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李勁松
【摘要】現(xiàn)代先進思想文化不能與歷史傳統(tǒng)割裂,而要在歷史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加以傳承和創(chuàng)新。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各種思想文化匯聚其中,在不斷衍變的歷史進程中,以“仁”、“和”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文化價值體系成為了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價值觀的主流文化,成為了我國現(xiàn)代先進思想文化的內在底蘊。在對儒家思想文化和價值體系的合理因素和精華充分吸納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將儒家思想文化和價值體系的時代性價值融入現(xiàn)代高校學生的教育之中,可以將儒學的核心價值體系與高師院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相滲透和融合,體現(xiàn)儒學思想文化的時代性價值以及對現(xiàn)代教育文化體系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儒學 核心 思想文化 價值觀 塑造 影響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儒學與高師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研究》,批準號:GH150 430。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69-02
現(xiàn)代教育的使命是培育具有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大學生,要使現(xiàn)代大學生成為既具備工具性特征,同時又有核心價值理念和思想文化內涵的全面的人才,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儒學思想文化價值體系具有與現(xiàn)代教育的相融性和契合點。儒學思想文化價值體系對于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德育教育培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和作用,對于高師院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的滲透和生成意義。因而,我們需要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國傳統(tǒng)儒學思想文化價值體系,用儒學的核心價值影響和塑造高校大學生,使大學生在理解、認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生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儒學核心價值體系的整體架構及基本特征
儒學核心價值體系以“仁”為核心,講求“仁、義、禮、智、信”,其中的核心思想和價值觀為“仁愛”、“和諧”、“誠信”、“中庸”。下面,我們對儒學核心價值觀進行簡要闡釋。
1.天人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哲學的根本性命題,它牽涉天道觀和價值觀,是儒學價值觀體系的邏輯起點?!疤臁敝笍V域的自然,儒學賦予了自然以人文的意蘊,它在天人關系中確立了人的基本位置,認為人是天下貴也,它也確立了自然的價值,將關愛自然認同于道德的力量,講求“仁民而愛物”,最終形成了儒學價值體系的核心觀點——天人合一。這是人的自身價值的充分覺醒,其意為人與自然的和諧、融洽。儒學對于自然原則也極為關注,注重自然的人文價值,追求自然的人化,并以“人道原則”、突出人文為最基本的價值原則,顯現(xiàn)了儒學文化的進步。
2.群己關系。這是儒學思想體系中的人生觀的核心,意指群體之內個人與主體的關系,是一種個體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理性自覺,也是對于個體和社會存在本質的反思。認為主體自身的人化是通過德性的完善而形成的,儒學價值體系中的這種突出個人道德的完善最終指向了社會群體的安寧與穩(wěn)定,顯現(xiàn)出儒學價值體系中個人價值與群體價值、自我價值實現(xiàn)與社會安定統(tǒng)一的思維模式。
3.義利關系。它的本質是人類道德和物質利益之間的關系,儒學價值體系中對于義利關系的理解并不是建立于功利基礎之上的。它認為“利”僅僅是一種手段,具有工具價值,而不是最終目的。它的核心是以義制利,這體現(xiàn)出儒學思想中超越個體之利而辨識社會整體利益,倡導和強調個人道德的理性自覺。同時,“義”是儒學價值體系中的道德規(guī)范本質,具有至上的特性,強調和肯定道德的內在價值,具有道德意義上的現(xiàn)實性和崇高本質,它有超功利性、超工具性的特征和力量。
4.理欲關系。意指理性規(guī)范與個人欲望之間的關系,是義利關系的延伸,這也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理”是道德價值的具體化,“欲”是對利益的感性追求。儒學價值體系中對于“理欲”關系的理解認為,君子謀道不謀食,這是對理性的確認和倡導。對于“欲”的理解認為應當修身養(yǎng)性予以節(jié)制,強調修身、成己,其價值追求最終指向了理想的人格境界。
由上可知,儒學核心價值體系在歷史的演變和衍化過程中,顯現(xiàn)和突出了自身獨特的價值體系和思想文化內涵。它的邏輯起點在于“天人合一”的關系探索,邏輯終點在于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在這個價值體系之中,表現(xiàn)出多重的思想和文化意蘊,有復雜而系統(tǒng)的詮釋和原則。
二、當代高師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的影響因素及現(xiàn)狀
當代高師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價值理念的主流是積極的、向上的,然而,還有諸多的因素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具有較大的影響。
1.社會經(jīng)濟政治的動蕩和變革帶來的影響
在經(jīng)濟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社會經(jīng)濟因素、政治因素、信息因素等,都對學生造成了間接的沖擊。在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涌入和滲透之下,人們的思想信念發(fā)生了搖擺,價值觀念也發(fā)生了偏差,甚至扭曲,這些都間接影響了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在這個社會變革的進程中感受到社交的困惑、家庭和社會的壓力、情感的迷失和失落等,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問題,諸如:職業(yè)道德感不強、誠信度不足、穩(wěn)健踏實的態(tài)度缺乏、功利性思想嚴重等。
2.社會教育方式帶來的影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和單調性,對于高師院校大學生而言,有理論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傾向,這就制約了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理解和認同。
