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cation ru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hand-foot syndrome after chemotherapy
劉微,吳乾(山西中醫(yī)學院,山西太原030024)
?
中醫(yī)藥治療化療后手足綜合癥用藥規(guī)律分析
Medication ru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hand-foot syndrome after chemotherapy
劉微,吳乾
(山西中醫(yī)學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目的:通過總結歸納中醫(yī)藥在化療中減輕患者手足綜合癥發(fā)生率的應用規(guī)律,為臨床更有效地完成化療過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供用藥參考。方法:通過對近10年來期刊文獻的檢索,搜集2001-2014年國內有關中醫(yī)藥治療由于化療引起的手足綜合癥文獻,進行應用規(guī)律分析研究。結果:手足綜合癥主要治法為中藥內服兼外洗,內服中藥以補虛藥、活血化瘀藥、平肝息風藥、清熱藥、解表藥為主;外洗中藥以活血化瘀藥、清熱藥、補虛藥、解表藥、祛風濕通絡藥為主。結論:尚需進一步探討藥物配伍規(guī)律,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手足綜合癥;中醫(yī)藥;化療;文獻研究
手足綜合癥為臨床中常見的使用化療藥物(卡培他濱、奧沙利鉑、長春瑞濱等)或生物靶向藥物所引起的一類周圍神經毒性反應。該并發(fā)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療用藥治療劑量的提高,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在抗癌藥不減量的前提下,西藥對本病的療效并不理想,而中醫(yī)中藥對該病療效確切,可以明顯緩解患者的癥狀。本文對近10年來國內發(fā)表的有關中醫(yī)藥治療化療后手足綜合癥的文獻質量進行調查研究,同時歸納了方藥使用規(guī)律,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1.1臨床資料
1.1.1資料來源選擇“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tǒng)數字化期刊群”“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在線檢索,以“化療”“手足綜合癥”“中醫(yī)藥”為檢索詞,公開發(fā)表出版時間限定為2001-2014年,檢索有關中醫(yī)藥治療化療后手足綜合癥的相關論文或報道。
1.1.2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化療后出現(xiàn)手足綜合癥的診斷標準;②臨床干預為中醫(yī)藥治療,以臨床療效觀察為主要目的;③有對照組,且中藥方劑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優(yōu)勢或療效相當。排除標準:①綜述、描述類文獻;②藥理學研究;③理論探討性研究;④動物實驗研究;⑤混合針灸、按摩等綜合治療。
1.2方法
對近10年來文獻中提到的中醫(yī)藥治療進行歸類,并對每種方法使用的藥物進行分析,統(tǒng)計出頻次。通過總體分析,研究中醫(yī)藥治療的主要方法及具體用藥的規(guī)律。對篩選出的文獻進行歸納整理,采用Excel 2003錄入和整理數據進行校對,用頻數及構成比對內服及外洗藥物等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并結合專業(yè)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共篩選出符合標準的中醫(yī)藥治療手足綜合癥的相關文獻55篇,涉及中藥107味,共計439味次。
2.1內服藥物類別及使用頻次
結果見表1、表2。
表1 內服藥物使用頻次表
在治療手足綜合癥中,內服方用藥涉及12類藥物,其中補虛藥、活血化瘀藥、平肝息風藥、清熱藥、解表藥5類藥物的累計使用頻率高達84.76%,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手足綜合癥內服用藥的主要藥物。其中以補虛藥為主,共占39.5%,主要使用藥物為當歸、黃芪、白芍等;活血化瘀藥次之,占23.8%,主要使用藥物為川芎、紅花、桃仁等。結果見表2。
2.2外洗藥物類別及使用頻次
在治療手足綜合癥中,外洗方用藥與內服方用藥側重不同。其用藥涉及11類藥物,其中活血化瘀藥、清熱藥、補虛藥、解表藥、祛風濕通絡藥5類藥物的累計使用頻率高達81.7%,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手足綜合癥外洗用藥的主要藥物。其中以活血化瘀藥為主,共占23.6%,主要使用藥物為紅花、川芎、雞血藤等;清熱藥次之,占21.9%,主要使用藥物為赤芍、紫草、黃柏等。結果見表3、表4。
表2 內服藥物類別及使用頻次
表3 外洗藥物使用頻次表
手足綜合癥是化療藥物引起的周圍神經損傷中的常見癥狀之一,主要表現(xiàn)為手足部皮膚出現(xiàn)紅斑、水腫、水皰、膿皰、色素沉著、皮膚皸裂等皮膚損害,并伴有疼痛、麻木感等自覺癥狀的一系列癥狀,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者可導致化療無法足量和如期進行。中醫(yī)認為惡性腫瘤發(fā)生大多是在正氣虧虛的基礎上,癌毒內蘊,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滯血瘀,痰濕互結成癥積,難用善藥取效,非攻不可,故治法上常采用以毒攻毒。化療藥物乃大毒之品,治療腫瘤則是以毒攻毒之法,故化療時加重了正氣的損傷,導致氣虛血瘀,氣滯濕阻,血行不暢,脈絡瘀滯,氣血不能達于四末,肌肉筋脈失于濡養(yǎng),出現(xiàn)肢體疼痛、麻木和感覺異常等癥。本病正虛為本,血瘀為標。其病因病機為“氣血虧虛,經絡瘀阻”,現(xiàn)代中醫(yī)家治療手足綜合癥多從“正虛血瘀”著手,獲一定療效。
表4 外洗藥物類別及使用頻次
