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瀟博
?
新聞采訪與一般調查研究的關系探討
楊瀟博
廣東省東莞市東莞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東莞523000
新聞采訪學是新聞學中一門相對獨立的應用學科,是研究新聞采訪這一特殊活動的規(guī)律和方法的科學。而相比之下,調查研究則可以看成是對于某一事件或者是現(xiàn)象所進行的追根究底的探求過程。無論是新聞采訪還是一般的調查研究,兩者的相同之處都體現(xiàn)為“用事實說話”。而新聞采訪作為一種特殊化層面上的調查研究,具體來講調查以及研究的相異之處我們可以這樣標示:發(fā)現(xiàn)事實(開始)—選擇實施—核實事實—體驗事實—追蹤事實—(結果);報道事實(采訪)找出規(guī)律性(調查研究)。由此可見,新聞調查與一般的調查研究是有較大區(qū)別的,而兩者最大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新聞采訪是一種具有研究性質的特殊調查。在研究的過程中首先從新聞采訪以及一般調查研究的含義以及方式入手,著重分析了新聞采訪的由來,新聞采訪與一般調查研究的關系,最終總結出了新聞采訪同新聞調查研究之間的相異之處的具體表現(xiàn)。
一般調查研究;新聞采訪;異同分析
1.1新聞采訪的含義及方式
新聞采訪的含義實際上指的是新聞記者通過廣播錄音、電視攝像、電話采訪、互聯(lián)網上采訪等中介工具來獲得新聞事實材料,而針對客體實施的訪問、觀察、思索以及記錄等相關方面的一系列調查研究活動。其一方面可以看成是記者認識客觀事物的思維活動;另外一方面又可以看成是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發(fā)生密切聯(lián)系的一種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有效溝通的社會活動。想要真正地完成新聞采訪,那么必然要求新聞記者具備高度的新聞敏感、靈活的應變能力以及嫻熟的采訪技巧。具體來講,就是可以在紛繁復雜的客觀事物變動的過程中,敏銳地發(fā)現(xiàn)新聞;在稍縱即逝的機遇中,迅速地捕捉新聞;在種種困難的情況下,深入地挖掘新聞事實。特別是在新媒體大環(huán)境趨勢下,采訪不再成為記者的專利,新聞采訪能否引起共鳴,能否在更獨特的角度來分析概覽新聞事件,都是離不開新聞調查研究的[1]。
1.2一般調查研究的含義及方式
從本質上講,一般調查研究可以看成是針對調查材料實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思維加工的過程,最終目的表現(xiàn)為獲得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
按照調查采用的方式方法一般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調查表法、問卷法和訪談法,主要是通過被調查者自我報告方式收集資料;第二類,是觀察法和個案研究法,是由研究者經過自己的感官等方式收集資料;第三類,是調查的測驗方法,是通過一定的測驗來收集有關的資料;第四類,是總結經驗法。
2.1新聞采訪的由來
新聞采訪活動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當時的西方世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地蔓延到全社會,信息溝通的需求鼎盛。而伴隨著當時生產技術的全面進步,社會分工的逐步擴大,商品生產的增長以及國外市場的逐漸形成,地中海沿岸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報紙——被譽為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的威尼斯出現(xiàn)了“手抄新聞”,這使得新聞采訪具備了誕生的媒介。而專門從事手抄新聞的工作人員則可以看成是最初的新聞記者,他們千方百計搜尋新聞并將其進行記錄的過程則可以看成是最初的新聞采訪的過程。
當今,新聞工作者根據新聞報道的特殊要求進行采訪,圍繞社會中的帶“新”的情況為主要對象,目的是為了弄清情況后實施大范圍內的新聞傳播。
2.2新聞采訪與一般調查研究的關系
一般的調查研究實際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的實踐過程當中針對客觀實際情況所開展的一種調查了解以及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更加充分地認識到社會生活的本質以及相應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知過程,這一過程可以看成是辯證唯物之一認識論在實踐中的重要應用[2]。而新聞采訪的本質實際上可以看成是記者為了采集新聞事實,了解社會各方面的新情況、新變化,并據此來判斷這些新情況以及新變化是否具有相應的新聞價值,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必然所涉及到一般調查研究的過程,只有在完成了一般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篩選出有新聞價值的內容開展深入調查才能稱之為新聞采訪,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新聞采訪可以看成是一項更具調查研究性質的調查研究[3]。
在實際的工作應用過程當中,一般調查研究所涉及到的范圍是十分廣泛的,理論家要了解社會情況,搜集相關方面的資料所開展的定向實踐調查;同時也包含有一些藝術家為了真正地體驗生活,所進行的相關方面素材的積累調查;除此之外還包含有一些特殊的公安機關為了偵破案件所開展的取證偵破調查等等。上述調查在特征方面與新聞采訪相比,既有共性, 同時也具備自身的個性。
3.1目的性
記者實施新聞采訪過程的本質實際上就可以看成是一般調查研究過程的開展。記者主要通過觀察、傾聽、交談、觀看材料等手段以及方法最終獲得新聞線索[4]。在過程中,必然會搜集到大量雜亂無章的資料,還需要經過進一步的深化處理,最終實現(xiàn)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探索[5]。最終確定調查研究中的“新聞點”以及“新聞價值”所在。
新聞采訪的最終目的主要表現(xiàn)為還原事實真相公諸于眾,而相比較之下,一般調查研究的最終目的則主要表現(xiàn)為對于事實真相的抽絲剝繭式了解。從這個角度上講,新聞采訪可以看成是在一般調查研究基礎上所實施的一種功能延伸,將那些具有“新聞點”以及“新聞價值”[6]的事實真相進行公開報道,將那些“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新的或新鮮的信息以及關于新近發(fā)生的事情”在更大的平臺上傳播出去。
