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喬生
八道灣十一號是一所三進的四合院,坐落在北京西城。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魯迅、周作人和社會活動家周建人——人們稱為“周氏三兄弟”或“周氏兄弟”曾在這里住過。
如今,飽經(jīng)風霜的八道灣十一號經(jīng)過修繕后,大門需要掛一個牌匾。我提出“周氏兄弟舊居”的建議,得到各方贊同。名稱既定,學校想請個有名的書法家題匾。書法家希望知道如此命名的緣由,并提出為什么不用“周氏家族舊居”之名。應學校負責人之約,我特地寫了一封信給書法家。
××先生臺鑒:
前天接北京第三十五中學朱建民校長電話,得知您將為該校新址上的“周氏兄弟舊居”題寫匾額,不勝歡欣。
我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工作有年,對周氏兄弟學問文章稍有涉獵,一向關注新街口八道灣十一號周宅的保護和利用,最近寫成敘述該院落變遷史的專書《八道灣十一號》,出版在即。承朱校長不棄,屢次邀我到學校實地參觀,并參加相關論證會。我覺得,中學校園容納周氏宅院,辟為舊居,布置展覽,輔以書院,學校既得人文教育核心區(qū),魯迅兄弟舊居又得到充分利用,可謂保護有力,使用得當,兩全其美。此中詳情,想朱校長已向您匯報。今就八道灣十一號舊居的命名向您略作說明。
八道灣十一號在魯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人生行跡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們一起生活的歲月,除青少年時代在紹興的十幾年,及魯迅、周作人從日本回國后在紹興任教的短暫時期外,就是在八道灣這個院子里的幾年。八道灣時期,周氏兄弟享盛名于文壇,故該院落被視為新文學的一個重鎮(zhèn),對于研究文學史、北京文化等都有重大意義。
當初,北京市西城區(qū)政協(xié)的程剛副主席、三十五中朱校長和我一起商量為這個紀念設施起名時,從“魯迅舊居”“周氏兄弟舊居”“周氏三兄弟舊居”“周氏家族舊居”等名目中選擇了“周氏兄弟舊居”,大致有如下考慮:
一,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已經(jīng)有了魯迅舊居,特別是北京,離八道灣不遠,是阜成門宮門口西三條魯迅舊居,就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院內;而紹興的魯迅故里包括了魯迅祖居,有周氏家族的臺門。為了突出八道灣十一號的特色,以周氏兄弟命名較為恰當。
二,周氏兄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個專有名詞。中國歷史上以父子或兄弟文豪著稱的,文學史一般都在其姓前冠以數(shù)字,如魏的“三曹”,晉的“二陸”,宋的“三蘇”,明的“三袁”等等。周氏兄弟在八道灣居住時期,曾有日本人稱其為“周三人”,但這個稱呼并沒有叫響,也沒有變成符合漢語習慣的“三周”?!爸苁闲值堋钡姆Q呼,先由劉半農等人發(fā)起,漸漸流行,現(xiàn)已進入文學史。一提起這個名號,稍有現(xiàn)代文學史知識的人,就知道是魯迅兄弟?,F(xiàn)今有些高校的文學院還開設“周氏兄弟比較研究”之類的課程,這方面的專著也有不少。而把三兄弟的人生歷程合敘的書,最早的一本,是后學十幾年前撰寫的《度盡劫波——周氏三兄弟》,后來再版,書名簡化為《周氏三兄弟》。特奉上一冊,請您指正。周氏兄弟之名,既然在文學史上有知名度,而且同八道灣的關系又如此緊密,以“周氏兄弟”命名容易讓人產生聯(lián)想,似更貼切。“周氏家族”則顯得籠統(tǒng)。中國姓周的名人很不少,而且好多還在文學史之外,如湖南道州和江西蓮溪的理學家周敦頤,江蘇淮安和浙江紹興的政治家周恩來,山東和江蘇還有“周莊”“周村”之類名勝。如稱“周氏家族舊居”,人們可能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一個“周”。這個院落雖然住過一個大家族,十幾口人,但用“兄弟”二字,突出的是其中的三個主要人物。為了更切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約定俗成,今將“三”字去掉,就有了“周氏兄弟舊居”這個名目。
