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模 張燕軍
【摘 要】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從唐代開始,中國茶文化開始向日本傳播,對日本茶道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大作用,其影響表現(xiàn)在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層面。日本“禪茶一味”文化的形成,日本茶道的哲學化、藝術化和美學化均與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密不可分。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影響體現(xiàn)了積極學習外來先進文化并結合本民族特質(zhì)進行創(chuàng)新對歷史發(fā)展的巨大意義。
【關鍵詞】茶文化 日本 中國 茶道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中國博士后基金(2013M532013);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4JK1787);陜西省重點扶持學科基金(Szxky1211);咸陽師范學院科研基金(12XSYK057)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波及世界。而在古代中國主導的東亞文化圈內(nèi),日本由于毗鄰中國,受中國茶文化影響尤為深遠。茶雖是一片樹葉,卻承載著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
中國茶葉向日本的傳入
唐代以前,日本既無原生茶樹,更無飲茶習慣,茶葉傳入和茶道文化的形成均源自中國,而在此過程中,遣唐使尤其是其中的僧人發(fā)揮了關鍵影響。唐代是中國茶文化形成的關鍵時期,具體表現(xiàn)在:首先,這一時期飲茶成為一種精致的文化現(xiàn)象且風靡于整個社會。其次,出現(xiàn)了“茶圣”陸羽及其名著《茶經(jīng)》。再次,茶藝的表現(xiàn)形式、文化內(nèi)涵和操作步驟均在這一階段形成,如宮廷茶藝、文人茶藝、民間茶藝、宗教茶藝(尤其是佛教)、女性茶藝等。第四,茶文化在唐朝的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廣泛體現(xiàn),中國的茶文學(體裁主要是詩歌)由此開始形成,如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再如齊己的《詠茶十二韻》:“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倍拍恋摹额}茶山》:“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钡龋谥袊膶W史上不勝枚舉。
茶文化在唐代的流行必然影響到遣唐使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也使得遣唐使將茶文化作為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并將茶葉與其他唐代先進文化一道引入日本。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提及日本佛教天臺宗始祖最澄(767-822),最澄于公元804年入唐求法,歸國時不僅帶回了天臺宗典籍,還將茶樹引入日本,從此開啟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而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第二個人物則是日本臨濟宗始祖榮西(1141-1215),榮西于1168年前往中國求法,并再次將茶種帶回日本,開啟了鐮倉時代日本的飲茶之風,榮西之功一是在于他將中國茶葉的加工方法介紹到日本;二是在于他使日本人認識了中國茶文化中的“茶德”,并將其在日本推廣,使日本對茶葉功用的認識從物質(zhì)層面上升至文化層面;三是榮西寫就了日本文化史上第一部有關茶葉的專著《吃茶養(yǎng)生記》,榮西在書中指出:“茶也,末代養(yǎng)生之仙藥,人倫延靈之妙術。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天竺、唐土同貴重之,我朝日本,昔嗜愛之。”
此后隨著日本茶樹種植面積的迅速擴大,日本人的飲茶習慣逐步形成,茶文化不斷從皇室貴族和寺院向民間傳播,從而使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和茶會文化開始形成,到安土桃山時代,千利休(せん の りきゅう,1522-1591)將中國茶文化與日本民族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
中國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首先,“禪”與“茶”文化的結合。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和流行與佛教有著莫大關系,佛教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在中國歷史上,茶與佛教形成了彼此相依的關系,一方面佛教使茶文化得到了廣泛傳播,另一方面,茶促進了佛教徒的修行。唐代佛教禪宗盛行,禪宗倡導以坐禪的方式修行,并以飲茶的方式提神來促進禪修,這使得在有唐一代,寺院僧侶飲茶之風大興,并由此形成了寺院茶藝和禪茶文化,最終實現(xiàn)了佛教與茶文化的有機融合,使得“禪”“茶”形成一體、融為一味。
中國茶文化中的這種“禪”與“茶”的關系深刻影響到日本對宗教與茶文化關系的認知,并引發(fā)了它們對這一現(xiàn)象的學習和模仿。這在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中有著鮮明體現(xiàn),針對此前村田珠光(1423-1502)和武野紹鷗(1502-1555)的茶道思想只注重外在形式的不足,他提出飲茶應以佛法修行為根本,過于強調(diào)外在形式和器具,會失去茶道的本意。為此,千利休努力提升茶道的精神境界,他將禪宗精神、寺院清規(guī)、僧侶修行方式與日本茶道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草庵茶”,并將起自村田珠光、經(jīng)武野紹鷗發(fā)展的“侘茶”文化發(fā)揚光大,使之普及民間成為日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茶文化深深影響著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文化推崇的“侘茶樂境”境界和奉行的“和敬清寂”信條,同中國茶文化所追求的“和、靜、怡、真”有著相通之處,共同體現(xiàn)了對茶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社會功能追求。
其次,喜飲綠茶及煮茶的傳統(tǒng)。有唐一代,花茶以及紅茶等發(fā)酵茶尚未出現(xiàn),制茶以蒸青為主,因而成茶均為綠茶,唐人飲綠茶的這種習慣對日本茶文化有著巨大影響。唐代制茶,以餅茶為主,而在制作餅茶的過程中,蒸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可去除茶葉的青澀之味,同時保留茶葉的色、形和營養(yǎng),這種制茶工藝后來流傳至日本,一直到今天都是日本制茶的重要程序,對抹茶而言更是必不可少。日本不僅從中國繼承了飲用綠茶的習慣,還堅守著在中國已經(jīng)遺失的煮茶傳統(tǒng),中國茶文化以明代為界可分為兩個時期,此前以煮茶為主,而在明代以后,中國人飲茶方式演進為泡茶,至此,中日兩國的茶文化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日本一直堅持使用從中國學習來的煮茶方式。因為這種煮茶方式,在日本還興起了“鐵壺”文化,鐵壺源自中國,后流傳至日本并逐漸發(fā)展為兩大流派,即以觀賞為主的關西鐵壺和以實用為主的南部鐵壺。近代以來,煮茶所需的鐵壺已成為日本茶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強調(diào)禮儀、程序的日本茶道文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流行,使用鐵壺煮茶之風漸次形成了向中國的回流,這成為一千多年來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
