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平
Vancouver分型治療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后的股骨假體周圍骨折效果分析
王賀平
目的 探究Vancouver分型治療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后的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效果。方法 選取80例患有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均采用臨床常規(guī)治療方法進行臨床治療,觀察組患者則采用Vancouver分型治療方法進行臨床治療,對比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40例患者中,治療顯效21例,有效13例,治療有效為85.0%;對照組40例患者中,顯效15例,有效10例,治療有效率為62.5%。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 對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患者,采用Vancouver分型治療效果顯著,具有臨床廣泛推廣應用的價值。
股骨假體周圍骨折;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Vancouver分型;治療效果
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我國進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呈逐年增多的趨勢[1]。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出現股骨假體周圍骨折屬臨床較為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狀,其患者多合并患有骨質疏松癥,并發(fā)有骨溶解、骨量丟失等癥狀發(fā)生[2],臨床中對于此類疾病患者的治療難度較大,并且術后易于出現臨床并發(fā)癥[3]。本研究探討探究Vancouver分型治療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后的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周口市中心醫(yī)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有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患者,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齡<50歲21例,年齡50~65歲24例,年齡>65歲35例?;颊咝g后發(fā)生股骨頸骨折患者25例,發(fā)生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8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13例,骨關節(jié)炎患者15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19例。隨機將患者樣本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其中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其中生物型假體固定患者25例、骨水泥型假體固定患者15例。將對照組進行Vancouver分型[4],可知A型骨折患者共18例,其中A1型骨折患者8例、A2型骨折患者8例,A3型患者2例;B型骨折患者20例,其中B1型骨折患者10例、B3型患者10例;C型骨折患者2例。觀察組男18例,女22例,其中生物型假體固定患者26例、骨水泥型假體固定患者14例。將對照組進行Vancouver分型,可知A型骨折患者共19例,其中A1型骨折患者9例、A2型骨折患者8例,A3型患者2例;B型骨折患者19例,其中B1型骨折患者9例、B3型患者10例;C型骨折患者2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Vancouver分型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應用臨床常規(guī)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根據患者的臨床情況選擇外固定術或二次置換術進行治療[5]。觀察組患者則采用Vancouver分型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根據患者的臨床骨折情況采用不同的臨床治療方法。A1型骨折患者均采用骨折手術復位,若患者骨折無移位且無假體松動情況,則不需內固定,若患者骨折有移位情況或假體有松動現象,則進行鋼纜環(huán)扎固定術。A2型骨折患者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在以上治療基礎上應用鋼纜環(huán)扎固定加用克氏針進行治療。B1型骨折患者均在盡量減少軟組織損傷情況下進行骨折部位局部切開術,復位骨折部位后插入AO股骨LISS板,向內釘入鎖定螺釘橋接固定,股骨外側單皮質螺釘固定,而后將股骨及接骨板進行環(huán)扎固定。B2型骨折患者臨床手術治療中,需將脫位關節(jié)取出,清理肉芽組織及骨水泥等,將骨折部位進行復位,置入Link MPTM組配式非骨水泥對髖關節(jié)進行修理。B3型骨折患者臨床手術治療中,操作步驟基本與B2型骨折手術治療相似,術中于骨折線周圍放置同種異體皮質骨板,復位后進行鋼纜環(huán)扎固定術。C型骨折患者臨床手術治療中,均于骨折復位后應用股骨遠端LISS板,并將LISS板與股骨體行鎖定螺釘內固定術。以上2組患者臨床治療后均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進行抗菌治療,骨折肢體2個月內不負重,2個月后可逐漸進行負重練習,但需由責任護士看護。
1.3 療效評價標準 以上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根據患者的臨床術后恢復情況及其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分為臨床治療顯效、臨床治療有效及無效[6]。臨床治療顯效:患者臨床治療6個月后,經臨床影像學輔助檢查儀器檢查發(fā)現骨折均復位,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無臨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臨床治療有效:患者臨床治療6個月后,經臨床影像學輔助檢查儀器檢查發(fā)現骨折均已復位,患者術后恢復良好,但患者出現感染及其他臨床術后并發(fā)癥;臨床治療無效:患者臨床治療6個月后,經臨床影像學輔助檢查儀器檢查發(fā)現,患者骨折未復位或骨折已復位但愈合情況很差。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 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30,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于近年來臨床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可顯著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但其臨床并發(fā)癥也逐漸被醫(yī)學界人士關注[7]。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為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比較多見的一種并發(fā)癥狀,其骨折相比較其他臨床術后并發(fā)癥更難以治愈,患者多合并患有骨丟失或骨缺損[8],應用常規(guī)固定方法固定效果很差[9]。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均根據患者的臨床Vancouver分型治療方法,其臨床治療效果較臨床常規(guī)治療方法更為顯著。
本研究將本院選取的80例患有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患者隨機分組,分別給予常規(guī)治療和分型治療對比研究可知,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85.0%,明顯高于對照組6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30,P<0.05)。說明采用Vancouver分型治療方法對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效果更為顯著,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而在蘆浩[10]等研究中,指出采用Vancouver分型治療方法能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其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說明采用Vancouver分型治療更有利于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對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患者,采用Vancouver分型治療效果顯著,具有臨床廣泛推廣應用的價值。
[1] 王瀚儀,孫立,彭朝華,等.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影響因素回歸分析及其相關性[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4,14(24):4678-4680.
[2] 黃炳哲,于濤,高彬.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處理[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10(a):49-51.
[3] 胡如印,田曉濱,孫立,等.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后假體周圍骨折的治療[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48):9088-9095.
[4] 鄭東.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30):5662-5669.
[5] 劉英飛,王濤,張平德.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后的股骨假體周圍骨折[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30):5557-5562.
[6] 苗紹剛,魯寧,楊陽,等.全髖關節(jié)置換后的股骨假體周圍骨折[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4):645-650.
[7] 管廷進,孫鵬,鄭瀟,等.初次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原因分析與診治[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4,29(2):180-181.
[8] 阮智,孫建華,史晨輝,等.髖關節(jié)置換后股骨假體柄周圍骨折9例[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2010,14(35):6624-6626.
[9] 黃易燊.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手術治療[J].當代醫(yī)學,2014,20(14):42-43.
[10] 蘆浩,姜保國,付中國,等.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手術治療[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44(6):874-87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6.019
河南 466000 周口市中心醫(yī)院骨科 (王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