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 李恩耀
偏癱型腦癱兒童上肢作業(yè)治療臨床體會
魏娜 李恩耀
目的:分析在偏癱型腦癱兒童患者治療中,上肢作業(yè)的應用療效。方法:選取我院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50例偏癱型腦癱兒童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選患兒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guī)治療,干預組患兒則在此基礎上接受上肢作業(yè)治療,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干預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患兒,兩組患兒的數據經對比后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在偏癱型腦癱患兒的臨床治療中,上肢作業(yè)治療效果較好,值得推廣。
偏癱型腦癱;兒童;上肢作業(yè);治療;療效
在腦癱患兒中,偏癱型腦癱是十分常見的類型之一,在腦癱患兒中所占的比例也較高[1]?;加衅c型腦癱的患兒,其自身機體運動及姿勢會受到十分嚴重的限制,患兒的肌肉、骨骼等也會發(fā)生各類性病變。目前,產婦在生產過程中,仍存在很多的危險性因素,臨床對此尚無控制方法,這也導致偏癱型腦癱患兒的數量仍在增加[2]。我院在偏癱型腦癱患兒的臨床治療中,應用上肢作業(yè)進行治療,收到極佳效果,現做以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50例偏癱型腦癱兒童患者為研究對象,所選患兒均符合偏癱型腦癱的診斷標準,患兒的排除標準為:其它類型腦癱患兒、心肺疾病患兒、肝腎疾病患兒、精神疾病患兒、癲癇患兒、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患兒。將所選患兒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每組25例。對照組男性患兒15例,女性患兒10例,患兒年齡為2—8歲,左側偏癱患兒16例,右側偏癱患兒9例;干預組男性患兒13例,女性患兒12例,患兒年齡為3—9歲,左側偏癱患兒14例,右側偏癱患兒11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經對比后不具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治療,干預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接受上肢作業(yè)治療,主要方法如下:
(1)醫(yī)生可以鼓勵患者用發(fā)生偏癱一側的上肢進行負重訓練,如作支撐動作等,這樣可以加強患兒偏癱一側肢體的伸展能力,若患兒的年齡較小,醫(yī)生可以讓其進行手部與膝部的共同四點支撐,提高患兒的爬行能力。(2)患兒在接受上肢作業(yè)治療的過程中,醫(yī)生需要限制其健康上肢的活動,避免患兒出現嚴重的聯合性反應,導致偏癱一側肢體出現不同程度的痙攣。醫(yī)生可以給患兒的健全肢體帶上連指手套,避免其用健全肢體去主動抓握,也可以用約束帶等對患兒的健全肢體進行固定,以此增加患兒患肢的活動頻率。(3)在選擇作業(yè)活動方式的時候,醫(yī)生應重點選擇不會引起聯合反應的活動,如讓患兒利用磨砂板來進行桌上摩擦等,確?;純旱闹獠筷P節(jié)可以更好地伸直?;純涸谶M行自主運動的時候,可以讓患兒抓取圓球、各形狀積木等,也可以用較小的五子棋、小方塊等鍛煉患兒拇指與食指對捏的功能。(4)在上肢作業(yè)中,醫(yī)生還要開展患兒雙手配合方面的作業(yè)練習,讓患兒練習拍手、雙手扔東西及接東西、雙手拼接積木等。
1.3 臨床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效果可分為無效、有效及顯效,總有效=有效+顯效。利用上肢功能評定法來對患兒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無效:患兒接受治療后主要癥狀無任何改善,上肢功能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提高不足10分;有效:患兒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上肢功能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提高達到10分,但不足20分;顯效:患兒接受治療后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上肢功能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提高超過20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得數據均經由SPSS17.0軟件包進行計算分析,計數資料表示為(n,%),利用X2對其加以檢驗,若兩組患者數據對比后P<0.05,表明差異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對比分析(n,%)
腦癱,也被稱作小兒腦性癱瘓,是從生前至生后一個月內因不同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部損傷綜合征。腦癱患兒的主要表現癥狀為中樞性運動存在障礙、肌肉張力出現異常、姿勢及反射異常等,很多患兒還存在智力發(fā)育低下、語言能力及視覺、聽覺等出現嚴重障礙,部分患兒伴有癲癇癥狀[3]。在偏癱型腦癱兒童的治療中,作業(yè)治療十分常用,可以有效維持并改善患兒的自身功能[4]。
在對偏癱型腦癱患兒開展作業(yè)治療的時候,上肢作業(yè)治療十分重要,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患兒上肢功能的恢復要明顯比下肢功能慢,且手部功能最難恢復。因此,對患兒開展上肢作業(yè)治療可以有效強化患兒的上肢功能與手部功能,這對于患兒的康復十分重要。醫(yī)生在開展上肢作業(yè)治療的過程中,一定要先對患兒的自身問題進行分析與評價,根據患兒的個人不同癥狀來選擇適當的操作方式。此外,醫(yī)生可以將游戲與上肢作業(yè)治療相結合,激發(fā)患兒參與上肢作業(yè)的積極性,比如加入下棋、套圈、球類投擲等。在患兒接受上肢作業(yè)治療的過程中,醫(yī)生也可以讓患兒的父母參與進來,共同完成治療,并讓患兒父母給予患兒鼓勵、關愛與支持,并讓父母監(jiān)督患兒的治療情況等。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guī)治療,干預組患兒則在此基礎上接受上肢作業(yè)治療。在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后可以看出,干預組患兒的治療無效例數明顯較少,有效例數與顯效例數要多于對照組,患兒治療有效率達到96%,遠高于對照組患兒76%的有效率。
在偏癱型腦癱患兒的臨床治療中,上肢作業(yè)治療的應用效果較好,可以確?;純旱闹委熜Ч?,加速患兒的康復進程,值得推廣。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
[1]萬鴿.上肢作業(yè)治療在嬰幼兒偏癱型腦癱中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03):249-250
[2]和青松.綜合治療偏癱型腦癱臨床觀察[J].河南中醫(yī),2014,34(05):949-950
[3]楊娟,雷婷,羅旭,甘韻.淺析運動療法對腦癱兒童康復的重要作用[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4,11(05):75-77
[4]夏先萍,趙翠娥,劉文.康復中心與家庭結合作業(yè)療法治療偏癱型腦癱患兒的效果觀察[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3(09):878-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