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滿江
摘 要:目前推行素質教育的目的不再只是要求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小學階段開設的“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就是要學生先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具備良好品德的同時也能在面對社會問題時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對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進行探討,研究這門課程的教學經驗。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價值觀
在很多地方,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不受學校和教師以及學生的重視,教師的教學重點通常放在學生的主科上,以至于“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長期以來都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品德關乎學生一生的發(fā)展,沒有良好的品德就不能被社會所接受,所以教師應該在教授學生知識時先教會學生做人,通過分析社會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生觀察社會的能力
教師應首先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通過對學生的培養(yǎng)和教導,使他們不僅具備一定的知識,還必須成為一位合格的公民,能夠為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這就涉及學生的價值觀的問題。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需要一個良好的品德作為基礎,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時候,應該先培養(yǎng)學生觀察社會的能力,教會他們能夠正確地區(qū)分身邊人和事的好壞,只有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夠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即使學生的成績很好但品德不好,也不能被社會所容納,甚至會危害社會,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關注,樹立正確的“三觀”,使得學生具備良好的分析能力。
二、通過生活塑造良好品質
學生的道德品質不是僅僅通過教師授課就能夠形成的,道德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一些或大或小的錯誤,這就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共同監(jiān)督幫助他們不斷地改正錯誤,養(yǎng)成良好的品行和道德?,F(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都是集一個家庭的幾代寵愛于一身,所以很容易滋養(yǎng)不良習慣,尊老愛幼以及禮貌待人、助人為樂、責任感等這些品質都很難形成,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將教學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在與家人、朋友等人的相處中注重別人的感受,不要僅僅以自我為中心,只有克服自私心理才能夠成為一個品質優(yōu)秀的人。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任務,例如給父母洗腳等加深學生對父母的理解,促進他們與父母的交流,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不對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和做出任性的行為。
三、豐富學生的情感
現(xiàn)在的學生幸福感較弱,在待人接物方面比較冷漠,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以及對社會問題的熱心關注,所以教師應該從豐富學生的感情開始增加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從而有利于對學生綜合品德的提高,利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結合實例提高學生的個人品質,如對待朋友應該真心,對待老人應該敬重,對待教師應該尊敬,這些點滴的品質的養(yǎng)成才能夠形成完整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因為品德的基礎就是一個人感情的真實流露,進而產生有道德的行為。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成果不是一個定量的指標,教師不應該將這門課程作為一種應試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道德品質,而是應該從生活的各方面考查并提高學生的品德,以及對待社會問題的分辨能力,從而幫助學生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公民。
參考文獻:
劉桂梅.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J].學周刊,2012(25).
編輯 姚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