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
【摘 要】音樂教學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的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塑造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這是有效的方式,在新課改形勢的要求下,教學工作者需要改善令學生感到枯燥無趣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需要學生有一個輕松地學習心態(tài),能夠有效的促進新課改的實施。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基礎教育;創(chuàng)新
伴隨著現(xiàn)在國家新課改政策的不斷實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斷在淘汰和改善,傳統(tǒng)教師和學生的課堂角色也在不斷改善和轉換。新課改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提升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審美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傳統(tǒng)小學音樂教學比較,新課改形勢下的音樂教學理念,不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結果評價方式方面,都進行了全面的改善。面對新課改的要求,對于習慣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老師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
一、正確理解新課改下教育的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思維模式已經(jīng)根深蒂固在教師和學生心中,嚴重影響著音樂教學思想觀念的轉變,對于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效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為了更好的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必須積極正確的引導教師向正確的思想教育模式和教學觀念上轉變。音樂是民族的靈魂寄托和舒緩方式,現(xiàn)在人類愈來愈離不開音樂。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對音樂有著美好的向往,喜歡并且樂于接受音樂的,但是,縱觀我國的音樂教育工作,卻是遭到學生的大力排斥或者是厭惡。學生厭惡或者是排斥的不是音樂本身,而是他們的音樂課,甚至有極端的現(xiàn)象讓學生們感覺“上音樂課猶如上斷頭臺”。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現(xiàn)在音樂教育過于應試教育,不能按照小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王同學說“我本身是喜歡音樂的,一想到要上音樂課,一想到迎面而來的音符,我就頭疼的厲害,更讓我受不了的是老師需要我們背下那些可怕的音符,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小學生的性格就是需要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現(xiàn)在背記式上課模式讓小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了厭煩,覺得上課就得完成一項任務,——此類現(xiàn)象數(shù)不勝數(shù),學生的話語值得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深思?;仡櫼酝?,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利害關系,我們的音樂教學存在很大的問題:教學內容單一、不符合時代的要求、教學模式死板、形式陳舊、違背藝術的本質等。所以,我們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教師不應該只注重個人情感體驗而忽略了教學的主體對象。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技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音樂藝術的帶來的美感,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逐漸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生自身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對音樂的創(chuàng)造力。教學工作者不應該只是把音樂教學當做一門基礎的學科,它更是學生的基本素質教育的學科。通過音樂藝術這門課程,使得學生對音樂產(chǎn)生身后的興趣,無限的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學生對美的感受和認知能力,早生活中積極正確的引導學生向健康客觀的方面發(fā)展,促進學生人格和個性的發(fā)展,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目的?;谝陨戏N種分析,教育工作者需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模式進行改變,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切入點,正確引導小學生去認識和感受生活,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個性,從而使得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在實施新課改后,在音樂教學方面,更加注重“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關注對學生的培養(yǎng),突顯音樂本身的特性,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個自由、和諧、健康、富有美感和以人為本的音樂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帶領下,步入音樂的殿堂,在音樂的殿堂里遨游。讓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美。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正確引導學生
音樂藝術有著很大的延展性和跳躍性,存在于每個領域,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教育學科。但是由于年齡、個體差異、性別、知識層次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學生本身對音樂有千萬種態(tài)度。因此,在開展教學工作中,老師不應該只局限于知識范疇的教學,應該拓寬教學范疇,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的教學理念作為教學之根本,使得“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素質教育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教育工作者應該在課堂上摒棄老師的權威和降低姿態(tài),融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掌握學生喜歡或者討厭什么,然后在教學工作中制定出專門的教學方案,循序善誘,引領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索美妙的音樂世界。教師即使老師也是朋友,不再是說教者,教學課堂也不再是呆板、枯燥的學習氛圍,相反,教學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切入點,研究解決學生學什么、如何學等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也能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這樣來看看,教學和學生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成為了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和開發(fā)者,從而實現(xiàn)了教學的目的。
三、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學生之間實現(xiàn)平等相交
音樂教學與其他基礎學科的教育不同,其有著特有的性質,音樂的魅力在于以情動人。它通過各種藝術活動來調動人的興趣愛好,走進人的內心世界,營造出一種歡快、自由、和諧的氛圍,讓人在享受中接受教育。而且,我們在教學中嚴重忽略了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把教授者自身的情感體驗附加在學生身上,讓學生在已制定好的思維模式和學生方式下接受教育,使得學生逐漸喪失個體本能對于音樂藝術的感受、感知和感悟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對于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自己的學生視為朋友的那種教師”。身份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情感是沒有的。學生和教師有著同樣豐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體驗,在藝術的角度上,人與人是平等的?;谶@種平等和藝術情感表達所具有的模糊性,那么對于音樂藝術的感觸和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就是不同的,所有教授者不應該強加自己的情感體驗在學生身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情感流露,學會聆聽,多和學生進行交流、探索,積極鼓勵學生,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動變主動,我們的音樂課堂才能變成一個歡快、愉悅、和諧、自由、平等的課堂。
四、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將“技巧性傳授”變?yōu)椤八囆g性指導”
美是人的靈魂寄托,審美是一個人愛自然、愛萬物、的過程。人在審美中,寄托著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愛的情感賦予給了審美對象。審美也包括愛,但是審美意義上的“愛”與其他倫理道德上的愛是截然不同的,它豐富人的情感和充實人的靈魂,具有深遠而持久的意義。一個富有愛心的人其審美感受是最豐富的,相反,一個有著豐富審美感受的人,其是極富有愛心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能力,遠不如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技能培養(yǎng)是短暫的,也是最容易遺忘的,而藝術情感的培養(yǎng)則對學生是永恒的,也是對學生最受益的,音樂教師教會學生如何審美,對于小學音樂教學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轉變傳統(tǒng)的技術性教學,變?yōu)樗囆g性指導,增強學生對音樂美感的鑒賞。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學工作者始終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秉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工作的進行,關注學生的人格發(fā)展,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師生角色等方面進行改革,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促進新課改的實行。只有這樣,我國的小學音樂教學才能跟隨時代的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孫曼麗.小學音樂課導入與小結的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J].中小學音樂教學,2003,(09).
[2]呂萍.童趣動畫片輔助小學音樂課的可行性探究[J].北方音樂,2011,(12).
[3]廉穎華.中小學開放式音樂課外活動建模[J].大眾文藝:理論,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