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韋應物的吏隱心態(tài)

      2016-07-13 07:20:36深圳大學文學院518060
      大眾文藝 2016年12期
      關鍵詞:韋應物刺史詩作

      龔 艷 (深圳大學文學院 518060)

      論韋應物的吏隱心態(tài)

      龔 艷 (深圳大學文學院 518060)

      吏隱是士人面臨仕隱矛盾時做出的融通選擇,代表著隱逸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中唐詩人韋應物踐履了吏隱的處世之道:雖身任官職但仍追求避世遁俗的精神境界,以安然恬淡的心態(tài)俯仰于塵世之間。本文試著從韋應物的吏隱心態(tài)入手,通過對韋應物吏隱心態(tài)的觀照與探討,以窺探士人面臨仕隱矛盾時的復雜心態(tài)與自我救贖的心理機制。

      韋應物;吏隱;心態(tài)

      “吏隱”一詞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為:“不以利祿縈心,雖居官而猶如隱者?!?意謂居官者不為名利熏心的處世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吏隱的出現(xiàn),最早可追溯到謝朓牧守宣城時的外郡之隱。然而,謝朓開創(chuàng)了吏隱的處世范式后,在其后的兩百余年間,聊有嗣響,及至大歷,士人卻對此趨之若鶩,其中以韋應物對吏隱的踐行尤為引人注目。他既不放棄為官的責任意識,亦保持高蹈世俗的精神追求,表現(xiàn)出“腰懸竹使符,心如廬山緇”(《郡內(nèi)閑居》)的自然澹泊的處世心態(tài)。

      一、為官的恪盡職守

      清人陳沆評韋應物曰:“或謂韋公沖然物外,寄情吏隱,本非用世匡主之輩,未必江湖魏闕之思,此非知韋者也?!?此大抵就韋應物雖心懷山野,但卻未泯滅為官的責任感而言。朱長文亦云:“唐人賢而慕之,不敢名,皆曰韋蘇州?!?可見,韋應物為官的操守為世人稱道。且看詩人刺滁時的詩作《寄李儋元錫》: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暗暗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時朱泚盜據(jù)長安,入城劫掠,德宗避難出走奉天。詩人念及京師變故,憂心忡忡,夜夜難以獨眠。更讓詩人憂心的是,詩人身為刺史,但郡內(nèi)百姓卻亡走他鄉(xiāng)。黃徹評此詩曰:“余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彼有一意供租,專事土木,而視民如讎者,得無愧此詩乎!”4可謂對詩人這片仁愛之心的高度肯定。韋應物不僅任滁州刺史時如此,每任職一方都秉持著這種為官態(tài)度,試看刺江州時所作《始至郡》:斯民本樂生,逃逝竟何為。旱歲屬荒歉,舊逋積如坻。到郡方逾月,終朝理亂絲。賓朋未及宴,簡牘已云疲。昔賢播高風,得守愧無施。

      詩人本以為地理位置優(yōu)越的江州是一塊“斯民本樂生”的樂土,但卻發(fā)現(xiàn)州中百姓多有逃亡。不僅如此,江州還積弊頗多。面對這種困頓局面,詩人到郡后日日處理公務,全力為民解困。詩人晚年任職蘇州刺史時,雖身多疾病,亦是如此,試看《贈李判官》:食蔬程獨守,飲冰節(jié)靡違。決獄興邦頌,高文稟天機。賓館在林表,望山啟西扉。下有千畝田,泱漭吳土肥。

      李判官乃當時浙西觀察史判官,其來蘇州巡視,詩人作詩相贈。詩中描繪了蘇州物阜民豐之盛況:蘇州土壤肥沃,耕地千畝;州中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太平。蘇州能有此繁盛之景,詩人作為一州之首,當然功不可沒。另外,詩人為官的赤誠之心也在詩作中坦露:一來詩人勤儉為政,以蔬食為食;二來詩人“飲冰節(jié)靡違”,即詩人時刻為政務憂心,不敢稍有懈怠。從此詩可以看出,詩人心系蘇州,極力履行著身為父母官應盡的責任。

      詩人雖勤政愛民,但詩人自認無理政之才,常為“政拙”感到慚愧,試看:

      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終日愧無政,與君聊散襟。

      ——《酬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見寄》

      于茲省甿俗,一用勸農(nóng)桑。

      ——《登重玄寺閣》

      “政拙”“自慚”“愧無政”等語皆表達了詩人的羞愧難當之情。詩人“省甿俗”“勸農(nóng)桑”,履行著州縣長官的責任,盼百姓勞有所成。難怪清人喬億評論詩人:“韋公多恤人之意,極近元次山?!?且不論詩人在位時,政績是否真如他所說這般拙劣,但至少可見詩人在官任上勤勉為政,力求造福百姓。

