩子,她的悲劇沒有明確的起點,它是日常小事的集結(jié),是無數(shù)偶然的河流匯成的必然結(jié)局。在一個沒有人犯錯,人人都值得同情的故事里,人人又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本書寫的是華裔家庭融入美國社會的困難,但是卻也能引起國內(nèi)的讀者尤其是年輕一輩的共鳴,因為當代的中國社會也有類似的生活環(huán)境。雖然不是融入不同的族群,但是我們一樣要融入不同的人群,比如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子女憑借良好的教育躋身更高一個階層。父母的愛往往變成過多干涉子女生活的暴力,孩子們也不得不按照父母的意愿而活,痛苦地實現(xiàn)著他們寄予的期待,最后失去了真實的自己。不能做自己,一生圍繞著他人的需求而奔忙,是大多數(shù)人生活的常態(tài),當我們習慣了戴面具,習慣了、學會了接受別人強加給自己的命運,也許我們需要做的正如《無聲告白》中文版的宣傳語一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p>
作者:胡林,湖南安全技術(shù)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