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琳
2015年中考閱卷早已過去,有許多的優(yōu)秀作文,滿分作文引起了教育、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大家不由得嘖嘖贊嘆。但是,閱卷場上這樣的作文卻也寥若星辰,十分難見??v觀考生作文,其存在著如下兩大問題:一方面是表現(xiàn)主題的材料匱乏。如編造父母離異、雙亡,親人去世,個人失學等現(xiàn)象在考生作文中頻頻出現(xiàn),反映出考生生活單一,閱讀面窄,視野狹小,立意陳舊,隨意編造等問題。由此不少專家、教師強烈呼吁,要求改變這一狀況,要求中考無論是材料,還是立意都要創(chuàng)新,新穎而獨到;另一方面是考生劍走偏鋒,立意險怪,無論是寫法,還是觀點與傳統(tǒng)有較大差異,對這類考生作文往往評價不一,如一考生的一篇題為《潘金蓮的選擇》,它從潘金蓮的立場上,分析了選擇武大郎與西門慶的利弊,最后做出了選擇西門慶的選擇。這個觀點與傳統(tǒng)的道德觀顯得格格不入,雖然得了滿分,卻是經(jīng)評改小組反復討論、斟酌再三之后才僥幸而得,不能不說是“險中取勝”“險之又險”。
下面我單就近幾年考題的重點、也是熱點、焦點——“話題作文”談一談個人不成熟的看法,以供商榷:
一、話題作文的特點
話題作文一般具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題目只提供寫作內(nèi)容圍繞的核心,而不以標題的形式提供具體明確的主旨;二是只提供寫作范圍,而且范圍相當寬泛,要求所寫內(nèi)容與話題相關即可,不要求歸納試題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這一中心意思作文章;三是話題作文一般要求自擬文題,而非話題作文不要求自擬文題,也不能另立文題。這三個話題作文的主要特點中,“范圍相當寬泛”是最主要的,恰是由于“范圍相當寬泛”,給寫作者提供了更廣泛的發(fā)揮空間,充分地體現(xiàn)了中考命題的二個“有利于” ——有利于高選中拔人才,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素質(zhì)教育??梢哉f,話題作文作為中考作文的主要題型之一,是中考命題走向成熟的樗,也可以說是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體現(xiàn)。從涌現(xiàn)出的這些滿分作文、優(yōu)秀作文看,考生涉及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歷史、現(xiàn)實、童話、寓言無所不有,或引用、或親述,構思之巧,敘事之精,抒情之盡,無不說明這些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有過較寬的閱讀面,較大的閱讀量,其觀察之仔細、思考之深入,契入之精確,令閱讀者為之動容。當然,這已成為一種作文的境界,非“凡人”之所及,作為一般的考生,要寫好話題作文應注意什么呢?
二、如何寫好話題作文
首先,要善于“化大為小”。話題作文的寫作范圍十分寬泛,如果把話題當作一個僵死的要領,視為“鐵板一塊,不可分割”的整體,無論怎么去作文章,那么勢必內(nèi)容空泛,文意浮泛。所以,寫好話題作文的第一點要求就是關于在一個寬泛的范圍內(nèi),“擇其一點,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寫“大范圍”中的“某一面”或“某一小面”,從而給自己提供一個充分發(fā)揮,具體表現(xiàn)的好舞臺,記住“不求頁面俱倒,只求一針見血”,這樣才能在500字左右的篇幅內(nèi)寫出立意鮮明集中,內(nèi)容充實具體的好文章。
其次,要善于“以小見大”。從小的方面表現(xiàn)深刻的主題,這就要求作者在選擇“小的方面”的時候,注意所選方面的“現(xiàn)實性、針對性、典型性”,也就是說,寫作時,應把一件看似普通的,不起眼的事引向深入,往縱深擴展,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和聯(lián)想的功夫,我們的平時教學也應從這方面入手進行訓練。
第三“弘揚個性,體現(xiàn)特色”。這是寫好話題作文的關鍵,《考試說明》“發(fā)展等級”要求考生作文“有個性特征”,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增強“選擇意識”。要善于選擇自己熟悉的,有話可說(也能說得清楚的),有一定拓展空間的內(nèi)容去寫。要善于選擇新的切入點,也就是從新的方面認識事物,表現(xiàn)事物,因為讀者需要的是新的東西;如果寫議論文,就要能夠幫助讀者深刻領悟其中道理;如果寫記敘文,就要通過敘述自己的體驗或講述故事,使讀者更具體、更強烈的感受;如果寫抒情散文,就要能召喚起更新鮮、更強烈、更豐富的思想感情。只有如此,才能育雛地弘揚作者的個性;只有如此,才能使文章構思巧妙,行文流暢;只有如此,才能使文章立意穩(wěn)打穩(wěn)扎,主題昂揚向上;只有哪些,才能讓人讀來浮想聯(lián)翩,激動不已,甚至拍案叫絕;只有如此,才避免劍走偏鋒,險出怪招。
中考作文,要避免的、摒棄的是“新八股”“學生腔”,需要的是創(chuàng)新,但創(chuàng)新、出新是要在堅實的常規(guī)寫作基礎上的,是一種穩(wěn)中求新,穩(wěn)中出新,那種造編一則神話故事、夢境神游、虛擬科技,演繹一曲凄清悲涼的人間情愫,或者運用怪異手法,而立意與公共道德,社會輿論相悖,給人一種嘩眾取寵之感的文章,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應慎之、思之、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