      總之,詩人對政事的勤勉,對百姓歲收的欣喜,對“邑有流亡”的痛心,對“未睹斯民康”的羞愧,皆著于筆端。從韋應物的詩作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克己奉公、寬仁愛民、盡忠職守的良吏形象。

      二、隱逸的希企向往

      中唐特殊的社會背景加上詩人的個人經(jīng)歷,促成了韋應物對隱逸的向往。他一生歷任多職,在其仕宦生涯中,最為重要的當屬三任刺史時期,但終究只是地方官。處理郡縣公務的煩悶、遠離朝廷的悲哀,都讓詩人對官職意興闌珊。而詩人志存高潔的本性、對精神獨立的追求,讓詩人對隱逸的向往更加強烈。

      建中三年,詩人出為滁州刺史。詩人贈友人云:“唯君出塵意,賞愛似山家”(《郡齋贈王卿》),對友人超脫的境界表示向往??請@獨游,詩人自言“誰言戀虎符,終當還舊丘”(《月晦憶去年與親友曲水游燕》)。公務繁重時,詩人“責逋甘首免,歲宴當歸田”(《答崔都水》),想以歸耕來擺脫“官府勞”;郡務清閑時,詩人又感嘆“郡中永無事,歸思徒自盈”(《寄職方劉郎中》)?!靶慕^去來緣,跡斷人間事”(《寄恒璨》)之語更是顯示了詩人對塵世的決絕。

      韋應物任滁州刺史一年左右;后出為江州刺史;繼而入朝擔任左司郎中;不久,除蘇州刺史;后病終。從詩人后期的仕宦經(jīng)歷來看,詩人所任官職愈來愈高,但詩人的宦情卻日益淡薄。這種淡薄一方面體現(xiàn)在詩人詩作中濃厚的佛禪意味:如“道尊不可屈,符守豈暇余”(《寄黃劉二尊師》)、“仿佛謝塵跡,逍遙舒道心”(《答馮魯秀才》)、“公門自常事,道心寧異處”(《曉坐西齋》)等,表現(xiàn)出詩人崇佛慕道之后,更加追求內(nèi)心的超脫。另一方面,詩人此時的歸隱之志更為強烈:詩人此前慕隱,只想遠離官場、不涉名利,但此時,詩人卻立志“棲息絕塵侶,孱鈍得自怡”(《郡內(nèi)閑居》)。過去詩人受挫于官場,向往隱居一隅,多少有些逃避之意。如今,詩人年近暮年,歷經(jīng)人世風霜,對隱逸的唱和則更多出自內(nèi)心的渴望與精神上的追求。

      詩人晚年寓居永定精舍,其時,詩人家貧無所往,且“眼暗文字廢”(《寓居永定精舍》),但詩人仍覺“身閑道心精”(《寓居永定精舍》),表現(xiàn)出最終遠離朝政是非的慶幸與滿足。吳沆《環(huán)溪詩話》評詩人“超在塵外”6,胡震亨《唐音癸簽》亦稱“左司之一向淡耳”7,堪稱對詩人這片高蹈世俗之致的最好概括。

      三、心態(tài)的安然恬淡

      詩人既追尋塵外之趣,亦未放棄為官者應盡的責任。所以,詩人經(jīng)常在詩作中表露出既困于官職又心向隱逸的情懷,雖身處塵世而心常清幽的精神特質(zhì),二者融合一體,形成了詩人安然恬淡的生活態(tài)度。請看詩人刺滁時的詩作《南園陪王卿游矚》:形跡雖拘檢,世事澹無心??ぶ卸嗌剿?,日夕聽幽禽。幾閣文墨暇,園林春景深。雜花芳意散,綠池暮色沉。君子有高躅,相攜在幽尋。一酌何為貴,可以寫沖襟。

      詩人運用“幽禽”“春景”“綠池”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麗幽靜的山水圖畫,同時也表現(xiàn)出詩人清幽的心境?!靶雄E雖拘檢”“幾閣文墨暇”等語可見詩人困于案牘之勞,但詩人“世事澹無心”,對官場之事淡然處之,不為俗務所累。所以,詩人與友人同游南園,欣賞郡齋的山水美景,在此中陶冶性情、抒發(fā)懷抱。詩人任江州刺史時的詩作《春月觀省屬城始憩東西林精舍》,亦可作如是觀:佳士亦棲息,善身絕塵緣。今我蒙朝寄,教化敷里鄽。道妙茍為得,出處理無偏。心當同所尚,跡豈辭纏牽。

