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智
4月22日,由姚婷婷導演,白敬亭、郭姝彤等多位新人演員主演的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以下簡稱《青?!罚┥嫌?,該片改編自劉同同名小說,講述了“學霸”林天嬌與“學渣”高翔共同經(jīng)歷的成長歲月,詮釋了當代高中生在學習壓力與人生理想之間的掙扎與選擇。影片上映一周以來,累計票房1.33億,并獲得廣泛好評,網(wǎng)易新聞評論其為“難能可貴的青春片”①,更有網(wǎng)友稱之為“大陸最正能量的電影”。在當下的“懷舊青春風”的帶動下,各類青春片層出不窮,近兩年的電影市場也迎來了青春片的“井噴”,觀眾對于這一類型片的審美越來越挑剔,青春片拍到最后,似乎也乏善可陳。青春片該拍什么?該怎么拍?《青茫》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青春片,拍的是我們記憶中的成長歲月,沒有撒狗血的劇情,沒有復雜的情感糾葛,有的是心里暗淡卻又漸漸明亮的夢想,是課桌前后不經(jīng)意間的回眸一笑,是無數(shù)個曾經(jīng)照亮過我們生命、卻又最終各自天涯的過客。我們的青春是不同的,卻又是那么相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同樣的迷茫?!肚嗝!窂哪贻p一代對于生活道路的選擇、對于未來的迷茫入手,挑選了極具潛力的新人演員,用真實的筆觸與細膩的情感刻畫,為我們詮釋了青春最美的模樣。本文將從文中的主要角色入手,解讀他們身上所承載的電影中的精神內涵,與演員身上的情感訴求。
一、 高翔:越是沉重,越要飛翔
《青茫》的角色刻畫是極為豐滿的,高翔這個角色具有非常獨特的個性。他是一個“混子”,卻又不是一個普通的“混子”。似乎每個青春片中都有那么一兩個小混混,不學無術,對未來充滿了“無所畏懼”的迷茫。而高翔是不同的,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我行我素是建立在有底氣的基礎上,他對于未來有自己的追求與目標,想要“出去看看”。讓他迷茫的是,壓在他身上的枷鎖太沉重了,父親的罪行是一個重擔,壓得他喘不過氣,而他偏偏又渴望飛翔。飾演高翔的新人演員白敬亭于2014年出演搜狐視頻的自制周播劇《匆匆那年》踏上演藝之路,在劇中,他飾演的喬燃以“暖男”形象深入人心,所以有觀眾說,他不適合高翔這個角色。但由白敬亭飾演高翔恰恰是一種演員和角色之間內在的契合,高翔的表面是玩世不恭的,而內在卻謙和、溫潤。他的外表是一種對社會規(guī)則的抗爭,而他的內心始終堅持著自我。他想飛,他便證明給所有人看,從教學樓的頂層起飛;他不想說謊,他便絕不屈服;他想出去闖闖,他便背上行囊。善于自省,理解父親的苦衷;照顧爺爺,真誠待人。白敬亭給我們帶來的高翔,心里住著高山流水,腳踏實地的向往遠方。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少年是“虛擬化”的,在他的身上寄托著導演想要對觀眾訴說的情感追求:不畏懼、有召喚、愛自由。高翔的“迷茫”,體現(xiàn)在對“現(xiàn)實”與“遠方”的選擇上,而在征得了爺爺?shù)耐夂?,他便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遠方。告別同行的好友,告別獄中的父親,告別熟悉的土地,他是勇敢的少年,將會創(chuàng)造奇跡。
