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潼 (吉林省吉林市群眾藝術館 132011)
淺析新時期廣場文化活動建設
趙一潼 (吉林省吉林市群眾藝術館 132011)
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不斷推進,我國廣場文化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廣場文化正以多彩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走入我們的生活。在新的時期下,該如何進一步推動廣場文化建設和發(fā)展,不斷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群眾的文化素使得我們特別關注的問題。
新時期;廣場文化建設
衡量一個城市的文明的程度的高低有多種標準,文化廣場就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也是人民群眾開展日常生活文化、科普教育和健身鍛煉的重要場所,更是一個城市對外進行自我展現的窗口。當然也是迎合城市人文景觀最為集中和令人矚目的一個重要的焦點。為此我們必須要很好的發(fā)揮廣場這個多功能的作用,要把廣場的建設與發(fā)展和人民的文化生活緊密的連接在一起,要把提高群眾的整體素質和廣場文化的多樣功能性很好的銜接起來,這就需要廣場文化至始至終的要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可以有效的幫助政府進行精神文化文明的宣傳,不斷升華和提高城市的品味,使得廣場不僅可以達到休閑、娛樂、健身的目的,還可以為社會主義的文明宣傳工作多做貢獻。而群眾這種發(fā)自內心的自發(fā)組織活動也成為廣場文化必不可少的一個文化品牌。為此每到雙休日或者節(jié)假日,人們就會蜂擁而至的來到文化廣場,欣賞這精彩紛呈的精神文化大餐,從而讓身心達到一種愉悅,這也使得文化廣場可以真正發(fā)揮其固有的功能,成為一個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窗口。
眾所周知,廣場文化是一個多層次、多部門、多結構的復雜系統(tǒng),它肩負著提高市民文化素質的重任,同時也集中體現著政府的意志。而成功的廣場文化活動不僅離不開文化部門的精心組織與設計,更離不開各級文化單位及有關單位的通力合作。因此,政府行為的政策性和導向性,應成為廣場文化發(fā)展的主導力量,其對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協調及指揮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它可以充分調動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實行優(yōu)化組合,促進政府、企業(yè)、社區(qū)等之間的良性互動,為廣場文化活動大開綠燈。
在這方面吉林市在抓好群眾文化廣場活動就取得的不錯的成效。例如在2015年由吉林市委、吉林市人民政府主辦,吉林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承辦,吉林市群眾藝術館組織實施,作為全市民生80件實事之一的“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我們的節(jié)日”老歌新曲大家唱活動。所有參加演出的團體,都是由全市群眾自發(fā)組織的合唱團。多年來,作為來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的各個優(yōu)秀社會文藝團體,他們一直活躍在全市城鄉(xiāng)的文藝大舞臺,不斷豐富著市民群眾的業(yè)余精神文化生活,不但贏得了廣大市民群眾的普遍贊譽,而且在陶冶自我的過程中感染著身邊的人共同向往美好和諧的生活,為吉林市精神文明建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活動中,這些群眾以獨唱、重唱、男女對唱、表演唱、小合唱、歌伴舞等多種表演形式,為現場觀眾演繹國內外影視歌曲、愛家鄉(xiāng)歌曲、地方民歌、少數民族歌曲、流行歌曲、軍旅歌曲等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聲樂和舞蹈作品,讓現場的市民群眾享受到一道道瑰麗璀璨的文化藝術大餐。
從吉林市對于廣場文化的促進和推動上我們可以感知,這種主導力量對于群眾文化的關懷和促進。從“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我們的節(jié)日”老歌新曲的活動中,我們可以感知到群眾的文化水平和藝術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究其原因是離不開一些專業(yè)文藝工作者對于業(yè)余文化工作者的一種指導和促進。而這次老歌新曲的活動也很好得到群眾的響應,歌曲的選擇也從業(yè)余趨向成熟和專業(yè),在選曲上也更為大眾化。并且參與人的年齡也趨向于年輕化,這一切都極大的促進了吉林市廣場文化的發(fā)展,盡情的展現了吉林市群眾業(yè)余活動的新風貌。
從以上吉林市發(fā)展廣場文化的例證上,廣場文化活動的大規(guī)模開展,必須有強有力的政府行為做支撐,否則廣場文化還將停留在無組織、無主題、無向導的自發(fā)性狀態(tài),甚至自生自滅。
古語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說明要想做好一件事,就需要有事前的謀劃與準備。具體到文化廣場的建設上來講,要想順暢的開展廣場文化活動就離不開一些物質保障,主要是資金的支持。如果這筆資金全靠政府的撥款,顯然是杯水車薪難以延續(xù)廣場文化的正常發(fā)展。因此這就要求主辦方要廣開門路,通過市場經濟的運作手段,想法設法進行資金的籌集,通??梢圆扇 拔钠舐撜x”的方法去籌措資金,也就是人們常言所說的“文化唱戲,經濟搭臺”,使得 文化資源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共享。為此廣場文化的建設需要有關政府部門的積極支持,于此同時還要集結社會力量,形成多行業(yè)、多群體,群策群力的共同興辦的發(fā)展模式。也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廣場文化的正常的運行成功。當然僅僅有充裕的資金保證也并非萬事大吉。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于精神審美需求的不斷提高,這要求我們所組織的廣場文化也要得到相應的提高。如果組織的廣場文化活動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特點,年年一個樣,歲歲無差別,群眾就會對廣場文化感到麻木,導致廣場文化對其的吸引力不斷降低。因此作為廣場文化的組織者與策劃者一定要保持與時俱進的清新的頭腦,要永遠開拓銳意進取,要有出精品的思想戰(zhàn)略。
作為文藝工作者更要身先士卒,勇于轉變思想,要站在一個時代的高度上去理解廣場文化的內涵,通過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曲推動和促進廣場文化的發(fā)展。與此同時要正確的處理廣場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這也是對精品文化意識思想的一種樹立。這種對廣場文化的創(chuàng)新意識,會進一步推動與促進中國民族文化的普及和發(fā)展,讓群眾文化更加堅實的扎根于群眾的沃土之中。
新時期廣場文化的創(chuàng)新,不僅是我國精神文明發(fā)展的一種需要,也是人民群眾文化修養(yǎng)日益提高的一種需求,為此在新時期下對于文化廣場的建設與發(fā)展上要秉承科學創(chuàng)新的文化發(fā)展思路,結合群眾文化訴求,如此才可以進一步推動廣場文化的發(fā)展。
[1]戚詠月.論廣場舞在推動鎮(zhèn)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明日風尚,2016(05).
[2]馬永娟.廣場文化培育思考[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
[3] 于雷.關于開展廣場文化活動的一些思考[J].大眾文藝,2015(05).
[4] 陳健.廣場文化中的廣場舞蹈[J].大眾文藝,2014(04).
[5] 鐘姝丹.談對廣場舞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4(04).
[6] 崔景華.發(fā)展廣場文化活動的對策建議[J].工會信息,2011(15).
[7] 逯苗苗.廣場文化的發(fā)展趨勢[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12).
趙一潼,女(1971.4.19),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市群眾藝術館文藝部副主任,研究方向:聲樂或群眾文化廣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