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輝 劉忠孝
[摘 要]文化既有自身的優(yōu)劣屬性,也承載著不同的價值觀、價值取向。就功能而言,文化導向的作用是顯性的。社會需要文化釋放先進的、具有時代特征價值和價值觀。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承載著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故此文化批判不可或缺。按照特瑞·伊格爾頓的說法,“道德教育學”應該立足于文化批判,從而保證文化導向的正確性。因此,道德教育學應該包含兩個環(huán)節(jié),其一,堅持文化導向的人類生存意義選擇,其二,堅持文化批判,實現(xiàn)文化導向的理論自覺。在這個意義上,道德教育學是文化導向與文化批判的統(tǒng)一。
[關鍵詞]文化;文化導向;文化批判:道德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6)05-0152-04
Abstract: cultural property both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ut also carries different values, value orientation. Functionally, the role of cultural orientation is dominant. Soci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advanced releas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worth. However, in real life, not all cultures are carrying positive values, cultural criticism therefore indispensable. according to Terry Eagleton saying,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cultural criticism, so as to ensure the correctness of cultural orientation. Thus, moral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two aspects, first, adhere to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human existence-oriented selection, and the second, adhere to cultural criticism, the realization of cultural theory oriented consciousness. In this sense, moral education is oriented culture and cultural criticism unity.
Key words:culture; cultural guide; Cultural Criticism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認為,人是文化的存在。人類總是在某種文化導向中獲取他的生存意義。同時,這種文化導向自身包含著多種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或者是積極的或者是消極的。因此,文化導向不應該是完全自發(fā)的行為,而是在某種文化導向的選擇中確立人類的生存意義。而這就需要對文化加以批判。文化批判是文化導向的理論自覺。特瑞·伊格爾頓曾經(jīng)在《文化的觀念》一文中,提出一個概念,即“道德教育學”[1](p8)?;谶@一概念,我們能夠從中理解文化導向與文化批判的基本內(nèi)涵。
一、文化導向:人類生存的意義選擇
“文化包含諸多意義,且文化本身是有意義的”[2](p.10)。文化之所以會擁有“諸多意義”,不僅是文化的內(nèi)涵與外延寬泛決定的,而且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社會越發(fā)展,文化的意義越豐厚。筆者認為,上文所論文化的主動內(nèi)涵特質(zhì),即是文化本身諸多“意義”之一。人類社會的歷史與現(xiàn)實告訴我們,所謂“主動內(nèi)涵特質(zhì)”,即文化對人類的行為模式、思想觀念、道德水準等發(fā)揮的影響和作用,乃至規(guī)范、引導人類的行為模式。這種作用有時是積極的,有時是消極的,也從不同層面反映出,文化的制約或引導也不可能全部是積極的。不唯如此,人類社會存在的各種文化(無論歷史,還是現(xiàn)實),可謂優(yōu)質(zhì)與劣質(zhì)并存,精華與糟粕混雜。比如,當下國人一貫倡導、弘揚的傳統(tǒng)文化時,必然會加上一個限定性語匯——“優(yōu)秀的”,即我們所要弘揚的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絕對不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如此,對待域外文化的態(tài)度亦無二致。這些事實印證文化對于人類有“諸多意義”,而且自身“有意義”,其中之一便是文化的導向意義,此即西方學者所強調(diào)的:“文化具有內(nèi)在的價值能引導民眾?!