3.2靈活性
3.2.1靈活掌握不同的深度廣度
新聞采訪根據調查深入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深度報道、典型報道以及一般調查報告等幾類[7]。在實際的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的職責是就相關需要調查的實施展開全面、深入、系統(tǒng)化的調查研究;這一點與一般的調查研究存在的相同之處,但是在對于實施進行總結和報道的時候,新聞采訪通常應當要挖掘調查事實中最精彩同時也是最有新聞看點的內容進行詳細報道,這樣才能確保新聞采訪以及最終報道的價值性。
3.2.2隨機應變
伴隨著新聞采訪過程的深入,新聞線索的獲取,以及記者所面臨的復雜情況的變化,只要確定了調查事實中具備新聞采訪所需要的“新聞點”以及“新聞價值”,那么在整個后續(xù)采訪的過程中,記者在具體的應用方面和策略方面則可以自主地實施改變,不僅可以臨時決定增加采訪內容、拓展采訪的范圍,還可以臨時更換采訪對象,抑或者是嘗試追求另外具有顯著價值新聞線索……[8]最終目的都表現(xiàn)為給受眾、讀者呈現(xiàn)更全面、真實、接近事件真相的采訪內容[9]。
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記者在方式以及方法的選擇方面可以按照主觀意愿靈活的運用,不僅可以靈活運用顯性采訪、隱性采訪、訪問、座談、觀察、電話采訪、書面采訪、問卷調查等各類形式,同時還可以輔助以專題采訪、追蹤采訪等其他類型的采訪方式。
3.3廣泛性、獨立性
在廣泛性方面,一般調查研究可以根據行業(yè)劃分的類別一般情況下的調查實施是不允許有所交叉的,但是記者的新聞采訪則并不受到行業(yè)的限制,可伴隨著記者行業(yè)細化的實施,不同的行業(yè)以及戰(zhàn)線專門安排不同的記者實施采訪調查,但是這種劃分并不是絕對化,在面對特定情況時則可以臨時客串其他領域的記者實施采訪。除此之外,新聞采訪的廣泛性還主要體現(xiàn)為在針對一個事實進行報道的時候,由于該實施的典型性,那么則要搜集與該事實相關的一系列實施的深入報道,并進行總結該事件發(fā)生的普遍性規(guī)律。
新聞采訪的獨立性是指記者所實施的采訪調查是挖掘相關的涉事人員各方面的材料并對于相關人員提供的材料進行深入解讀,在面對采訪對象的時候,要明確記者沒有強迫當事人接受采訪的權利;其次記者所應用的采訪調查確保不受到其他無涉事人員的干擾和影響,而是完全體現(xiàn)記者的個人獨立思考之后是個人意志表達,最終所呈現(xiàn)出來的報道應當是可觀、理性、中立地針對事件事實的完整呈現(xiàn)。除此之外,新聞媒體還是一種完全獨立于任何機關以及部門的獨立機構,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為廣大受眾以及讀者還原事實的真相。
3.4內容選擇
新聞采訪的核心特征突出表現(xiàn)為真實以及新穎,開展調查研究的對象主要針對的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對于那些雖然具有顯著“新聞性”但是卻發(fā)生了很長時間的事實,在不經過處理的情況下是不符合新聞采訪報道的原則的。
伴隨著新聞競爭的全面加劇,新聞時效性也正在逐漸成為各家媒體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關鍵。在利用“新”的標準選擇過后的調查研究想要成為新聞報道的內容,還要針對其是否具備新聞價值來進行篩選。如果記者事實新聞采訪的內容被認定為可以引起大范圍內公眾興趣的,那么相應地它的新聞價值也就越大,與此同時傳播效果也相對較好;反之,所對應的新聞價值也就相對較小,最終的傳播效果也就相對較差。
通常情況下,真實作為衡量新聞價值的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一旦新聞舍棄了真實性的標準,那么它也就沒有絲毫存在的價值。就向文學可以進行想象,偵破可以應用推理,哲學可以開展說理,那么,新聞采訪以及報道的內容都要求完全以真實作為前提,正是確保了真實性的前提條件之下,記者所開展的采訪調查才會獲得更加廣泛、更為真實、更加全面,更能提升新聞的質量。
綜上所述,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主要探討了新聞采訪與一般新聞調查的相同和相異之處,最終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兩者在功能、工作順序、工作方法方面幾乎相同,但是在目的性、廣泛性、靈活性以及內容選擇方面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一般調查研究屬于質性研究,更強調社會科學的方法學。這些差異之處的存在也最終形成了新聞采訪的特殊性。
[1]高鋼.新聞采寫精要[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322.
[2]David Anderson,Peter Benjaminson. Investigative Reporting[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5.5.
[3]邁克爾·埃默里,埃德溫·埃默里,南?!·羅伯茨,展江.美國新聞史/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533.
[4]黃超.從多媒體呈現(xiàn)形態(tài)看調查性報道的變與不變——以第95屆普利策調查性報道獎作品為例[OL].新聞記者,2011(10):45-49.
[5]劉暢.調查性報道:中國記者追尋真相的光榮與夢想[J].青年記者,2006(12).
[6]趙新樂.調查性報道:常在水邊走還能不濕鞋[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
[7]韓曉麗,羅彥,肖潘潘.探索以證據為核心的調查性報道——從人民日報“求證”欄目兩年實踐說起[J].新聞實踐,2013(3):4-8.
[8]胡華濤.霍布斯式新聞推理的邏輯、運用及其規(guī)制[J].國際新聞界,2011(5):51-56.
[9]胡華濤.新聞推理與論證的語用邏輯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2(2):58-63.
楊瀟博,廣東省東莞市東莞職業(yè)技術學院。
G2
A
2096-0360(2016)12-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