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惠芬,莊強爾
(1.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25;2. 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23)
?
低劑量羅紅霉素治療慢性鼻竇炎并發(fā)鼻息肉的最佳用藥周期探究
侯惠芬1,莊強爾2
(1.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25;2. 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23)
[摘要]目的探究實施低劑量羅紅霉素治療慢性鼻竇炎并發(fā)鼻息肉患者的最佳用藥周期,為該病臨床最優(yōu)化用藥治療提供依據。方法選取86例慢性鼻竇炎并發(fā)鼻息肉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3例。2組均給予低劑量羅紅霉素治療,其中對照組持續(xù)用藥3個月,研究組持續(xù)用藥6個月。記錄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臨床療效及AI指數(shù)。結果治療后2組鼻塞、流涕、頭痛及嗅覺評分均顯著升高(P均<0.05),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研究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組AI值均顯著升高(P均<0.05),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低劑量羅紅霉素連服6個月應用于慢性鼻竇炎并發(fā)鼻息肉患者,相較于連服3個月的臨床療效更佳,更能促進細胞凋亡,臨床效果滿意。
[關鍵詞]鼻竇炎;鼻息肉;羅紅霉素;用藥周期
慢性鼻竇炎是臨床上多發(fā)病及常見病,該病主要表現(xiàn)為鼻塞、流涕及頭痛等癥狀,常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其正常工作及學習效率[1]。當前在臨床上針對該病主要采取手術治療及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固然能有效剔除息肉,但術后息肉復發(fā)概率較高,且伴隨一定風險,而保守治療能有效控制臨床癥狀并使其炎癥得以緩解,對患者生理性創(chuàng)傷較小[2]。隨著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在臨床上的改進及廣泛應用,它在治療慢性鼻竇炎方面獲得了較為可觀的臨床效益。當前,國內外關于該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并發(fā)鼻息肉的臨床研究尚為數(shù)不多,但亦有文獻指出,該藥在控制上述病情方面成效顯著[3]。故筆者就羅紅霉素治療慢性鼻竇炎并發(fā)鼻息肉的最佳用藥周期方面設計隨機前瞻性對照研究,旨在進一步完善科學用藥方案,并豐富循證數(shù)據?,F(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2011年4月—2014年9月收治的慢性鼻竇炎并發(fā)鼻息肉患者86例,所有患者經鼻內鏡及鼻竇CT檢查,并聯(lián)合其臨床癥狀體征,確診為慢性鼻竇炎并發(fā)鼻息肉,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嗅覺減弱,鼻塞,流涕、頭痛;影像學檢查顯示鼻竇黏膜肥厚,部分鼻竇腔密度增大,鼻竇腔存在積液。納入標準:患者不存在其他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患;無任何精神異常疾病者;近1個月內未服用羅紅霉素治療者;近2周內未接受其他鼻竇炎及鼻息肉相關物理性療法;未服用任何激素;不存在羅紅霉素禁忌者;無鼻竇及鼻腔其他疾病者;對本研究知悉并簽署同意書。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齡19~72(36.8±7.8)歲。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研究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齡(34.7±6.4)歲;病情Ⅰ期(單發(fā)鼻竇炎伴單發(fā)性鼻息肉)10例,Ⅱ期(多發(fā)鼻竇炎伴多發(fā)性鼻息肉)17例,Ⅲ期(全組鼻竇炎伴多發(fā)性鼻息肉)16例。對照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齡(38.9±8.3)歲;病情Ⅰ期(單發(fā)鼻竇炎伴單發(fā)性鼻息肉)12例,Ⅱ期(多發(fā)鼻竇炎伴多發(fā)性鼻息肉)18例,Ⅲ期(全組鼻竇炎伴多發(fā)性鼻息肉)13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組均給予羅紅霉素(浙江廣科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084449)口服,25 mg/次,1次/d。其中對照組連續(xù)用藥3個月,研究組連續(xù)用藥6個月。
