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 局部
?
建水古橋麗影
□文·圖 / 局部
建水縣人稱云南“明清建筑博物館”,并非浪得虛名。從孔廟、朱家花園、玉皇閣到團山村的宅邸,再到百年鐵路的中西合璧車站,無不令人驚嘆于建筑物的優(yōu)美雅致。不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建水古橋。
建水古橋,大部分位于城南瀘江之上。瀘江源自異龍湖,歷史上水流潺潺,永不斷絕,兩岸煙柳成行,景致絕美。但流水的漲落不定,也給兩岸居民來往造成極大不便。因此從明清時期開始直至民國,瀘江河上便先后修建了若干石橋,形成了云南罕有的古橋群落。
據(jù)說在傳統(tǒng)上從建水西莊順瀘江河而下,到顏洞入水口,大大小小的石拱橋就有近二十座,是舊景“瀘江煙柳”的點睛之筆。這些古橋歷經(jīng)滄桑之后,目前保留下來的仍有近十座,與城里星羅棋布的古建筑交相輝映,共同營造出歷史文化名城厚重的人文氛圍。
雙龍橋無疑是建水古橋的佼佼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座體型龐大的古橋,也是云南古橋的經(jīng)典代表之作,其精美程度,即便放眼全國,能與之并肩的也寥寥無幾。雙龍橋原為三孔橋,建于清乾隆年間,后因河流改道,道光十九年(1839)由士紳捐資再建十四孔,整體構成十七孔。十七孔橋氣勢恢宏,如長龍臥波,立于滇南一隅,卻有王者般的氣度。與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不同的是,建水雙龍橋上建有樓閣三座,可惜東端樓亭在護國戰(zhàn)爭中被叛匪縱火焚毀。目前,大橋中央的樓閣仍在,且保存完好。橋北端長有一棵大樹,與橋梁完全融為一體,也堪稱神奇。據(jù)說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在考察雙龍橋后驚嘆不已,將此橋列為全國大型古橋之一。
建水瀘江河中段,目前可看到的橋梁有八九座,大部分是清代古石橋。歷史上,這些橋梁上幾乎全部建有風雨樓閣,這不但是為了美觀實用,更有深刻文化內涵。例如,目前保存完好的鄉(xiāng)會橋就是一個例證。鄉(xiāng)會橋位于城西不遠處,其橋上建筑物,并非一般風雨亭,而是一座文星閣。橋上為什么會建一座文星閣?《重修鄉(xiāng)會橋碑記》的碑文這么說:“于橋之上建文星閣,非僅壯觀瞻,供玩賞,與橋相輝映,實亦人心向義,衣食足,禮儀興,整飭風水,蔚起人文?!庇纱丝梢姡蛔鶚?,足可以窺建水“滇南鄒魯”文化氣息之一斑。
建水所有的古橋,在歷史上都由名士倡議,鄉(xiāng)民捐資出力修建,這體現(xiàn)出一種中國人歷史悠久的公益觀念,即:修橋補路,功德無量。這是千百年來人文教化之功,也是建水得以成為云南人文首善之區(qū)的動力源。今日,古橋的人文價值早已融入了建水人的血液,它不僅是一道景觀,更是一種血脈,架通古今,綿延不絕。
(責任編輯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