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海寧
生活是物理教學的源泉也是物理教學的歸宿。物理教學生活化是由物理學科的特點決定的。構生活化課堂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物理是“有用的”,使學生養(yǎng)成科學探究的習慣是物理教學的終極目標,而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汲生活之水,耕生活沃土,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是教學的重心和可行策略。
一、聯(lián)系生活實例,彰顯物理知識生活化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進和深入,初中物理新教材發(fā)生根本變化,最明顯的特點是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生活實例,生活氣息異常濃郁。因此,在教學中應緊扣教材這一特點,聯(lián)系生動的生活實例,以物理教學彰顯生活性。
學習“物體的慣性”時,聯(lián)系學生50m快速跑、1500m長跑等,跑到終點時不能立刻停下來;聯(lián)系學生坐在快速行駛的車里,看到路邊的大樹一棵棵迎面撲來,又一棵棵向后倒去;學習“力的相互作用”時,讓學生回歸雪天,走在冰雪上很滑、走不穩(wěn),車輛不容易行駛;學習“物質的溶解”時,聯(lián)系生活中的白開水里放勺糖,水變甜了;聯(lián)系剛煮好的雞蛋放在冷水里幾秒鐘,立刻取出來時,感覺蛋殼是溫的,再過幾秒鐘又燙手……
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加深學生對物理學習必要性的認識。
二、創(chuàng)生活化情境,再現(xiàn)物理教學的生活化
真實、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再現(xiàn)物理的生活化,凸顯物理和生活密不可分,從而激發(fā)學好物理的欲望。
如學習“杠桿原理”時,用多媒體呈現(xiàn)馬路中央有一塊巨大的石頭,人工怎么搬也搬不走、移不動,嚴重阻礙交通。那么,在不啟用任何大型機器的前提下,怎么將這塊大石頭移到路邊,讓交通暢通?這個情景的給出和問題的設計,明顯基于所要學習的知識,素材來源于生活,是學生熟悉、常見的現(xiàn)象和實際問題。在學生充分“各顯其能”的討論、交流后,教師繼續(xù)用多媒體展示人們用長撬移動石頭的畫面,使問題的解決生活化、鮮明化和生動化。
又如對于“力”的教學時,用多媒體呈現(xiàn)“壓路機壓地面”等的情景,讓學生通過情境的分析:壓路機壓地面時,壓路機給地面施加了力,地面受到了壓路機給地面的力的作用……通過這些真實、熟悉的情景及對情景的分析,使學生明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學方式生活化,凸顯物理教學的生活化
生活是物理知識、物理現(xiàn)象的基礎和不竭的源頭活水。如何將物理的生活化的一面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透視物理現(xiàn)象,把握物理本質呢?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的運用是物理教學生活化的重要策略。
如《杠桿》的教學,如果沿用傳統(tǒng)的一言堂,則教學枯燥、乏味可想而知,而如果教學中,力顯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的運用,使這方面的內容親切、熟悉,使之遠離枯燥和乏味,易于調動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積極性。如教學時以學生熟悉的“指甲刀”、“扳子”、“撬”、“蹺蹺板”、“桿秤”、“鉗子”等為例,提到這些物體,學生瞪大眼睛,似乎感到莫名其妙,這些與要學習的“杠桿”有聯(lián)系嗎?有什么聯(lián)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探究的興趣,才有探究的欲望和動力。于是學生會積極投入“杠桿”的學習和探究中,從這些熟悉的生活用品的共同特點,概括和總結出杠桿的相關知識。
再如對于“力”的教學的“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之一知識點的理解,教師可以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給學生呈現(xiàn)生活中的小場景、小畫面,讓學生從中有所感、有所悟。如“拉弓時,弓箭發(fā)生形變”,引導學生觀察釣起一條大魚時魚竿的變化;體驗坐在沙發(fā)上時沙發(fā)的變化;觀察大熊貓撈竹子吃時,竹子的變化……通過這些生活化場景的觀察和體會,讓學生感受物體發(fā)生形變的主要因素是“力”。
四、生活化的實驗,凸顯物理的生活化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器材”,自己或與他人一起動手做實驗。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勤于關注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勤于動手探究生活中的物理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如告訴學生礦泉水瓶子里裝滿熱水,擰緊瓶蓋,再往瓶子的身上澆更熱的水,如開水,瓶子會變癟。雖然是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而學生由于沒有注意觀察過,所以懷疑,“怎么可能,里面明明裝滿了誰,怎么能變癟呢?”在學生面面相覷、持懷疑態(tài)度的時候,不不妨讓他們親自試一試,親自驗證一下。通過親自試驗、合作討論,他們會從曾一度懷疑的實驗現(xiàn)象中,萌發(fā)探究欲望,從而促使他們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活動。
又如教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一課時,M老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確定和準備實驗器材、擬定實驗步驟、觀察和思考實驗現(xiàn)象、記錄和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總結得出實驗結果,等等。再讓學生思考生活中杠桿平衡條件的運用的實例,從而感受物理的實用性。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但突出學科特點、勇于創(chuàng)新、激活課堂活力是新課改的宗旨。初中物理教學應更多地與現(xiàn)實生活融合,盡力為課堂教學提供生活化的素材和情景,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實驗和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和思考物理問題,讓物理學習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物理教學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彰顯生活魅力。
參考文獻:
[1]阮享彬.初中物理生活化課堂教學設計策略初探[J].物理教學,2014.08.18.
[2]譚龍飛.簡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J].教學與管理,2010.03.01.
[3]徐宇彤.構建初中物理生活化課堂的實踐探究[J].中學生數(shù)理化(教與學),2016.02.20.
[4]孫長鐘.小議初中物理生活化課堂[J].中學教學參考,2012. 05.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