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沈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慕課寒潮下高職思政課微課平臺建設的冷思考
李丹
沈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微時代到來,高職思政課微課平臺建設悄然興起,并逐漸展露出其優(yōu)勢而成為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的又一方向。而微課的發(fā)展與2008年興起的慕課存在著許多的共同之處,因此,在經歷慕課寒潮過后,微課發(fā)展如何汲取有益經驗,從而助推微課平臺在高職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中走的更遠更好引發(fā)我們思考。
慕課;高職;微課
2008年起慕課以人類教育史上的數字海嘯之勢,以其開放性和大規(guī)模性的特點迅速席卷了中國教育界,成為中國高等教育追求的新型教育模式和教育形態(tài)。然而2012至2014年間慕課風潮卻因為自身發(fā)展和實踐中不斷顯現的問題,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經歷了由熱到冷的過程。而伴隨微時代的到來高職思政課微課平臺建設悄然興起并逐漸成為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認真審視這兩年高校慕課發(fā)展的得失,縱觀高職思政課微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發(fā)展,我們發(fā)現慕課和微課之間的發(fā)展存在著許多的共同之處,在經歷慕課寒潮過后,微課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可以從慕課寒潮中汲取很多經驗和教訓,從而助推微課平臺在高職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中走的更遠更好。因此,在經歷高校慕課寒潮后我們必須冷靜思考:在高職思政課微課平臺建設中如何避免微課寒潮的降臨。
為了更好的搭建高職思政微課平臺,我們對思政慕課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實地到目前省內正在實施慕課的學校進行了教學觀摩和交流,從中發(fā)現目前高校思政慕課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思政慕課課程建設與運行能力薄弱
首先,思政慕課線上授課資源數量偏少,呈現方式單一,難以滿足大規(guī)模線上教學要求;其次,慕課尚未構建統(tǒng)一教學資源建設標準,導致現有在線教學資源質量參差不齊,難以保證教學效果;最后,目前遼寧地區(qū)參與開展思政慕課建設的院校較少,平臺建設者之間缺乏互動和良性競爭,后臺技術支持優(yōu)化升級不到位,導致思政慕課運行能力不足,運行過程中功能存在明顯缺陷。
2.部分高校和教師的參與度不高
由于慕課建設受到政策、資金、技術以及教師個人能力等多方因素的影響,除極少數資源豐富的著名高校外,普通高校支持慕課建設存在一定難度,致使參與慕課改革和建設的普通院校積極性不高。僅以慕課工作量計算為例,目前慕課工作量尚無統(tǒng)一界定標準,但是實際上該課程卻為實施教師帶來了遠高于傳統(tǒng)授課形式的工作量而沒有得到相應報酬的情況,難以調動參與教師的積極性。
3.慕課的教學監(jiān)督有待完善
慕課對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控力有一定要求,而現實應用過程因為監(jiān)督機制尚不健全,導致學生投機取巧敷衍上課,代學等現象頻出,部分學生對鍵盤和屏幕之間的交流缺乏熱情,導致線上討論學習效果不明顯。
考慮到高職與普通高校學生的差異性,在高職微課平臺搭建過程中還可能遇到如下問題:
1.學習自控力較差對微課資源內容設置提出挑戰(zhàn)
高職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學習自控能力薄弱,學生學習注意力較為有限。據資料顯示,高職學生的注意力一般只有15分鐘,這樣有限的注意力造成高職學生與本科生之間對知識理解和掌握的巨大差異。因此將會對高職思政微課平臺內容資源的制作及選取提出挑戰(zhàn)。
2.學生注意力有限導致微課授課效果難以體現
高職學生注意力較差,在傳統(tǒng)教學中尚且不能持續(xù)專注于聽課,一旦使用微課平臺授課,在無時間、無地點控制的情況下如何能抓住學生注意力將是授課效果體現的關鍵。
3.學生對思政理論學習重視不足難以調動學習興趣
高職思政理論課學習知識點有很多與高中時代相近,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思政理論學習重視程度不足。此外思政理論的內容枯燥單一,學生自身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習興趣難以調動。這些都為思政微課平臺建設提出一定考驗。
考慮思政慕課建設對我院思政微課平臺網絡平臺建設、微課教學資源開發(fā),教學手機軟件運行等的借鑒作用,未來在我院微課網絡平臺建設方面我認為:
第一,在未來思政微課平臺硬件建設以及軟件維護方面,一是相關教育部門、科研院校應在政策、資金等方面提供積極鼓勵和支持,讓研發(fā)部門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這一新模式的研究創(chuàng)新中來。二是在各個研發(fā)部門之間開展良性競爭和互助交流,促進研究工作的升級換代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三是發(fā)揮學生的能動作用,讓學生參與到平臺建設中來,調動學生為平臺建設提供豐富的課外學習資源,為平臺建設提供保障。四是加強平臺建設以及軟件運用后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控,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和可評價性。
第二,在思政微課平臺運行方面,進一步嘗試多元的教學形式和評價體系,一是汲取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將線上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有機融合,豐富教學模式。二是實現多元的評價體系,在思政微課平臺運行中,采用除基本的測驗外,開展網絡學生討論互評、網上電子作業(yè)布置等多種考核方式。特別是可以采用線下考核和線上考核同步進行的方式,使對學生的評價更為客觀。
第三,加強思政教師的培訓和業(yè)務再提升,加強思政教師之間的團隊合作,以保證教學相長。一是微課時代下教師不再是單一的教學主體,而是一個團隊行為,比拼的是教師的整體實力。二是微課設計和制作后教師角色發(fā)生很大轉變,輔導和答疑將成為教師主要工作量,因此需要教師對學科知識的把握以及研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綜上,雖然思政微課平臺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很多的困惑、爭議以及挑戰(zhàn),但是我們一定要冷靜思考,在積極建設的同時正視其發(fā)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積極面對妥善處理,讓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在教育教學中走的更遠。
[1]王應解,馮策,聶蕓婧.我國高校慕課教育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5-6-10.
[2]吳維仲,關曉輝,曲朝陽.“慕課”浪潮引發(fā)的高校教學改革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20.
[3]李梁.“慕課”視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2-20.
[4]張國政,楊磊.慕課理念下的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模式改革與思考[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5-01-20.
李丹(1980-),女,遼寧省沈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