以上想法,尚不成熟,亟盼您的指示。
我們很期待三十五中將這個重要文化遺產辦成中學人文教育的示范基地。
蒙書法家首肯,如今“周氏兄弟舊居”匾額已然掛在八道灣十一號周宅門楣上。
周宅整修一新,成為“周氏兄弟舊居”,很多房間可用來陳列魯迅兄弟生平業(yè)績,自不待言。而院內景觀如何布置,也相當重要。關于這個問題的研討會我雖然沒有參加,但也特意寫了一封信給學校負責人,對方案提供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于院內的地面鋪設、花草栽植及后院的荷花池開鑿,設計方案秉承了盡力符合歷史原貌的宗旨,這種努力值得肯定。
一般來說,讀者、觀眾對魯迅、周作人的著作比較熟悉,已經(jīng)有了充分的知識儲備,他們希望拿書本上讀到的“草木蟲魚”在這里得到印證,從而獲得歷史感和親切感。舊居中的花木,因為歷經(jīng)百年滄桑,前后變化很大。我覺得應該以上世紀20年代初魯迅在此居住時期的情形作復原性栽植。但因為設計師不太熟悉史料,故這個方案對一些樹木的定位不準確。下面根據(jù)有關記載,從正門開始自南向北作一簡述:
大門外是幾棵槐樹;大門口原有影壁,旁邊有一棵棗樹,后來拆除影壁蓋成小房子,棗樹被拔掉;前院最西三間是客房,門前有一棵杏樹;其東邊三間曾為魯迅住室,有人說魯迅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阿Q正傳》。門前有兩棵丁香,系魯迅手植,有照片為證。根據(jù)回憶錄,1956年10月,這兩株丁香還在。有一天,周作人送客出門,走到這里,對客人說:“這是家兄種的。”魯迅1924年搬到西三條二十一號后,也在院內種了兩株丁香,至今八十多年了,仍極茂盛。這些丁香和杏樹的對面,自西向東,依次是棗樹、松樹、楊樹和槐樹,其中松樹系魯迅親手種植。中院南側自西向東有丁香和柳樹,北側與南側相同,唯西頭多了一棵棗樹;老虎尾巴的西側是丁香和槐樹。后院自西向東是槐樹、黃刺梅、丁香和柳樹。這柳樹在烏克蘭詩人愛羅先珂住過的客房門前。愛羅先珂回國前還栽過杏樹,資料記載是在“東側的路旁”,但這里后來修了房子,杏樹也就不存在了?,F(xiàn)在拆掉了后來搭建的房子,是否考慮補栽,請酌。此外還有一些小樹種,如后院西南角曾有一株花椒。花椒和黃刺梅,西三條魯迅舊居后院里也有。
院內還有一個重要景觀,方案也作了詳細的設計,就是后院的荷花池……因為后院地勢低,夏天容易積水,主人因勢利導,挖了一個水池。水池并不居中,而在偏東的三間客房前面。魯迅《鴨的喜劇》中有所描述,愛羅先珂在《小雞的悲劇》中也提到這個水池。池子雖小,但名聲頗大,值得下功夫恢復舊觀,種上荷花,養(yǎng)起蝌蚪,很有趣味。魯迅和他的弟弟們喜歡蓮花。他早年寫詩贊美其高潔:“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好向濂溪稱凈植,莫隨殘葉墮寒塘!”
荷花池應盡量樸素,不宜堆砌精美或奇怪的石料,而應以普通磚石為主。相應的,院內地面鋪設也以樸素大方為宜。
北京第三十五中學得到這樣一座名人故居,如獲至寶,不斷邀請專家論證,希望好好保護和利用。我本人就參加過好幾次論證會。今后要做的工作很多——建設各種配套設施(包括旁邊的魯迅書院,也就是學校的圖書館),制作有關魯迅兄弟三人的生平,特別是他們在此地生活時期業(yè)績的展覽,既尊重史實,又貼近觀眾,還可以設計一些有利于教學的互動項目,播放與三兄弟相關的影視資料,對學生進行歷史文化教育。本校學生——擴大到西城區(qū)乃至全市的學生——可以在舊居或者魯迅書院里閱讀和討論三兄弟的著作,針對中學生編輯周氏三兄弟作品讀本,請專家來作深度講解……
八道灣十一號周氏兄弟舊居保護和利用的前景值得期待。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