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芳
摘 要: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在于閱讀方法的習得及能力的培養(yǎng);步驟上要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再有課外支撐課內(nèi);目的在于由教多到教少,最好到不教。目前這一教學方法的實踐效果尚好,學生掌握快,課文學習易深易透,并易培養(yǎng)自學能力。
關鍵詞: 閱讀 講授方法 培養(yǎng)能力
為了消除語文課堂教學差、慢、費的弊病,快速提高教學效率,這些年教育戰(zhàn)線群策群力“紛紛擾擾演春秋”,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熱鬧局面。大家取長補短,推陳出新,語文課堂教學開始追求快節(jié)奏、大容量,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并未見有顯著提高,為什么?因為節(jié)奏快了,涵詠感悟的過程淡化了;容量大了,思考探究的深度沒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并沒有提高多少,對教師和教材解析資料的依賴性反而增強了,閱讀效率怎么提高呢?這就好像老雀兒教養(yǎng)小雀兒,一味地捕食填喂,助長的是依賴性;教習飛行捕食之法,培養(yǎng)的是獨立生存的能力。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中革新理念很重要,教習方法是關鍵。
一、必須堅持新的教育理念,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還課堂于學生。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钡茏尤Вt能者七十二;意大利的蒙臺梭利創(chuàng)辦“兒童之家”,“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自由地學習”,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還掌握了小學的部分知識,誘得家長自發(fā)去幼兒園做了數(shù)月的學生;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切從學生的興趣、要求出發(fā),還課堂給學生,后進生可與優(yōu)秀生比高低。總之,他們都堅定地將這一科學理念貫徹在實踐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以,把課堂還給學生,做稱職的引導者、陪伴者應該是教師努力的方向。
二、重視課前預習方法的指導和能力培養(yǎng)。
課前預習的好處在于學生能夠嘗試用習得的方法和知識,自覺學習積累新的基礎知識、解決能力之內(nèi)的閱讀理解問題,持之以恒,學習所獲日益精熟,學習能力日益增強。當然,這是一個由簡而難,由淺入深的過程,要循序漸進。從初一開始,可首先教習默讀課文,舌抵上齒齦(避免默讀時心中讀出字音。),看著課文,眼動頭不動,全神貫注,閱讀速度必加快,腦袋斷然不會暈。再教習詞析詞之法。遇到生字、生詞查查字典,結合語境判斷讀音和詞語的語境意義;若能學會析詞之法,則可以更好地積累字詞,有助于理解課文。但是,析詞須有構詞概念,習詞當重語境意義。其中所涉知識和方法都要結合文中實例逐漸滲透,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我記得學生從入學堅持至學習第五單元《荷葉母親》一文時,遇到兩個詞語:菡萏、流轉無力。課本對“菡萏”的注解是荷花。學生們認為不準確,就根據(jù)語境“那一朵紅蓮,昨天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备秊椤昂捶诺暮苫ā?。我們解釋“流轉無力”是很簡單的,但對初一學生來講是困難的。字典中沒解釋,學生就用我教的析詞法先把它拆成“流”、“轉”“無力”三部分,再利用想象再現(xiàn)語境,很快就得到了答案:流動、旋轉沒有力量,同時也從中體會到了荷葉的慈憐。這種習詞析詞的方法應用于古文學習更好。預習時遇到難解詞先不急于參照課文注解,通讀一段或全文之后再結合語境仔細推敲,最后對照注解明辨,鍛煉久了,語感和閱讀能力自會增強。三教朗讀之法。朗讀課文,體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喜歡或難解的句子;反復朗讀、默讀中一方面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一方面把發(fā)現(xiàn)的疑難問題用筆標出來,留待課堂或課后再行解決。如果學生能做到這些,就已經(jīng)減輕了課堂壓力。但這樣的預習,最好先在課堂上進行,獲得方法,養(yǎng)成習慣,形成基本能力后再劃出課堂。當然,也可以直接置于課外有目的有計劃地分層分步練習,由簡而難,由淺入深,積三年之功,方法因熟習而日益完善,能力憑歷練不斷增強。其實,到初三時就見出成效了。此時功課難了,實際占用的課時數(shù)反而減了不少,師生都有輕松愉快的感覺。
三、課堂教學既要重視基礎知識,更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和習得。
課堂教學應重視基礎知識,尤其是基本概念的學習理解。字詞、句法、修辭、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等基礎知識是學生解析文章、練習寫作,建造文學大廈的磚石,一磚一石分毫不能差,必須用心打磨,務求準確;更是他們遠航漁獵的網(wǎng),一線一結絲絲要入扣,須用心織結,合乎邏輯。教師務必巧運匠心舉以一隅,引學生以三隅反,最終爛熟于心,用時方能脫口而出。比如,比喻和象征、《詩經(jīng)》中常用手法“比”和修辭手法比喻,這些概念很易混淆,我們講解時不僅要明確各自的概念,還要注意仔細區(qū)別,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在分析課文時做出準確判斷。
課堂教學更應致力于閱讀方法的摸索和學習。我們課堂上每教一文,或從字詞、作者簡介、結構層次到理解、概括主旨等,或從預設問題1、2、3到4、5、6……我們一味致力于牽引學生的思維依序解決問題。但事實證明這樣練得越久越多,大部分學生的思維就越機械,賴師性越強,答案循標準,結論成唯一。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創(chuàng)造性閱讀、多元化理解幾成奢望。學生一旦脫離老師,拋開資料信心不足、解析文章浮于表面;開動腦筋完成了閱讀題目,腦子里仍舊一團糨糊,吃不準正誤。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我們只是牽著他們的鼻子走,并沒教會他們怎么自己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很重要。閱讀、理解文章是有具體可行的方法的,而且每個教師都有獨門長技,教給學生,反復練習,持之以恒,不斷完善,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能力。這時,學生手中就有了一把獨立閱讀的金鑰匙。
我做過這樣的嘗試:指導學法,反復讀。
先默讀,粗知大意和結構;標識生字詞,結合語境推斷詞義,查字典正音正義。
再默讀,一邊讀,一邊自提問題;一邊閱讀、思考,一邊圈點勾畫問題的源詞源句及答案,這樣從頭讀到尾,可以順勢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同時,在“提出問題—閱讀、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能力會得到持續(xù)的鍛煉提高,這尤為珍貴并令人振奮。
三讀關鍵或疑難語句,旨在玩味涵泳。教師授之涵泳之法,學生緊扣句中關鍵詞語,結合上下文,乃至全篇,用心理解句子的深刻含義,體會語言的優(yōu)美,必得像口含一枚青橄欖,慢慢咀嚼,細細品味,直至一縷縷甘美的果香綿綿地沁入心脾,一陣陣喜悅抑制不住地洋溢在嘴角眉梢——我們要的就是這份功夫。江河的朦朧詩《星星變奏曲》里有這樣一個句子:“誰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不易理解,我引導學生先緊扣“顫動”一詞用心想象蜜蜂的動作情態(tài),再結合語境分析,他們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理解:那個時代,人們渴望像蜜蜂一樣創(chuàng)造光明、甜蜜的生活,唯有這樣,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令人振奮和喜悅的。而且,詩意融合了成就感滋生出一股正能量霎時振奮了他們的精神,直令人感到莫名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