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
5月23日上午,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召集會議,這不過是這一機構的例會,但卻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主要是因為世貿組織秘書處的兩項重要人事變動——上訴機構成員的遴選和連任。
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一直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由7名法官組成的這一常設上訴機構負責審理專家組爭端解決案件中的法律問題。由于上訴機構裁決是終審判決,誰擔任上訴機構成員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jù)《爭端解決規(guī)則與程序的諒解》第17條,上訴機構應由具有公認權威并在法律、國際貿易和世貿組織具體協(xié)定上具有公認專門知識的人組成,成員任期4年,經(jīng)所有世貿組織成員一致同意可連任一次。上訴機構成員遴選工作由成員集體決策,上訴機構成員還應有普遍代表性,并考慮地域、發(fā)展水平和法律體系等因素。
由于中國籍上訴機構成員張月姣女士將于今年5月底結束其連任任期,意味著將有新的上訴機構成員空缺出現(xiàn)。中國對此志在必得,提出了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趙宏和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楊國華兩位候選人,日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土耳其等國也紛紛提出候選人。按照遴選程序,最終人選建議擬于5月12日提出,但爭端解決機構主席、南非大使卡里姆當天致函全體成員稱無法提出獲得全體成員一致同意的候選人。
讓遴選工作更為復雜的是上訴機構另一位成員的連任問題。韓國的張勝和教授連任遭到了美國反對,理由是張勝和在涉美貿易爭端中的有關裁決沒有符合國際貿易規(guī)則。美國常駐世貿組織大使龐克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總法律顧問表示,“世貿組織的完整性取決于健康和有序運行的爭端解決體系……美國不支持任何限制貿易權利或擴大貿易義務的個人擔任上訴機構成員?!边@不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阻撓上訴機構成員遴選,美國此前曾阻撓美國籍上訴機構成員希爾曼的連任,也曾阻撓過非洲籍候選人加特伊參選上訴機構成員。
美國這次反對上訴機構成員連任的理由在日內瓦引發(fā)軒然大波,上訴機構其他6位成員發(fā)表聯(lián)名信表示強烈不滿,認為影響了上訴機構成員的正常工作,世貿組織大多數(shù)成員也擔心這種行為對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體制性影響。
美國今年是選舉年,國內政治氛圍緊張,奧巴馬政府此次“亮肌肉”,既有提醒所有上訴機構成員誰是世貿組織主宰的味道,也希望借此將上訴機構成員遴選的水攪渾,不想讓獲得很多成員支持的中國候選人輕易勝出。然而,多邊貿易體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國的開明利己主義,而美國今天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將對多邊貿易體制的發(fā)展產(chǎn)生極嚴重的不利后果,只會導致其在多邊信譽盡失。
試想,如果任何成員認為涉及自己的案件沒有得到公平處理,就可以罷免或否決上訴機構成員,這就意味著任何上訴機構成員都必須仰某個成員的鼻息,否則就面臨“失業(yè)”的危險,上訴機構的公平性何在?作為貿易大國,美國對上訴機構的依賴程度要大于多數(shù)世貿組織成員,如果上訴機構甚至爭端解決機構因此無法正常運作,美國最終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編輯|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