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車龍[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孟浩然名句“江畔洲如月”考析
⊙孫車龍[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在傳世的孟浩然詩集和各種詩選、詩話中,“江畔洲如月”不是唯一,還有“江畔舟如月”之說?!爸蕖迸c“舟”字,無論是在藝術欣賞,還是在現(xiàn)實考究中意義完全不同。筆者通過查詢古籍資料,從天文月相、字義、統(tǒng)計、孟浩然的詩句化用和創(chuàng)作偏好等方面入手,確定當以“江畔舟如月”為是,并且,還初步分析了人們偏愛“洲如月”的原因。
孟浩然 “洲” “舟”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是孟浩然詩的名句,歷來為人們諷誦不已。此句出自《秋登萬山寄張五》,如下云: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詩人登萬山以懷張五,靜心觀物,感物動情,因詩寄意。全詩情隨景發(fā),“北山白云”“心逐鳥滅”,從高遠處著筆;“愁起薄暮”“興由清發(fā)”,自寂寞處低回;“遠樹若薺”“江洲如月”,景又烘托著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時,情飄逸真摯,景優(yōu)美清淡,令人深切感受到孟詩的“清淡閑遠”,實為孟詩有名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兩句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后人每誦,五臟疏瀹,精神澡雪。時至今日,現(xiàn)代的學者箋注和譯本流傳幾乎清一色地認為“江畔洲如月”乃是“江中的沙洲仿佛是披著素紗的月牙兒”①。其他不論,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②和中華書局出版的《唐詩三百首》③也以為如此。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傳世的孟浩然詩集中,“江畔洲如月”不是唯一,還有“江畔舟如月”之說?!爸蕖迸c“舟”字,無論是在藝術欣賞,還是在現(xiàn)實考究中意義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后世文學因襲前代,學者常常不假思索引述前人,因而不可避免地影響對孟詩的準確把握,在理解上就會產(chǎn)生一些錯亂現(xiàn)象。筆者認為當以“江畔舟如月”為是,下面做詳加考辨。
一
在孟浩然詩集各種傳世版本和唐詩選集、詩話中“,洲如月”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遠比“舟如月”多。其中宋蜀刻本、宋劉辰翁評點本、明凌初刻套印本、四部叢刊初編本、《唐百家詩選》《唐詩三百首》《唐詩品匯》《苕溪漁隱叢話前后集》《唐百家詩選》《御選唐詩》《唐賢三昧集》《射鷹樓詩話》《升庵集》《養(yǎng)一齋詩話》,等等,皆作“洲如月”,僅有明活字本、《文苑英華》《麗澤論說集錄》等寥寥幾本作“舟如月”,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斷定“舟如月”之非,而認為詩人原詩就是“洲如月”呢?
做學問不能按照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行事,它的嚴謹求實要求我們時刻謹記要考證核實。如此多的選本、詩話、選集都以“洲如月”為準,但只要有一本出現(xiàn)“舟如月”的異議,我們就應該質(zhì)疑下去。孟浩然詩集的整理,不是像白居易那樣自己生前編錄而成,而是詩人卒后由其親友搜集。開元二十八年(740)孟浩然病逝,至天寶四載(745),宜城王士源搜集其詩,曾說道:“浩然凡所屬綴,就輒毀棄,無復編錄,常自嘆為文不逮意也。流落既多,篇章散逸。鄉(xiāng)里購采,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獲?!