再次,飲茶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提升人生境界的生活方式。唐宋兩代,中國處在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飲茶不僅是一種生理需要更是一種促進自我境界升華的生活方式。中國茶文化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對日本茶道文化產(chǎn)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使其在日本演變成一種生命美學。近代日本文化大師岡倉天心(1863-1913)在名著《茶之書》中指出:“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雹僭谕苿尤毡静璧牢幕瘡奈镔|(zhì)層面向精神層面的過渡過程中,高僧空海(774-835)起到了關鍵作用,空海于804年入唐。在806年回到日本,同其他入唐日僧相似,他同樣對茶非常愛好,并且對中國朝廷寺院內(nèi)茶文化發(fā)達的情景非常羨慕,非常想在日本國內(nèi)也營造相同的文化氛圍,并使茶葉上升到更高、更偉大的地位。②
在使日本茶道實現(xiàn)哲學化、美學化、道德化的過程中,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北向道陳、千利休、山上宗二、南坊宗啟等人均功不可沒,而以千利休影響最大。千利休對茶文化物質(zhì)層面進行了極度壓縮,與茶文化相關的一切外在形式在其看來意義都微不足道。村田珠光的茶室為四張半榻榻米大小,而千利休的“草庵茶室”則僅有一張半榻榻米。千利休之所以為飲茶設計出這種不能再小的空間,意在提醒世人物質(zhì)需求是無關緊要的,關鍵是能夠擺脫世俗的牽絆,超越外在事物的束縛,從而實現(xiàn)無我狀態(tài),達到“和敬清寂”的至高境界。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思考
自隋唐至今,中日之間茶文化的交流已持續(xù)千年,這種交流是同時期中日兩國整體交往的一部分,但借此也可一窺東亞歷史的演變和不同民族、國家文化發(fā)展的分野。
首先,中國茶文化是包括日本茶道文化在內(nèi)的東亞其他國家茶文化的母體。中國是世界最早培植茶樹和飲用茶的國家,從隋唐開始,中國茶文化隨著文化交流向整個東亞地區(qū)傳播,內(nèi)容包括了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層面,物質(zhì)層面包括茶種、飲茶器具、飲茶方式等,精神層面包括茶文化、茶德、茶禮儀等,可以說中國茶文化為其他國家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全面性借鑒。中日茶文化之間的關系是兩國文化整體關系的一個縮影,正如日本近代研究中國學的著名學者內(nèi)藤湖南(1866-1934)所認為的那樣,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同為古老的文化,但日本文化是在中國文化的刺激下發(fā)展起來的,對于兩者的關系,內(nèi)藤湖南曾有一個很著名的比喻,他認為,日本文化如同磨成的豆?jié){,依靠中國文化的鹵水才凝集而成豆腐。在內(nèi)藤湖南看來,日本文化是與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的,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頭,日本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延長。③
其次,中日交流是中國茶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徑。交流是一個文化擴展自身影響、增進其生命力的有效渠道,具體到中日交流對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上,它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國茶文化的傳統(tǒng)在日本得到堅持。著名美國歷史學家羅茲·墨菲認為,日本的巨大魅力之一是它大量移植并保留了中國唐代文化,包括它的建筑風格甚至著名的“日本茶道”,包括那相當苦澀的爛泥狀綠茶、漂亮的碗和所遵循的精細儀式,都完完全全是那個時代從唐朝的中國學來的。④另一方面,茶與日本民族文化的結合使中國茶文化在域外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日本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以中國茶文化為基礎日本發(fā)展出極為講究規(guī)程、場所、禮儀的“茶道”文化,并將其深深嵌入本民族文化的內(nèi)核,使之成為日本民族精神、理想和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對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尤其在二戰(zhàn)后,茶文化影響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擴大與日本茶道的傳播有著重要關聯(lián),這可謂是中國茶文化在新的時空環(huán)境中的再生。
包括茶文化在內(nèi)的中日交流史上,大部分時間是日本在學習中國,日本借助對中國的學習,加快了自身的發(fā)展步伐,體現(xiàn)了文化交流對歷史發(fā)展的巨大影響?,F(xiàn)在中國也處在一個加快發(fā)展的歷史時期,探討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一方面可以使我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更深的認識,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日本茶道文化的發(fā)展軌跡又可以帶給我們很大啟發(fā),將學習外來先進事物與本民族傳統(tǒng)相結合,走出一條符合本國實際的創(chuàng)新之路,從而推動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發(fā)展。
注釋:
①[日]岡倉天心:《茶之書》,谷意譯,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第15頁。
②[美]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儂佳、劉濤、姜海蒂譯,東方出版社,2011,第12頁。
③[日]內(nèi)藤湖南:《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劉克申譯,商務印書館,2012,第IV-V頁。
④[美]羅茲·墨菲:《亞洲史》,黃磷譯,海南出版社,2004,第227頁。
作者單位:呂 模 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陜西咸陽
張燕軍 咸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陜西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