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龍縣中學 管志偉
呈現(xiàn)細節(jié) 回訪情境
——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
盧龍縣中學 管志偉
歷史課在滲透道德教育方面有著豐富的學科資源,無論是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道德品質(zhì),還是歷史事件中形成的道德情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道德品質(zhì)、健全的人格以及愛國主義精神,并形成對民族、國家、社會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都有著重要意義。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歷史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的三條途徑。
作為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學科資源,于細節(jié)處還原歷史。歷史教科書對歷史的評述較為客觀、公正、全面,但是對歷史人物、事件、現(xiàn)象的選擇往往有所取舍,學生讀起來感覺難免枯燥。在教學中,歷史教師應發(fā)揮專業(yè)特長,注重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fā),以道德教育為依托,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呈現(xiàn)細節(jié),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搭建起橋梁。
例如可以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中呈現(xiàn)《時局圖》,使學生感知19世紀末中國面臨的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民族意識與奮發(fā)圖強振興中華的社會責任感;可以在古代史教學中講述蘇武牧羊、岳母刺字、程門立雪等故事,使學生感受古人永不放棄、精忠報國、虔誠敬師等精神;可以在世界歷史的教學中播放《伯利克里的演講》視頻片段,使學生感知雅典城邦面臨危機時雅典公民奮起抗爭、維護民主的史實,從而思索作為一名現(xiàn)代公民應當承當?shù)呢熑闻c使命。
于細節(jié)處使學生感知歷史,絕不是枯燥的說教,決不能隨意編造歷史,更不是簡單的細節(jié)堆砌,而是要求歷史教師從教學目標出發(fā),以求真求實為底線,關(guān)注現(xiàn)實、聯(lián)系現(xiàn)實,精心選擇歷史的細節(jié),通過精彩的講解、豐富的圖片、直觀的視頻等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于其中滲透德育,進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青少年學生不成熟,思想易受外界干擾,從而產(chǎn)生種種困惑。如近些年熱議的話題老人倒地“扶不扶”的問題,就構(gòu)成了一個典型的道德情境,由于社會負面報道,使得青少年學生在進行道德行為選擇時產(chǎn)生復雜、矛盾的心理。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呈現(xiàn)歷史人物面臨重大抉擇時候的兩難處境,讓學生去思考、討論、爭辯,體會歷史人物的道德心理和行為選擇,進而幫助青少年學生面臨兩難選擇時能夠明辨是非、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不論是林覺民《與妻書》中字字泣血、感人淚下的家國抉擇,還是蘇格拉底為捍衛(wèi)雅典民主與法治從容赴死的選擇,對學生的心靈都有莫大觸動。歷史教師通過精心設計,使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去闡述理由,在互相辯駁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在歷史時空的穿梭中體會道德情感,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基于歷史學科特點,教師精心組織學科活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讓枯燥的、干癟的、平面化的內(nèi)容生動、鮮活、立體起來,在活動中讓學生得到道德教育,滋生崇德向善慕賢思齊的情感。
筆者曾以“村名中的歷史”“縣志中的歷史”為主題要求學生在假期進行調(diào)研活動。農(nóng)村學生了解到本地“虎頭石”村相傳是名將李廣射虎之處,對李廣又多了一些理解和敬意;縣城的學生了解到,我縣曾是殷商時期的孤竹國都,歷史典故“夷齊讓位”“不食周粟”都發(fā)生在這里,大家覺得“孤竹遺風”“夷齊清風”離自己更近了一些。在“聽爺爺講抗日故事”活動中,大家將搜集到的口耳相傳的抗日故事利用課前五分鐘講給大家聽,學生無不深受觸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觸摸到的是身邊的歷史,從而激起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熱愛。
歷史教師要遵循“大歷史、微活動”的理念,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如重大節(jié)日的紀念活動、撰寫歷史人物小傳、歷史成語大賽、歷史辯論賽、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與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