編劇田博稱這是一部“反雞湯電影”,它是現(xiàn)實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這種矛盾體現(xiàn)在,影片客觀真實地表現(xiàn)了高中生的奮斗與迷茫,又為我們指明了那條道路——越是沉重,越要飛翔。當高翔從教學樓頂起飛,他身上承載著的是所有熒幕前的我們的夢想與渴望,是無數(shù)個“真我”的堆疊。高翔用他的整個青春向我們詮釋,勇敢去想,勇敢去做。戴錦華在對日本經(jīng)典青春片《情書》的類型分析中指出:“所謂‘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達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諸多的尷尬和匱乏、挫敗和傷痛??芍^是對‘無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話的顛覆?!啻浩闹髦?,是‘青春殘酷物語,近似于意大利作家莫里亞克的表述,‘你以為年輕是好事嗎?青春如同化凍中的沼澤。”[1]而高翔的出現(xiàn),在暴露出青春中的“匱乏、挫敗和傷痛”后,用“夢想、希望和信念”戰(zhàn)勝了這片“化凍中的沼澤”,使得影片不僅僅表現(xiàn)了一種“青春傷痛”,更多的是一種對自我的堅持、對未來的希望。
二、 林天嬌:別把世界都壓在自己肩上
可以這樣說,林天嬌因為高翔而得到了救贖,找回了本真的自我。林天嬌這個角色的設定相比于高翔更加貼近生活:小虛榮、愛面子的高中“學霸”。她的心底有夢想的種子,卻礙于家庭的壓力不敢讓它成長,“去清華讀金融”是一條看似穩(wěn)妥而光明的路。而高翔卻一語道破“你真的快樂嗎”。高翔像一道光,照亮了林天嬌的生活,帶領她逃出生活的牢籠,尋找心底的自我。說到底,人生不過是一個實現(xiàn)自我的過程,我們珍惜著又揮霍著大把的青春,不過是想找到那個最舒適的自我。它也許不是最耀眼的、最驕傲的,但卻是最快樂的。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為高翔,但我們每個人都是林天嬌。田博說“高翔是自由飛翔的小丑,林天嬌是維護體制的蝙蝠俠”,在兩種不同的人生價值觀的沖撞下,青春的故事就這樣發(fā)生了。
影片中最激烈的幾場矛盾沖突發(fā)生在高翔與林天嬌之間。高翔因不想說謊被老師威脅退學,在樓頂?shù)奶炫_,林天嬌勸說高翔:“為這種事兒有較真的必要嗎?”高翔認真地說:“我不想說假話,如果我們今天在學校里說了假話,那到社會上該怎么辦呢?”在海邊的修車行,林天嬌質問高翔:“你對自己的未來就這么不負責任嗎?”“難道你想和他們(高翔的朋友石頭)一樣修車?”對此,石頭的回答是:“你的理想是活給別人看的,而我過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人生的選擇有很多種,每個人都走在不同的路上,正如高翔對黃韜所說的話,“沒有人在意你的俯視?!倍阈量嗯郎蠅粝氲捻敹耍y道就為了俯視他人?這樣的價值觀不免顯得可笑。影片用因家庭環(huán)境不同而價值觀相互對立的幾對少年少女對于“理想”的不同理解,向我們傳遞了影片的內在基本價值觀:過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是最真實的青春片,我們的青春沒有車禍、墮胎,沒有激烈的情感糾葛,但我們有一樣的夏日的暴雨、畢業(yè)后的別離,有一樣的為高分而作弊的難堪,一樣的仰望星空時的迷茫。成功的青春片不是將青春擴大化、夸張化,而是將其縮小化、細膩化。激烈的情節(jié)沖突理論似乎在這一類型片中并不適用,回看近年來國內成功的青春類型片:《青春派》《我的少女時代》《誰的青春不迷茫》,刻畫的都是最平凡的人物,讓觀眾實現(xiàn)情感代入,那個坐在課桌前拼搏的少女,就是曾經(jīng)的自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拍攝青春片的難度更大,因為我們都曾經(jīng)歷過青春,這是存在于記憶中的東西,要如何成功的還原?靠著大熱的IP、時下當?shù)赖呐枷衩餍?,可以打造一部“大勢”的青春電影,但不能塑造一部“走心”的青春電影。對于《青茫》,觀眾所流下的每一滴眼淚,都流到自己的心里,獻給青春。
三、 陸田甜:我有一個夢想