笨梢姰敃r已經(jīng)散落不全。王士源將其所獲編為三卷,二百一十八首,然而至天寶九載(750),集賢院修撰韋滔得到此本時,儼然是“書寫不一,紙墨薄弱”,故又重新編輯,增其條目,整理后送上秘府收藏,希望其“庶久不泯,傳芳無窮”。此后又經(jīng)過歷代刊刻流傳,孟集流布甚為廣泛。于今我們能見到的最早刊本是宋蜀刻《孟浩然詩集》,分上、中、下卷,共收詩二百一十一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曾影印此本,尋查此句,赫然是“洲如月”,而非“舟如月”。但應當注意的是,宋本已經(jīng)有了篡改、缺遺的現(xiàn)象。很明顯的一處就是,宋本收詩二百一十一首,與王士源序“二百一十八首”之數(shù)不符。所以我們不能以此就武斷地認為原詩即是“洲如月”。筆者認為應當以“江畔舟如月”作為正確的范本,是有依據(jù)的。南宋人吳曾在其《能改齋漫錄》列“孟浩然得戴嵩詩意”一目并有言:
顏之推《家訓》云:《羅浮山記》云“望平地樹如薺”,故戴嵩詩云“長安樹如薺”,有人詠樹詩云“遙望長安薺”,皆耳學之過也。余因讀孟浩然《秋登方山》詩云“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乃知孟真得嵩詩意。④
明人周子文《藝藪談宗》⑥和陳全之《蓬窗日錄》⑦同樣也有此類記載。薛道衡詩“遙原樹若薺,遠水舟如葉”,源自其詩《敬酬楊仆射山齋獨坐詩》,這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孟浩然據(jù)此化用,自是不疑。況且“遠水舟如葉”之格式韻律和“江畔舟如月”神似,以“舟如月”為正確范本也很好理解了。
孟浩然喜舟行游賞山水名勝,“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經(jīng)七里灘》),“我家南渡頭,慣習野人舟”(《送張祥之房陵》),乘舟游賞對他來說是習常且喜樂之事,舟在他心目中的意義重大,已經(jīng)不是一個單純的交通工具了?!翱椭姓l送酒,棹里自成歌。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九日龍沙作,寄劉大虛》),舟船是其享受山水之樂、抒發(fā)隱逸豪情的載體。同時,關于舟船的典故也被孟浩然化用地了無痕跡,成為其選擇仕隱方向的特殊標志?!坝麧鸁o舟楫,端居恥圣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舟楫濟川”典故出自《尚書·說命上》:
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臺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嗚呼!欽予時命,其惟有終。⑧
殷高宗武丁求賢臣良佐,夢得圣人,醒來后將夢中的圣人畫影圖形,派人尋找,最終在傅巖找到傅說,舉以為相,國乃大治,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的盛世。武丁以濟川之舟楫比賢相傅說,孟浩然化用表達自己希冀求得他人引薦的意愿,含蓄得體,頗有特色。同時,他在《自洛之越》詩中說道:“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薄氨庵鄯汉敝涑鲎苑扼皇?,后世詩歌多加模仿,常常與隱逸相關聯(lián),孟此處詩句亦是眾多詩例中的一例。可以說,舟船所承載的文化層積在孟浩然身上不斷積累豐富,成為其文化身份的一個標識。從統(tǒng)計學方面來看,也足以表現(xiàn)出孟浩然對舟船的喜愛,常常為之諷詠。以今人佟培基箋注的《孟浩然詩集箋注》⑨為參,在孟詩中(包含標題)鮮明地出現(xiàn)“舟”“船”字眼的地方多達61處,與舟船相關聯(lián)的“棹”“楫”“橈”“舳艫”“艇”“掛席”“帆”“槎”等字詞也多達六十余處。這不得不說,對舟船的觀察描寫,儼然是孟詩的重要構成部分。從現(xiàn)代心理學及創(chuàng)作論的角度來說,詩人作詩,總有一定的思維模式和話語習慣,心理上總是會根據(jù)習慣和愛好來選擇相應的話語。例如李白作詩,“明月”“大鵬”等意象屢屢出現(xiàn),這正是話語習慣和個人愛好使然。孟浩然喜舟如此,描寫舟的地方之多,足以讓我們認為“江畔洲如月”此句更應當是“江畔舟如月”。