盵3](p.47)人類今天生活在五光十色的文化包圍之中,各種行為及其模式,無不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文化的“諸多意義”通過各種形式得以折射。當代社會,人類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引領的制約、決定。至于如何使文化的“引導”體現(xiàn)積極、正確、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充滿批判精神的理性選擇是重要的前提之一。所以,關注文化導向筆者認為,文化導向指的是,文化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對人的行為的指引、引領等方面的作用。與其他各種“導向”不同的是,文化與人類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既有規(guī)約作用,也有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問題,是人類尋找生存意義的選擇過程。這一過程表明,人類需要在文化導向的選擇上做出某種生存價值的判斷。因此,文化導向也就是文化引領。
涉及文化引領的指向,英國19世紀著名學者馬修·阿諾德的一段論述應當具有啟迪意義:“文化就是追求我們的整體完美……文化是對美的研究,引導我們把真正的人類完美看成一種和諧的完美,使我們?nèi)祟惖乃蟹矫娴玫桨l(fā)展:而且看成是我們社會的所有方面得到發(fā)展?!盵1](p.89)筆者認為,馬修·阿諾德的論述,不僅把文化與美結合在一起,而且強調(diào)了文化的引導作用價值旨歸——把人類社會生活引向美及其追求。同時,馬修·阿諾德從更深層次揭示了文化的導向作用—— 一種對美好的向往,并強調(diào)通過對美的向往,讓人類及其社會的方方面面得到發(fā)展。筆者以為,這就是文化導向的深層次內(nèi)涵。從前文所涉及文化的“諸多意義”考量,文化最值得強調(diào)的意義,理應是對美的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總在表達著追求美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地規(guī)約著人們的各種行為。文化引領人類對“和諧的完美”的追求,所釋放的是文化自身擁有的“正能量”,但現(xiàn)實生活中,文化“正能量”——積極意義——的釋放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許許多多冠以“文化”之名的所謂“文化”,乃至墮落、腐朽、低級趣味的各種“文化”,不僅頗有市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解、遮蔽了文化導向的積極意義,每每令“和諧的完美”陷入尷尬境地。解決這一悖論性矛盾,我們不妨仍然回到“文化包含諸多意義”的理論原點??梢哉J為,文化包含的諸多意義中,既有對美的闡揚,也有對消極、落后乃至腐朽的批判,更含有對公眾的積極導向。所以,文化的積極導向必須建立在文化批判的基礎之上,只有保持文化的積極引領作用,文化才可能成為公眾追求美的向?qū)в袑W者認為,文化批判的發(fā)生是文化矛盾決定的。但筆者認為,無論是文化矛盾,還是文化現(xiàn)實,文化批判的指向必須是清晰的,必須指向弊端和丑陋,以及對社會產(chǎn)生消極影響的各種文化。因此,筆者認為,文化批判及其倡導是伸張正義決定的。。
二、文化批判:文化導向的理論自覺
本文主旨在于探討建立在文化批判基礎之上的文化引領、文化導向。研究文化批判,以及文化批判與文化導向之間的關系,早已成為文化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簡而言之,“文化批判就是人們對文化的批判”[4],是人們對周圍的各種文化深層次理性反思,是建立在反思意義層面的取舍,決定著文化導向作用如何發(fā)揮、怎樣發(fā)揮。因此,文化批判實質(zhì)是文化導向的理論自覺。如何使文化與廣大公眾追求美聯(lián)系在一起,文化自身所擁有的批判精神——對各種假丑惡的伐撻、批判——無疑是通向“和諧完美”的必經(jīng)之路。
關于文化批判的解說、研究,學術界成果可謂豐富,但文化批判追根溯源,還應從文化本身具有批判的屬性予以關照。外國學者指出:“文化—— 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精神的、身體力量的全面改善或端正。從而使這個詞不只意味著糾正偏見,啟蒙改良理性,也包含習慣,行為舉止的端正與改善的意味?!盵5](p.23)此段論述中的“改善”“端正”“糾正”“改良”等詞語告訴我們,文化本身絕非僅僅是被動的——被接受、被接納、被認同、被傳播、被選擇等等,而且更擁有主動精神的內(nèi)涵。這種主動精神,即是人類日常生活中自覺與不自覺之間踐行的、實施的文化批判關于文化批判,既有自覺的文化批判,也存在自發(fā)的文化批判。本文所涉及文化批判主要指自覺的文化批判。,理所當然地包括了文化自身所擁有的批判精神。可以認為,文化自誕生之日起,人類社會之于文化的態(tài)度,可謂主動與被動并存,批判與接納同在。然而,無論是主動,抑或被動,文化蘊含的批判精神(亦即下文所援引的文化自身所蘊含的意義),人類面臨文化采取的理性選擇態(tài)度,昭示出文化及其實踐須臾離不開文化批判;要使文化發(fā)揮積極向上的引領、導向作用,通過文化批判所進行的選擇不應存在異議。
