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韓青言
(朝陽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朝陽 122000)
?
他汀類藥物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分析
劉 暢 韓青言
(朝陽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朝陽 122000)
【摘要】目的 探討他汀類藥物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效果。方法 將我院收治的120例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平均分成對照組和他汀組,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和飲食護理,他汀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給予阿托伐他汀治療(10 mg/d)。結(jié)果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頸動脈斑塊大小、血脂水平(TG、TC、LDL-C、HDL-C)、hs-CRP及IMT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藥物治療半年后,他汀組患者頸動脈斑塊大小、血脂水平(TG、TC、LDL-C、HDL-C)、hs-CRP及IMT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他汀類藥物治療動脈粥狀硬化療效較好。
【關(guān)鍵詞】他汀類藥物;阿托伐他??;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組動脈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見的最重要的一種,是導(dǎo)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發(fā)病的重要原因。目前,他汀類藥物是當前臨床應(yīng)用最為廣泛的心血管疾病治療藥,其在對心血管疾病的預(yù)防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他汀類藥物不僅可以有效的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LDCD,對其HDLC也起到了一定的提高作用[1]。不同他汀類藥物對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療效無明顯差異,因此本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效果進行臨床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動脈粥樣硬化患者120例,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齡40~85歲,平均年齡57.5
歲,并經(jīng)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為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2周之內(nèi)均沒有服用調(diào)脂藥物,并且排除有重大合并癥患者。將12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他汀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藥物、β-受體阻滯劑、抗凝劑等。在此基礎(chǔ)上,他汀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與實驗方案相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其主要為在常規(guī)的基礎(chǔ)上給予阿托伐他汀藥物,10 mg/d。對照組不給予任何降脂治療,但給予飲食控制(低脂飲食)。
1.3 檢測指標:服藥前和服藥后6個月末,進行測定TG、TC、HDL-C、LDL-C、hs-CRP、頸動脈斑塊面積及IMT。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非參數(shù)統(tǒng)計方法,數(shù)據(jù)以中位數(shù)(M)及四分位數(shù)間距(QR)表示,兩兩比較采用Mann-Whitney檢驗,多組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中的Kruskal-Walliss檢驗。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他汀類藥物對血脂的影響:治療前他汀組的血脂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他汀組TC、TG、HDL-C、LDL-C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的比較(±s,mmol/L,n=60)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的比較(±s,mmol/L,n=60)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TG TC HDL-C LD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98±0.83 1.92±0.86 6.87±1.25 6.21±1.23 1.35±0.23 1.37±0.21 4.39±0.28 4.37±0.52他汀組 2.06±0.25 1.35±0.32* 6.89±1.03 4.23±0.48* 1.31±0.53 1.82±0.55* 4.41±0.34 1.88±0.37*
2.2 他汀類藥物對IMT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治療前兩組間hs-CRP水平、頸動脈斑塊面積及IMT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他汀組hs-CRP水平明顯降低,頸動脈斑塊面積縮小,IMT減少,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s-CRP水平、頸動脈斑塊面積及IMT的比較(±s,mmol/L,n=6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s-CRP水平、頸動脈斑塊面積及IMT的比較(±s,mmol/L,n=60)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hs-CRP(mg/L) 頸動脈斑塊面積(cm2) IMT(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47±0.25 4.42±0.84 3.77±0.25 3.62±0.45 0.93±0.32 0.91±0.25他汀組 4.41±0.26 3.39±0.32* 3.81±0.34 1.55±0.44* 0.95±0.42 0.76±0.48*
動脈粥樣硬化是老年人常見的血管性疾病,主要侵犯大中型動脈導(dǎo)致管腔閉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嚴重后果,該病已成為老年人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具危害性的一類動脈硬化,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是可引起周邊相應(yīng)的組織和器官壞死,引發(fā)多種病變,造成心血管系統(tǒng)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和管腔縮小[2]。他汀類藥物是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抑制HMG-CoA還原酶活性,降低HMG-CoA轉(zhuǎn)化為甲基二羥戊酸的能力,阻止LDL-C的合成。他汀類藥物可有效抑制血管內(nèi)皮的炎性反應(yīng),降低平滑肌細胞的增殖速率,促進血管內(nèi)皮功能的改善,其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機制較為復(fù)雜,目前已知的機制主要有降低血脂、縮小斑塊體積、釋放一氧化氮等[3]。綜上所述,他汀類藥物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溫寶書,傅潔民,王慧.他汀類藥物抗動脈粥樣硬化機制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5,21(3):213-216.
[2] 余其振.他汀類藥物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dǎo)刊,2013,15(6):1014.
[3] 黎東華,李浪.他汀類藥物對動脈粥樣硬化抗炎作用機制的新進展[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9,17(5):417-420.
中圖分類號:R97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7-01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