《秋登萬山寄張五》這首詩末句“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點明了此詩的寫作時間是九九重陽節(jié),《歲時雜詠》更是題作“九月九日登峴山寄張容”,登的是峴山還是萬山,寄的是張還是張容,我們在此不作考究,只知道這首詩可以確定是在重陽節(jié)之時所寫。重陽節(jié)宜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風俗由來已久?!冻鯇W記》引《續(xù)齊諧記》曰: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香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酒,此禍可消?!被妇叭缪?,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曰:“此可代之也?!苯袷廊司湃盏歉呤且病"?/p>
重陽節(jié)時在農(nóng)歷九月九日,從天文學角度來看,此時月相接近上弦月,所以既不是新月,更不是望月?,F(xiàn)代人對此句的譯注往往說是“江邊的沙洲像一彎新月”①,錯誤很大。顯然,相較“洲”而言,以“舟”比此時月相,更為貼切。
仔細分析“江畔洲如月”這句詩,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說,也當以“舟如月”為是。由“畔”字入手,《說文》解釋為:“田界也。從田半聲。薄半切?!倍斡癫米ⅲ骸疤锝缯?,田之竟處也?!蹲髠鳌罚鹤赢a(chǎn)曰:‘行無越思,如農(nóng)之有畔,其過鮮矣?!?,涯也。”可見其本義即是“邊界”,“江畔”自然是“江邊”之義,江邊停靠的自然是“舟”而不是“洲”?!爸蕖?,“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當然,經(jīng)后世發(fā)展演變,洲不一定是水中必須可居住的陸地,如沙洲。如若確定是“洲如月”,那么也應該說成“江中洲如月”,而不是“江畔洲如月”了。
前人認為“洲如月”比“舟如月”好,還有言論支持,如《御選唐詩》和《山海經(jīng)廣注》就各有見解。那么,這些見解是否正確呢?筆者于下試逐一分析。
首先看《御選唐詩》,其載《秋登萬山寄張五》詩中句“江畔洲如月”,并引庾信詩“峽路沙如月,山峰石似眉”?作證?!皪{路沙如月,山峰石似眉”出自《奉和趙王途中五韻》,后人研究認為乃王褒所作?!蔼M路”一作“明月峽航道”?解,一作“峽谷中的道路”?解,但無論如何,都是說其中的沙石好像蒙上了一層朦朧的月光,如月般皎潔可愛。陳廷敬于此引證,顯然是認為洲之所以如月,乃是因為其似蒙上了一層朦朧的月光。從上文可知,以“舟如月”為準,不是因為舟蒙上了一層朦朧月光,而是考慮了其他因素。我們甚至可以反問:舟和洲都蒙上了一層朦朧月光,為何只選擇后者而不選擇前者呢?
再看《山海經(jīng)廣注》,其載“流沙出鐘山。西行又南行昆侖之墟。西南入海。黑水之山?!辈⒁⒃唬骸肮唬骸裎骱>友訚伞!渡袝匪^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任臣案:楊慎云:‘謂形如半月也’。唐詩‘江畔洲如月’”?。明顯地,楊慎認為洲形如月,并且這個洲還是流沙洲。據(jù)上文可知,以形狀比喻,舟形更符合重陽節(jié)月相,詩中也并未點明洲是所謂的流沙洲。所以,我們也可以否決楊慎的觀點。
從以上看來,如今流布的大部分孟浩然詩集版本和許多詩話、選集所記載的“江畔洲如月”是不準確的,自然就使得眾多尾隨其后在教育領域起普及乃至權威引導作用的譯注讀本也同樣犯著顯而易見的錯誤。
二
應該說“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更準確生動,格調(diào)清絕,自孟浩然奇思妙構出來以后,歷來文人墨客投以矚目,含英咀華,多加翻鑒。試想唐宋以降,世世代代人才并出,其中不乏目光如炬,博洽多聞之人,定會對此句有所質(zhì)疑。然而事實上,流傳至今的仍主要是“江畔洲如月”,這給人的感覺更好像是擱置不問,故意為之。那么,為什么人們對“洲如月”如此偏愛呢?