康德有曰:“我們這個時代可以稱為是批判的時代,沒有什么東西能逃避這批判的?!盵6](p.39)康德的論述固然不能成為網(wǎng)絡時代文化批判的圭臬,但對于建構文化批判學理體系是有啟迪意義的。提及“批判”,國人終于不會再與“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那種瘋狂的“批判”“打到”“推翻”聯(lián)系在一起。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在學術界的流行,國人對文化批判已不陌生。一般認為,“文化批判的基本精神應是辯證的否定”[7]。社會實踐中,一方面我們看到文化的影響是積極的;但另一方面,一些消極的、負面的文化、劣質(zhì)文化,也極大地排擠、擠壓了先進文化,消解了文化的積極作用,對人們心靈的腐蝕作用不可小覷。比如,無孔不入的網(wǎng)絡,以及以電視為主體的大眾傳媒,所傳播的各種冠以“文化”之名的文化,因其低俗、媚俗,屢遭詬病。大眾傳播媒體中那些“……僅僅是一種輕浮的、駭人聽聞的或無意義的消遣娛樂,它不是知識、不是信息,也不是藝術”[8](p.174),當然更不是文化。或者說,即使是文化,也是抵消、降解正確引領公眾的先進文化的文化,是應當受到批判、譴責的文化。之所以強調(diào)對這些消極文化“口誅筆伐”,原因在于,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太多的需要嚴加批判的各種消極文化。面對屢禁難止的、近乎于“層出不窮”的各色消極文化,“硬件”層面——法律、制度的規(guī)約是必要的,但展開文化批判指導下的文化批評——“軟件”層面的建設,亦理應得到強化。比如,令人憂慮的是,時下文化“去高雅化”傾向大行其道,大眾傳媒中某些媚俗、低俗現(xiàn)象在公眾中消極影響甚大。對此,許多學者發(fā)表過高論,然而,從文化導向視角考量,大力倡導文化批判是必要的。“文化批判要毫不留情地掃除那些污染環(huán)境的垃圾”[8](p174)。清除文化垃圾、精神垃圾是必要的,目的不僅在于凈化環(huán)境,而且在于為文化發(fā)揮積極的導向作用掃除障礙,創(chuàng)造有利環(huán)境,并使公眾在“清潔”的環(huán)境中,接受、認同文化所傳達的真善美的引領。
今天的人類似乎須臾離不開文化,文化對人類生活的導向、引領作用前所未有。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當下許多光怪陸離的文化,對人們產(chǎn)生消極影響的各色文化,往往是利益、商業(yè)動機驅(qū)使的結果。各種商家推出的文化、文化產(chǎn)品,盈利永遠是第一位的。大眾文化之所以飽受詬病,原因在于所謂的“娛樂性”“感官享受”消解了文化的教育、導向作用,“貼近生活”的種種表象,顛覆了文化自有的高雅,仿佛文化就是嬉鬧、搞笑、膚淺的娛樂等,就是文化的全部。這種看似對文化的曲解,實際上解析、稀釋了文化所擁有的思想內(nèi)涵,造成的卻是文化導向的偏離,消極作用無以復加。一般意義而言,娛樂、感官享受無疑是當代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可以因噎廢食地為大眾文化“貼封條”。有學者認為,大眾文化亦可成為教育公眾的載體,即通過大眾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達健康向上的文化導向信息。這種議論有其道理所在,但前提必須是對大眾文化進行合理性的剖析,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批判,讓大眾文化真正發(fā)揮引導大眾的“教育”作用。
三、“道德教育學”:文化導向與文化批判的統(tǒng)一
文化的引導及其教育功能向來為學者們所看重。西方學者甚至認為:“文化是一種道德教育學?!盵1](p.8)將文化視為“道德教育學”,無疑給我們討論文化導向與文化批判帶來了一股清新氣息。就社會發(fā)展而言,文化對人類的社會生活敦風化俗的作用無人否定;從微觀層面看,文化對于每一個個體的人,也擁有其他各種形式的教育所不具備的教育意義,特別是道德教育的意義。
作為“道德教育學”的文化,至少告訴人們應關注如下兩方面內(nèi)容:其一,文化應當教育人們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追求“有道德”的文化;其二,文化也應當教育人們提升分辨各種文化層次、性質(zhì)、品質(zhì)等方面的能力。兩者在社會實踐中相輔相成,尤其重要的是,“有道德”的文化及其擁有,必須建立在對文化的分辨力基礎之上。結合本文所討論的問題,我們特別強調(diào)提升文化分辨力的重要性。當下,學者們著力抨擊的各種庸俗、低俗文化之所以屢禁不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公眾文化分辨力有待提升。尤其那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對充斥各種大眾媒體的各色“文化”,缺乏應有的分辨能力,往往“不加批判地仿效”[9](p.243),致使“有道德”的文化往往遭遇被邊緣化的窘境。因此,只有提升公眾的文化辨別力,才能使文化發(fā)揮積極向上的引領作用;也只有使公眾具備了較高層次的文化辨別力,文化批判才能促進文化導向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文化批判不等于批判文化,文化導向也不簡單地等同于導向文化。文化批判“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超越性維度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盵4]也就是說,我們倡導的文化批判,并非是對文化的否定,除了使文化發(fā)揮更多的健康導向作用外,還蘊含著創(chuàng)造和超越——對現(xiàn)有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超越。文化永遠與社會相伴,不斷前行,并使文化的導向作用具備時代特征。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文化自身具有超越性,才使得文化不斷進步。文化批判一定會追求對現(xiàn)實的超越,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