1.3標本制作與上皮細胞培養(yǎng)2組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第3,6個月末行小塊鼻息肉組織取樣,并利用PBS清洗后置入Hanks液中(含0.1%膠原酶Ⅳ)于4 ℃放置24 h。其中Hanks液放置青霉素100 μg/mL、鏈霉素100 μg/mL、慶大霉素50 μg/mL,經震蕩處理后使上皮細胞完全分離后再離心5 min。再用Hanks液沖洗2次后放入培養(yǎng)液中制成單細胞懸濁液,并轉移至35 mm細胞培養(yǎng)皿中,每只培養(yǎng)皿中加入2 mL細胞懸濁液。
1.4上皮細胞凋亡檢測利用A0/EB染色法觀察鼻息肉上皮細胞凋亡形態(tài)學變化,即在6孔板上取單細胞懸液進行接種,每孔2 mL,留置4個復孔/組。培養(yǎng)板放置于5%CO2、37 ℃及95%濕度培養(yǎng)箱中,且放置72 h。待細胞貼壁后,則用PBS液清洗2次,之后利用AO和EB染色液分別染色5 min。最后將其置于熒光鏡下觀察細胞形態(tài)學凋亡變化。通過高倍鏡對5個視野進行計數(shù),分別記錄染色后顯示陰性及陽性細胞數(shù),其中正常細胞核顏色為綠色,凋亡細胞核為橙色或紅色。細胞凋亡指數(shù)(AI)=凋亡細胞數(shù)/總細胞數(shù)×100%。
1.5觀察項目①采用0~100分評分法評價自身主觀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其中完全緩解為100分,無緩解則為0分,每20分作為1個癥狀緩解檔,評價項目主要包括鼻塞、流涕、頭痛及嗅覺。其中研究組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第3個月末行主觀癥狀評分;對照組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第6個月末自行評分。②影像學結果檢查:2組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后第3個月末與治療后第6個月末接受鼻竇CT掃描檢查治療效果,評定標準:顯效,鼻竇黏膜增生明顯減輕,竇腔清潔無積液,息肉明顯減少或消失;有效,鼻竇黏膜增生有所改善,息肉有所減小,竇腔尚存少許積液;無效,鼻竇黏膜增生及息肉大小無改變,甚至出現(xiàn)惡化及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③2組分別于治療后第3個月末及第6個月末來院行上皮細胞凋亡試驗,并計算AI值。
2結果
2.12組治療前后主觀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2組治療前鼻塞、流涕、頭痛及嗅覺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2組治療后各評分均顯著升高(P均<0.05),且研究組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主觀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2=8.784,P<0.05。
2.32組AI值比較治療前2組AI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AI值均明顯升高(P均<0.05),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AI值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大氣污染程度的加重,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攀升趨勢,大氣中懸浮的細小顆粒對鼻腔內黏膜具有明顯的刺激反應,進而導致肥大細胞分泌大量黏液,引起局部炎癥出現(xiàn)[4]。據文獻報道,慢性鼻竇炎患者極易并發(fā)鼻息肉,且隨著病情進展,單發(fā)性鼻竇炎會逐步發(fā)展為多發(fā)性鼻竇炎,進而增加流涕、鼻塞及頭痛程度[5]。當前隨著鼻內鏡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80%鼻竇炎及鼻息肉可通過手術得以根治,但手術畢竟屬于有創(chuàng)性治療方案,再加上鼻腔內部精細化構造,想獲得較佳的手術效果對醫(y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若處理不當,極易誘發(fā)術后風險。另外,手術治療并非適用于任何群體,對未滿16周歲的少年兒童而言,由于其鼻竇發(fā)育尚未完全,鼻竇口通常較為狹窄,術后因局部纖維增生形成局部瘢痕將進一步加重局部狹窄程度,影響肺通氣[6]。鼻內鏡手術會切除較多的竇口黏膜及竇腔,導致黏膜瘢痕形成,纖毛功能減弱,從而引起臨床成效與術后不良反應相抵。近年來,隨著新型抗感染藥物的研發(fā)及應用,保守治療方案受到關注及認可,其中羅紅霉素在治療慢性鼻竇炎并發(fā)鼻息肉方面成效顯著,但就藥物服用周期方面的臨床報道不多。筆者利用隨機分配的原則,設計不同治療周期方案,探究不同臨床成效。