陸田甜和歐小洋這一對“早戀情侶”的成功塑造,表明影片在配角的刻畫上也極為用心。關于陸田甜,有兩個情感爆發(fā)點與預設給觀眾的“淚點”,第一,是她對于老師諷刺“差生”沒有理想時,許久后作出的回應:“其實我有一個理想,說出來怕你們笑話我,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個家庭主婦,我覺得,做一個好妻子、好媽媽,不是比考大學更低級的事兒?!钡诙?,是她和歐小洋的戀愛被校方嚴令禁止后,雙雙剃了光頭,以示堅持。陸田甜的青春迷茫嗎?不,她一點兒都不迷茫,她有自己喜歡的男生,有想要從事的職業(yè),在這種選擇下她過的開心、快樂。是誰讓她迷茫,讓她不敢說出自己的理想?是老師,或者說,是整個社會。網(wǎng)絡著名辯論類節(jié)目《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高學歷的女性做全職太太是不是一種浪費”,其中反方柏邦尼的發(fā)言引人深思:“我們一再追問:現(xiàn)在中國女性的地位高嗎?縱然,平權運動使女同胞們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事實是,女人出去工作了,男人并沒有回歸家庭。兼顧家庭和工作的女人們其實是打了兩份工,卻并未獲得兩份工的薪酬。一切主義、權利之爭都是無稽之談,我們就應該‘愛怎么來怎么來,怎么舒服怎么活?!雹偃绻f林天嬌放棄考清華大學金融系而去學天文是告訴我們——你的夢想因你選擇,那么陸田甜是想告訴我們——你的夢想并不卑微。而愛情作為青春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青茫》中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的朦朧,點到為止。“我們想表達的不是愛情,而是那個照亮你生命的人?!备呦枵樟亮肆痔鞁?,林天嬌照亮了黃韜,歐小洋照亮了陸田甜,陸田甜照亮了林子傲,他們彼此都想要為了對方變成更好的人,“我會變成更好的人”,是青春里最美最動人的誓言?!扒啻弘娪皟叭灰呀?jīng)成為當代中國電影的一道獨特景觀,數(shù)量上小有氣象,藝術上自成脈絡,具有十分明確的表達欲望和藝術訴求。從較早的《牽牛花》《長大成人》《湮沒的青春》《昨天》《驚蟄》《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到晚近的《十三棵泡桐》《青紅》《紅顏》《水墨青春》《我們倆》《賴小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青春電影呈現(xiàn)出趨于一致的藝術氣質和精神面貌,它們所表達的基本主題集中強烈、一以貫之,在一些具體空間的呈現(xiàn)、視覺符號的使用和角色形象的定位上,也表現(xiàn)出某種驚人的統(tǒng)一?!盵2]而青春電影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逐漸打破了這種統(tǒng)一,讓強烈的情感逐漸歸于平淡,讓藝術回歸真實,讓角色在平凡中表達本真的自我訴求。
誰的青春不迷茫?而我們又為何而迷茫?是因為走不出心靈的枷鎖,是因為掙不脫生活的束縛,是因為不能勇敢地作出選擇。高翔、林天嬌、陸田甜等影片中共同刻畫的人物告訴我們,青春是美好的,同時也是殘酷的,每一個選擇的背后都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而決定權最終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每個人的青春轉瞬即逝,但是青春的記憶永不散場。對于導演與編劇來說,人們的青春可以缺乏深度,但它一定更具廣度與寬度,因為我們的青春,有著無限的可能。
參考文獻:
[1]戴錦華.精神分析的視野與現(xiàn)代人的自我寓言:《情書》[M]//電影理論與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91.
[2]謝建華.青春映像:中國青春電影的文化母題與創(chuàng)作趨向[J].當代電影,2010(4):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