本研究結論為治療手足綜合癥使用的內服中藥補虛藥使用頻率最高,而外洗中藥則以活血化瘀藥使用頻率最高,符合正虛為本、血瘀為標的中醫(yī)病因病機認識。其中,補虛藥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有當歸、黃芪、白芍等,當歸占首位,使用味次為21,其次是黃芪,使用味次為19。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活血止痛、補血調經的功效,為補機體氣血的常用之品?,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當歸具有促進造血功能的作用,當歸中多糖成分具有促進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生成的作用[1];當歸多糖能使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增強,增強皮質激素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激活淋巴細胞產生抗體[1];當歸可顯著抑制由多種致炎劑引起的急性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減輕組織水腫及慢性炎癥損傷[2]。黃芪性微溫,味甘,具有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等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對正常機體的抗體生成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3],促進正常人和腫瘤患者的淋巴細胞轉化率,使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提高[4];黃芪能夠抑制腫瘤生長,增加免疫器官重量,促進體內IL-2產生,提高單核吞噬細胞功能,從而起到抗腫瘤作用[5]。
外洗活血化瘀藥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有紅花、川芎、雞血藤,其中,紅花占首位,使用味次為15,其次是川芎,使用味次為10。紅花味辛微苦、性溫,是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之良藥。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紅花具有抗炎鎮(zhèn)痛、抗腫瘤、抗菌、抗疲勞等多種生理活性[6],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以及細胞免疫功能均有明顯的增強作用[7]。川芎性溫,味辛,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氣滯血瘀、經脈運行不暢所致的四肢麻木、疼痛等癥。川芎還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和一定的抗腫瘤作用[8-9]。
清熱藥、祛風濕藥、化痰藥、解表藥等也被運用于手足綜合癥的治療,將辨病與辨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多環(huán)節(jié)、多方面治療手足綜合癥,體現(xiàn)了醫(yī)家治療癌性疼痛時用藥的靈活性、多樣性。
本篇文章只是初步探討了中醫(yī)藥治療手足綜合癥的用藥規(guī)律,由于搜索文獻有限,采取統(tǒng)計方法簡單,只做了單純頻數分析研究,從某種程度上掩蓋了各醫(yī)家用方內各個藥物之間的配伍作用,并不能直接反映醫(yī)家臨床應用有效的經驗及治療趨勢。希望今后能進一步深入探討其組方用藥規(guī)律,為臨床治療提供確切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馮學花,梁肖蕾.當歸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廣州化工,2012,11(40):4.
[2]胡慧娟,杭秉茜,王明書.當歸的抗炎作用[J].中國中藥雜志,2009,16(11):684-687.
[3]劉玉蓮,楊從忠.黃芪藥理作用概述[J].中國藥業(yè),2004,13(10):79.
[4]Wei X,Zhang J.Astrgalus mongholicus and polygonum multiflorum′s protective function against cyclophosphamide inhibitory effect on thymns[J].Am J Chin Med,2004,35(2):669-680.
[5]黃天風.黃芪的抗腫瘤作用及其免疫學機制的實驗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學研究雜志,2007,13(4):431-432.
[6]扈曉佳,殷莎.紅花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藥學實踐雜志,2013,31(3):23.
[7]王曉菲,金鳴.紅花抗炎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7,36(1):51.
[8]謝煒,趙偉宏,于林,等.川芎提取物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模型大鼠根性疼痛的保護作用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8,24(5):496.
[9]劉明華,任美萍,李蓉,等.川芎嗪對人卵巢癌順鉑耐藥細胞株COC1/DDP的逆轉作用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1,40(20):19.
(編輯:梁葆朱)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258(2016)02-0001-03
[作者簡介]劉微,碩士在讀,E-mail:1125227816@qq.com
[通訊作者]吳乾,碩士,副主任醫(yī)師,E-mail:wuqian04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