羅紅霉素是新生代的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它具有廣譜抗生素,尤其對于革蘭陽性菌、厭氧菌、衣原體及支原體等病原體有較強的敏感性,而慢性鼻竇炎主要致病菌為金葡萄球菌、鏈球菌及肺炎鏈球菌等革蘭陽性菌,所以低劑量給藥能達到有效抗菌效應。據文獻報道,羅紅霉素的抗菌作用與紅霉素相似,且其抗菌活性比紅霉素高1~4倍,其進入人體后,主要分布于副鼻竇等病變部位,進而殺菌聚集性更強[7]。另外,該藥能加快纖毛擺動及傳輸,進而有利于鼻腔分泌物的外排,抑制杯狀細胞分泌,從而緩解呼吸系統(tǒng)癥狀。單劑量頓服羅紅霉素150 mg 2 h后其血藥峰值濃度可達6.6~7.9 mg/L,口服吸收效率可高達96%,進食對該藥的生物利用率影響較小。據文獻報道,經小白鼠試驗結果顯示,該藥每次給予150 mg,每日1次,連續(xù)服用達30 d,藥物并不在人體內積蓄,即連續(xù)用藥達3~6個月并未發(fā)現(xiàn)藥物在體內蓄積現(xiàn)象,且無明顯不良反應[8]。該藥在人體內的代謝途徑主要是通過糞便和尿液排出體外,且均是以原藥的形式外排,不會對機體臟器造成損害。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鼻塞、流涕、頭痛及嗅覺改善評分高于對照組,這說明羅紅霉素持續(xù)用藥6個月所達到的臨床效果優(yōu)于持續(xù)用藥3個月。低劑量羅紅霉素持續(xù)用藥6個月,能夠增加藥物的局部抗炎效能,通過延長給藥時間,可強化抗炎累積生物學活性,進而使炎性反應減輕,臨床癥狀改善,上皮細胞凋亡指數(shù)增高,鼻息肉體積縮少,改善通氣。但由于本研究樣本數(shù)目有限,觀察時間較短,尚不能明確藥物可能出現(xiàn)的遠期不良反應,故需適當增加樣本數(shù)目,延長觀察時間,以便更好地為臨床實踐提供循證依據。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鼻竇炎并發(fā)鼻息肉患者,低劑量羅紅霉素連續(xù)用藥6個月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連續(xù)用藥3個月,更能促進細胞凋亡,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宋巖,白偉良,季文樾. 低劑量羅紅霉素治療慢性鼻竇炎并發(fā)鼻息肉的臨床研究[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23(8):357-359
[2]廖偉,陳新野. 長期小劑量羅紅霉素治療對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療效的影響[J].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1,17(2):121-125
[3]謝希翔,蔡運桿,楊國勇. 長期低劑量羅紅霉素治療慢性鼻竇炎療效觀察[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5):49-50
[4]張建華,蔣燕飛. 長期低劑量羅紅霉素治療難治性鼻-鼻竇炎的療效觀察[J].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2,18(3):201-202
[5]楊艷. 長期低劑量羅紅霉素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療效分析[J].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1,17(2):132-133
[6]牛金明,宋國珍,李佳楓. 羅紅霉素治療慢性鼻竇炎并發(fā)鼻息肉的效果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9):456-457
[7]崔云東. 低劑量羅紅霉素治療慢性鼻竇炎并發(fā)鼻息肉的療效[J]. 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2,14(1):19-20
[8]張燚,汪志. 慢性鼻竇炎鼻內窺鏡術后小劑量長期應用不同劑型羅紅霉素比較[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26):140-141
[通信作者]莊強爾,E-mail:liangguohualiang@163.com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3.028
[中圖分類號]R76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03-0299-03
[收稿日期]201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