物象的美性?!爸蕖苯o人思想的延伸空間和美的感覺要比“舟”大得多。人們一想到洲,腦海中便浮現(xiàn)這樣一片場景:一片汪洋中的美麗小洲,洲上綠草茵茵,鳥語花香,喬木挺拔,入目可賞。三五只鷗鷺乃至鴛鴦棲息其中,兩三處亭榭樓閣聳立其上。無論是登臨還是遠望,皆賞心悅目。而舟則不然,舟有什么?舟中有人,舟上有帆,不是身疲勞頓爭利涉,就是心腸寸斷送友親。即使首畫船,寸板之間也了無美景。
物象的文化內(nèi)涵。從這一方面來說,“洲”也顯然比“舟”要豐富得多,試舉兩點來看。中國文化緣起上古,一脈相承。中國文學最早出現(xiàn)美人形象的作品,可以以《詩經(jīng)》為代表。其中《關雎》一篇是最重要的篇目之一,《周南·關雎》開篇即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功地將“在河之洲”和“窈窕淑女”相聯(lián)系,并深刻在后世人心中。以致于人們一看到小洲和在河邊浣紗、采蓮的淑女,即脫口而出此句。洲也可以說承載了那種君子尋逑和淑女文化的內(nèi)涵了。另外,中國自古就有尋仙求長生的文化傳統(tǒng),而海外之洲的神秘存在讓那些渴求長生、尋求羽化之人興奮不已?!读凶印酚醒裕?/p>
世傳天河與海通,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shù)焉……?
《海內(nèi)十洲記》有云:
漢武帝既聞王母說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有此十洲,乃人跡所稀絕處……方朔云:“臣,學仙者耳,非得道之人……曾隨師主履行,比至朱陵扶桑蜃海冥夜之丘,純陽之陵,始青之下,月宮之間,內(nèi)游七丘,中旋十洲……”?
《列子》和《海內(nèi)十洲記》無疑使“洲”蒙上了一層仙隱的神秘面紗,這是舟所沒有的。
思維的習慣性。人們一想到月,首先映入腦海的是一輪皎潔的滿月,這與中國人喜好圓滿完整的秉性有關,從中國人喜愛事事能有完美的結局也能發(fā)現(xiàn)這一特點。滿月之圓正好與人們對于河中之洲的第一印象相符,所以總以為“洲如月”比“舟如月”所給人的感覺更自然舒服一些。
①《青少年經(jīng)典閱讀書系》編委會主編:《唐詩古代詩歌的最高典范》,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頁。
②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唐詩鑒賞辭典珍藏本(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頁。
③顧青主編:《唐詩三百首》,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2頁。
④(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
⑤(明)楊慎:《升庵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卷五十六。
⑥(明)周子文:《藝藪談宗》,明刻本,卷二。
⑦(明)陳全之:《蓬窗日錄》,明嘉靖四十四年刻本,卷七。
⑧李民,王健:《尚書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頁。
⑨(唐)孟浩然著,佟培基箋注:《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版。
⑩(唐)徐堅:《初學記》,清光緒孔氏三十三萬卷堂本,卷四。
①蘅塘退士選編:《唐詩三百首注評》,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頁。
?梁東漢主編:《新編說文解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02頁。
?陳廷敬:《御選唐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五。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版,第816頁。
?吳任臣:《山海經(jīng)廣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十一。
?列御寇:《列子》,四部叢刊景北宋本,卷五。
?東方朔:《海內(nèi)十洲記》,明顧氏文房小說本。
[2]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3]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詹安泰.孟浩然評傳[A].古典文學論集[C].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
[5]丁福保.歷代詩話續(xù)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聞一多.孟浩然[A].唐詩雜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劉文剛.孟浩然年譜[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9]王輝斌.孟浩然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10]陶文鵬.論孟浩然的詩歌美學觀[J].文學評論,1984(1).
[11]李景白.孟浩然詩歌藝術風格的再思考[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89(8).
作者:孫車龍,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