3.信息新媒體環(huán)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信息網(wǎng)絡這個開放的、自主的、虛擬的、多元的空間之內,高校大學生接受到各種不同信息。西方國家利用網(wǎng)絡信息工具,宣傳他們的自由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消費主義觀念,這些不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充斥網(wǎng)絡新媒體等領域,使學生真假難辨,容易受到網(wǎng)絡錯誤輿論的誘惑而走向社會的極端。同時,高校學生由于生活和學業(yè)的壓力,難免會在網(wǎng)絡上尋求慰藉,他們的不良情緒會在網(wǎng)絡上顯示出來,顯現(xiàn)出自身道德自律和自我約束意識的弱化,產(chǎn)生擾亂網(wǎng)絡秩序的行為和言論。
4.大學生自身的影響
高校大學生整體來說,是青春、活潑、知識性的群體。然而,面對社會形勢的變化和高校教育的普及,現(xiàn)代大學生的道德價值選擇性和多變性也增強,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觀明顯減弱。這種價值認同的危機感,對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產(chǎn)生了影響,部分大學生的責任感缺失、信仰迷茫、信念模糊,這些都使大學生的核心價值體系產(chǎn)生了各種不確定的問題。
5.社會實踐重視度不夠帶來的影響
現(xiàn)代高校大學生還存在重理論教育,輕社會實踐的意識和觀念,這就會使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重視度不足,社會實踐的形式不夠創(chuàng)新,對于學生社會實踐的評價體系也還有待健全和完善。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局限于較窄的范圍內,達不到社會實踐本身的意義和作用。
三、傳承和弘揚儒學時代核心價值觀,構建高師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對高校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要建立于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內容之上,要在歷史文化的積淀基礎上,進行時代性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對高校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割斷歷史文化的血脈和傳統(tǒng),要實現(xiàn)儒學核心價值體系的時代性轉換,指導高師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
1.儒學的“仁道”原則指導高師院校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
1.1 以人為本的啟示。在儒學的“仁道”原則之中,它注重和強調人的價值,突出人的價值,這是儒學傳統(tǒng)人文精神特質的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工具理性的高度膨脹態(tài)勢下,這種“仁道”思想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極為重要的傳承性價值。我們要大力倡導和傳承儒學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對人的主體價值的確認”理念,貫穿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紐帶和核心。在高校大學生之中,要引導大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注重自身的完善和發(fā)展,追求個人的最高價值的實現(xiàn)。
1.2 人際和諧關系的啟示。在儒學核心價值觀中的“仁者愛人”的思想觀念中,強調和肯定“愛人”對于人類存在的價值,并將愛賦予了等級層次的概念,認為家庭的血緣關系是最為初始的愛,家庭的和諧也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儒學核心價值觀體系中還重視人倫關系,并推及到人際關系,強調推己及人的仁愛之心,強調“大愛無疆”。這一思想可以引導高校大學生重視家庭關系的和諧和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增強自身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和信心,寬緩自己的人際關系壓力和學業(yè)壓力,用放松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和學習。
2.儒學群己關系對高師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
在儒學的群己關系中倡導“克己成人”,這是引導高校大學生進行個人道德修養(yǎng)提升的最佳路徑,要求大學生以自我完善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為目標,進行自我道德涵養(yǎng)的修養(yǎng)和努力。同時,儒學群己關系中還強調“修己以安人”的思想,也提示高校大學生要具有開放的特質,排除自我為中心的主義和思想,要將立己與立人相聯(lián)系,在追求自我實現(xiàn)超越的過程中,獲得群體的認同和理解。
3.儒學義利原則對高師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影響
儒學思想中的“以義制利”思想引導大學生追求崇高的價值理想,在現(xiàn)代功利原則成為一種工具理性的合法化而深入大學生的意識趨向之下,要將儒學的“以義制利”道德思想制約個人的功利性追求,要引導學生追求合理的利益需求,遵循“物質利益原則”,提倡思想道德建設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總之,高師院校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在將傳統(tǒng)儒學價值體系加以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時代化進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道德思想建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參考文獻:
[1]季曉華,李高明. 高師生職業(yè)價值觀教育的思考[J]. 滄桑. 2010(10)
[2]張科,佘萬斌,彭巧胤.四川省高師生職業(yè)價值觀研究及其教育對策[J].教育與職業(yè). 2010(08)
[3]張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 大家. 2010(02)
[4]董琦.研究生畢業(yè)生職業(yè)價值觀研究[D]. 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2012
[5]柏艷平.大學畢業(yè)生需要對職業(yè)價值觀的影響研究[D]. 石河子大學.2011
[6]宗雷敏.我國研究生職業(yè)價值觀與學習自主性的實證研究[D].蘇州大學.2010
作者簡介:
李巖(1977-),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師范學院歷史與地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