將文化視為“道德教育學”,旨在說明文化在發(fā)展、傳播過程中承載著道德教育的使命。或許不可以“道德”的與“非道德”界定各種文化,但因文化總是承載著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所以,文化對人們道德意識的形成與擁有,或者說人該擁有怎樣的道德,所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筆者認為,“有道德”的文化不僅是先進的文化,底蘊厚重的文化,而且昭示的是文化的思想性;那些“非道德”則完全相反。我們所討論的文化導向,實際上是“有道德”的文化對正確思想的弘揚,對正確價值觀的傳播。文化多元化的全球化時代,沒有必要以一種文化統(tǒng)轄、覆蓋其他所有文化,但越是文化的多元化,越是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辨別力、批判性重要性則愈加凸顯。
基于道德教育學的視角,我們認為,它同時包含了文化導向與文化批判兩個環(huán)節(jié)。因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道德教育學是文化導向與文化批判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關系中,文化導向和文化批判是相互在對方中規(guī)定自身的。
第一,在道德教育學中,文化導向發(fā)揮的作用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批判開展的深度與廣度。文化批判決定了文化導向的質(zhì)量,決定著文化導向到底能夠發(fā)揮怎樣的作用。前文有所涉及,文化導向并非全部是積極的,對公眾有正確引領作用的,因此,必須通過自覺的文化批判,剔除消極,使文化導向發(fā)揮更多的積極作用。
第二,在道德教育學中,強調(diào)文化批判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既是文化導向的要求,也是現(xiàn)實社會實踐的訴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太多的需要批判的消極文化和消極的文化現(xiàn)象,由此決定了必須通過文化批判凈化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并使文化在“凈化了的”環(huán)境中,釋放出積極的導向信息。換句話說,適應于文化導向的文化批判必須擁有清晰的指向,必須發(fā)揮凈化環(huán)境的主動作用。
第三,在道德教育學中,以文化批判為保障的文化導向,必將對公眾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產(chǎn)生積極的引領作用,使文化真正成為“道德教育學”,使“和諧完美”成為文化引領的核心內(nèi)涵。通過文化批判,使文化不僅具有健康向上的引領作用,更使文化發(fā)揮“道德教育”作用。
[參 考 文 獻]
[1][英]特瑞·伊格爾頓.文化的觀念[M].方杰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英]英格利斯.文化與日常生活[M].張秋月,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3][美]塞繆爾·亨廷頓,等.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4]盧文忠.論文化批判的內(nèi)在機制——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分析維度[J].學習論壇,2015,(8).
[5][日]鏡味治也.文化關鍵詞[M].張泓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6]全增嘏.西方哲學史: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7]譚培文,高學文.從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看文化批判功能[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3).
[8][澳大利亞]約翰·多克爾.后現(xiàn)代與大眾文化[M].王敬慧,王瑤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9][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論[M].李小兵,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許輝:哈爾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劉忠孝: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 冒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