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最近,我加入了一個討論群,主持人經常問大家一些奇怪的問題。
有一次,主持人給出幾個道具場景,讓大家看看各自想到的是什么畫面:一間房屋,一橫房梁,一個人,一掛繩,一只小板凳。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人要自殺。他一定是對這個世界極度失望,所以才選擇了這種決絕的方式。他把繩子搭在橫梁上,雙腳踩倒小板凳,當頭伸向繩套的剎那,他是否有一絲留戀?
我替他難過,因此不想說出自己的答案。
此時,另一位網友已經發(fā)言。他說,這個人是躺在小板凳上睡覺,手里玩弄著繩子……還沒說完,就遭到大家的反駁,這是一個小板凳,怎么能容他躺下來呢?
很快,又一位網友猜測:這應該是一間手工作坊,橫梁下,這個人坐在小板凳上,正在編草繩。這個回答有點意思,但一想到整天單調地勞作,又讓人多多少少有點郁悶。
正巧,兒子跑過來玩。我隨口拿這個問題來考他:如果有一間房屋,一橫房梁,一個人,一掛繩,一只小板凳,你會想到什么畫面呢?
兒子不假思索地說,蕩秋千啊,梁上垂下來繩子,繩子上掛著凳子,凳子上蕩著孩子,多好玩的事。
我震驚了,這是一個絕對想不到的答案。原本似乎是悲劇的事情,一下子變成了詩意浪漫的游戲。成年人往往以經驗去評判和分析事件,所以,事件多是枯燥且嚴肅的;孩子內心澄澈,他們所看到的世界,是美麗而繽紛的。
(北方摘自《羊城晚報》)
素材立意點睛:你是怎樣的人,便會看到怎樣的風景。世界的模樣,其實完全在于你凝視它的目光,你所看到的都是內心的投射。所以我們才會說,心靈決定風景;另一方面,面對同一事物,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角度不同,看到的風景亦不同;最后,之所以大人給出的答案枯燥嚴肅,孩子的答案有趣生動,在于孩子擁有一顆干凈且詩意的心靈?,F(xiàn)實讓很多人的內心逐漸干涸,生活了無意趣,亦無視了身邊的點滴,如此,我們更要呼吁大家放慢腳步,用澄澈的眼光凝視世界,學會傾聽與觀察,不要因為成長而丟失了內心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