      此詩為詩人出外行春于東西林精舍休憩時所作。詩人流連于行春途中的奇妙瑰麗之景,不禁想棲息自然,成為一名“絕塵緣”的“佳士”。無奈詩人擔負著教化江州百姓之職,難以辜負朝廷重托。不過,詩人認為只要心中懷有自然,則行跡被俗務牽纏也無妨。詩人于是身居官職又心同所尚,悠閑自在地在塵世中游蕩。詩人的另一詩作《郡內(nèi)閑居》亦是如此:

      腰懸竹使符,心如廬山緇。永日一酣寢,起坐兀無思。長廊獨看雨,眾藥發(fā)幽姿。今夕已云罷,明晨復如斯。何事能為累,寵辱要辭。

      “竹使符”即刺史符信,“廬山緇”即廬山僧人。“腰懸竹使符,心如廬山緇”即謂詩人雖身任刺史官職,但心早已脫離俗世。詩人重復著同樣的生活,臥眠、思考、處理公務,但因詩人心有所向,繁雜的生活亦不能讓詩人掛累。詩人內(nèi)心淡然,便身處公堂也仿佛置身于山野林泉。這種超然物外的態(tài)度同樣體現(xiàn)在詩人任職蘇州刺史時,試看:鼕鼕城鼓動,稍稍林鴉去。柳意不勝春,巖光已知曙?!率镁扒澹傧愠紊駪]。公門自常事,道心寧易處。

      ——《曉坐西齋》

      似與塵境絕,蕭條齋舍秋?!M將符守戀,幸已棲心幽。

      ——《郡中西齋》

      《曉坐西齋》中“林鴉”“柳意”“巖光”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畫面,“清是超脫世間庸俗氛圍的胸襟和趣味,所以對具體情境的‘清’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種心境的玩味和投射,環(huán)境的清也就是心境的清?!?詩人感受到“景清”,實則是心地澄明的體現(xiàn)。雖仍有公務操勞,但詩人的道心已不在公門,而是飄向那高蹈世俗的塵外。此詩中,郡齋被描繪成一個世外之地,而又同“符守”等塵物渾然相融,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綜上所論,韋應物雖渴望著遠離俗世,但并未因此放棄吏者的責任意識,他巧妙地融合“吏”與“隱”的矛盾,遂身居世網(wǎng)常清凈。朱熹曾評詩人曰:“其詩無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沈德潛亦言:“韋蘇州至處,每在淡然無意,所謂天籟也。”10所謂“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11,這種“自在”“近道”“淡然無意”的詩歌風貌正是詩人淡然處世的體現(xiàn)。韋應物雖身處公堂之上,心卻飄離于塵世之外,幻化為一種安然恬淡的生活態(tài)度俯仰自得于人世之間。

      注釋:

      1.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523.

      2.陳沆著.詩比興箋[M].北京:中華書局.1959:184.

      3.朱長文著.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77.

      4.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56.

      5.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122.

      6.吳沆著.環(huán)溪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5:28.

      7.胡震亨著.唐音癸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67.

      8.蔣寅.古典詩學中“清”的概念[J].中國社會科學,2000(1).

      9.蔡正孫著.詩林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63.

      10.沈德潛選注.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00.

      11.葉燮著.原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52.

      注:

      ①本文所引韋應物詩均出自孫望《韋應物詩集系年校箋》.中華書局,2002.

      中央財政扶持地方高校發(fā)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名稱:韋應物郡齋詩中的吏隱思想研究,項目編號:0003600231)

      猜你喜歡
      韋應物刺史詩作
      梁潮詩作《水里邊》·源清書法
      詩詞三百問之詩人愛野草,山澗漲春潮
      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新傳奇(2023年1期)2023-02-08 07:55:06
      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領導文萃(2022年10期)2022-05-25 00:08:35
      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 ????? ??(詩作)?? ??
      《韋應物 淮上即事》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22 06:46:08
      天資聰穎,幼年詩作得贊許
      簡論梅堯臣寫實詩作的晚唐情結(jié)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1
      东山县| 嵩明县| 安国市| 泽州县| 梅州市| 师宗县| 乌兰县| 阿合奇县| 厦门市| 泰和县| 延津县| 临湘市| 昆明市| 惠安县| 澜沧| 铜川市| 丹寨县| 马鞍山市| 漠河县| 扬州市| 林西县| 大城县| 台北市| 通许县| 肥东县| 东辽县| 内丘县| 台中县| 那坡县| 嘉荫县| 玉山县| 邓州市| 青冈县| 会宁县| 绿春县| 南乐县| 阿克苏市| 平原县| 隆德县| 崇明县| 南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