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摘要:本文作者結合新課標高中地理改革中的實踐,從不同方面進行了總結和反思,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291-01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在我們試驗區(qū)實施多年了,這期間我們地理教師以務實的態(tài)度、緊跟課改的步伐,積極投身新課改,認真參與新課改的各級各類培訓和研討活動,努力領會新課改精神,學習新課程標準,重塑新課程理念,把握新課程教材,探索新課程教學方法,在努力學習、積極嘗試、勇于探索中不斷提高。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們將會不斷遇到新的困難和問題,這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嚴峻的挑戰(zhàn),也是一次新革命。
1.師生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而教師則是地理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
因此,在組織整個課堂教學時,要注意放下"師"的權威架子,要以學生學習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戒備心理,真正體現(xiàn)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思維與想象。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游戲、討論、探究、實驗、觀察、調查、信息搜集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創(chuàng)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fā),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過程。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解釋,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證據(jù)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尋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和空間,把獲取的地理知識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課外,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2.培養(yǎng)自學能力
"如果上帝一手拿著真理,一手拿著獲取真理的能力,讓我選其一的話,那么我寧要獲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確實,如果有了獲取真理的能力,那么自己就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的真理。同樣,如果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就能自己發(fā)現(xiàn)、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識。因此,創(chuàng)新教育要求我們: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不僅要傳授某種知識,更要培養(yǎng)獲得這種知識的能力。自學能力對于學生來說終身受用,是其未來獲取新知、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不竭源泉。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經常采用程序教學法,或者以自學為主的五步教學法,通過目標定向、個體自學、分組討論、綜合演繹、自測自得等,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訓練學生自學,使學生養(yǎng)成自學習慣,看到自身蘊藏著的巨大的學習潛力,進而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
3.訓練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主要成分,而求異思維也稱"發(fā)散思維"或"開放性思維",它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敢于發(fā)表不同意見;啟發(fā)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等方法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在地理教材中,可訓練學生求異思維的素材比比皆是。例如,"地球如果反向自轉,一天還是24小時嗎";"地球如果直立繞日公轉,地球上還有四季嗎";"如何解決地球上的淡水危機";"如何使地球上的資源、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何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等。這些能讓學生標新立異、別出心裁,讓學生自由思考、逾越常規(guī),讓學生想象猜測、異想天開,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當然,對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來說,僅有求異思維是不夠的,浮想連翩之后,還要收斂,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選擇最合理的思路,最有說服力的假設,所以發(fā)展學生的求同思維也是不可缺少的。
4.強調學生的交流合作,重視知識的深度探討
在探究式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親歷探究過程,使得其探究具有獨立性和獨特性,由于個體的差異,他們在同樣的時間和學習資源條件下,探究的程度可能不一致,探究的結論也會有差別,所以在探究式教學活動中應重視學生彼此的"合作與交流、探討與爭論",教師則負責充當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的角色。在探究式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和探討的時間、空間,千萬不能淺嘗輒止,否則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學生通過主動探究獲取的知識,不一定是教材中固有的現(xiàn)成結論,也不一定是教師講就一定能講到的東西,但肯定比較容易內化,獲取這些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他們思維能力的過程。在洋流的教學中,通過學生對問題深入的"交流與討論",教師引導做有效的"歸納和整合",可以得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結論,如:
洋流的分布
中低緯形成以副熱帶海區(qū)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北逆南順)大洋環(huán)流,也叫副熱帶環(huán)流(大洋西岸或大陸東岸為暖流,大洋東岸或大陸西岸為寒流)。
北半球中高緯海區(qū)形成氣旋型(逆時針)大洋環(huán)流,也叫副極地環(huán)流(大洋西岸或大陸東岸為寒流,大洋東岸或大陸西岸為暖流)。
北印度洋形成季節(jié)性大洋環(huán)流(夏季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冬季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南北半球西風帶內形成強大的西風漂流(不同的是北半球的為暖流,而南半球則為世界最強大的寒流―――西風漂流)。
洋流的影響
對海水溫度的影響:海水表面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的流向一致。暖流經過的海區(qū),水溫高于同緯度寒流流經的海區(qū),因而海水表面等溫線凸向高緯;寒流經過的海區(qū),海水表面等溫線凸向低緯。
對海水鹽度的影響:暖流經過的海區(qū),鹽度值要高于同緯度寒流流經的海區(qū),因而等鹽度線向鹽度數(shù)值小的方向凸,寒流經過的海區(qū),等鹽度線向鹽度數(shù)值大的方向凸。
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在寒暖流交匯處以及有上升流的海域,容易形成世界性大漁場,如日本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紐芬蘭漁場、秘魯漁場等。
5.對學生評價方式的轉變
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知道怎么出題來評價學生,而且新課標地理教材的復習材料中體現(xiàn)了很多舊教材的知識體系,出現(xiàn)了講新課標地理教材,用舊地理體系題評價學生的情況。
其實,新教材的特點要求教師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體現(xiàn)課程標準的學習框架和步驟,不以現(xiàn)有的教科書為素材,選擇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素材來命題。在題目的設計上可以創(chuàng)新,加之高考的趨勢是各省自主命題,有可能與當?shù)氐膶嶋H情況聯(lián)系更加緊密。所以,只要我們在命題時能把握"度"的問題,緊緊圍繞新課程標準,在試卷中出現(xiàn)既讓學生增長見識又培養(yǎng)能力的題目,是符合新課標的理念的。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工作剛剛開始,我們要以此為契機,轉變教學觀念,端正教學思想,努力改變傳統(tǒng)的、單純的傳授知識的作法,重視對學生科學的"資源觀"、"環(huán)境觀"、"人地觀"等現(xiàn)代觀念的教育;注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地理思維能力、運用地理原理、技能解決人地關系中問題的能力的發(fā)展,并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協(xié)調人類與環(huán)境關系的實踐活動,將我們的地理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總之,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就要積極探索地理教學中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途徑,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認知問題、解決問題,使更多的學生能夠成為各個領域中具有開拓精神,推動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