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蝿P元
摘要:移動互聯(lián)終端的普及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公眾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化;但另一方面,人們對于移動終端的依賴使得原本一些日常交際變得稀少,人際關系變得冷漠。本文通過對于現(xiàn)行社會互助模式的比較,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種新型社會互助模式,旨在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zhì),促進社會和諧。
關鍵詞:新型社會互助模式;服務交換平臺;服務銀行;服務幣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但當前人際間的交往似乎不再那么密切。在社會轉(zhuǎn)型的時期,人際關系漸漸冷漠,鄰里之間也生疏起來。甚至時常出現(xiàn)同住在一棟樓房幾年,卻不知道隔壁鄰居是誰的事情。但事實上,我們身邊的這些“陌生人”正是最可能為你帶來幫助的人??突凇度诵缘娜觞c》中提到,你得讓別人適當?shù)貛湍阕鲂┬∈?,這會讓別人有存在感,讓人心里覺得溫暖。這些小事可能是順便幫取快遞、看家等。而正是在幫助做這些小事之后,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讓原本陌生的雙方變成親密的朋友。在社會轉(zhuǎn)型加速和價值日趨多元化的今天,這種社會間的互助顯得尤為重要,它直接關系到人際和諧,社會幸福感的提升。
二、社會互助現(xiàn)狀
傳統(tǒng)意義上的社會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勵和支持下,社會團體和社會成員自愿組織和參加的扶弱濟困活動。目前我國已開展了較多社會互助實踐。劉銳(2009)在社區(qū)實踐提出了“時間銀行”儲愛心的觀點;志愿者將自己參加社區(qū)公益服務的時間儲存在“時間銀行”,當自己需要幫忙時便可以從中提取“被服務時間”以得到相應幫助。在“時間銀行”存儲服務時間的有居住在社區(qū)的學生、失業(yè)人員,老年人。此項活動引起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日常志愿者活動中。另一種形式的“時間銀行”實踐集中于社區(qū)養(yǎng)老互助,此模式已在上海、杭州、廣州等一線城市小范圍實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以上模式只在針對范圍內(nèi)取得了較好效果,并沒有在全社會展開;其次,服務主體僅為志愿者,但志愿者人數(shù)有限使得服務延續(xù)性還有待提高。近年來,社會互助的涵義得以延伸,在出行旅游方面出現(xiàn)了互助形式——網(wǎng)絡互助旅游,即利用網(wǎng)絡互相幫助去旅游。2009年,劉仁疆創(chuàng)建中國首個“沙發(fā)客網(wǎng)——專業(yè)互助旅游平臺”,為旅行者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這也是網(wǎng)絡互助旅游首次在國內(nèi)的實踐。本文在以上社會互助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新型服務交換平臺,旨在為全社會所有移動終端使用者打造一個以服務換服務的平臺,讓原有人際交往變得更加親密,親密的“陌生人”之間打破冰局,變得熟悉。
三、服務交換平臺
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社會互助不同,新型社會互助模式的內(nèi)涵不再是幫助弱勢群體的一種形式,而是實現(xiàn)全社會所有群體的友善互助。即通過虛擬的服務交換平臺實現(xiàn)全社會的互幫互助。服務交換平臺是服務交換雙方通過線上交流,以服務銀行為媒介,借助服務幣進行價值衡量,最終促進服務供需雙方完成服務互換的平臺。本文提出的服務交換平臺具有如下的特點:第一,受眾人群廣?;谝苿踊ヂ?lián)網(wǎng)飛速發(fā)展,服務交換平臺面對的是廣大智能終端使用者,服務的供需雙方借助平臺達成協(xié)議,使得服務的范圍和使用主體擴大。第二,擁有自成體系的媒介。服務銀行與服務幣構(gòu)成了整個服務交換的媒介,通過這兩個媒介服務供需雙方完成價值與服務的轉(zhuǎn)換。
服務銀行——線上服務價值管理機構(gòu),具有儲存、兌換服務價值的職能。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今天,人際間的交流越來越便捷,基于服務業(yè)的飛速發(fā)展,服務作為一種有價值的活動也需要將它兌換成能夠流通的一般等價物,作為一種商品相互交換。
服務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職能的一般等價物,是一種法定的虛擬貨幣,但不等同于法定貨幣。它以服務銀行為媒介,由提供服務交換平臺的移動運營商發(fā)布,在人們服務交換的過程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服務換服務是指用戶之間以服務銀行為媒介,通過服務銀行中的虛擬貨幣服務幣,提供或獲取服務的過程。其流程為:服務需求者先對服務需求與其他條件進行描述,將其投入服務池中進行排隊,當滿足條件的服務提供者提出申請后,將進入服務發(fā)起人的提供者隊列中,按照優(yōu)先等級向服務發(fā)起者進行推送。隨后雙方相互洽談服務細節(jié)、服務價值等,最終完成服務交換的過程。我們所說的服務一般是指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從中受益的活動。而在服務交換的過程中,服務提供者不一定能夠當即獲得報酬,而是將服務的價值通過服務幣的形式儲存在服務銀行中,以適時等價地換取其他服務。
四、安全風險防范
服務互助平臺能正常運營須建立在服務交易雙方彼此信任的基礎上。為避免投機分子利用其來進行不法活動。本服務交換平臺將嘗試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來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安全問題,做到及時有效的規(guī)避風險。
實名認證建設:平臺使用者必須以真實身份信息注冊應用賬號,并經(jīng)過身份信息認證后,才可以使用本平臺提供的特殊服務和功能。同時,將引進第三方認證系統(tǒng),與政府展開合作。所有本平臺注冊者都將進行實名認證,即將自己的基本身份信息、常用即時通訊軟件賬號信息等在平臺上進行核實確認。在發(fā)布任務的同時,任務查看者將能夠查看其個人的認證情況,以確定是否接受或給予服務任務。
用戶信用檔案建設:根據(jù)服務交換的特點,我們推出“雙向評價”與評價指標,并將每次的評價加權(quán)求和,再根據(jù)服務的其他指標綜合,最終顯示在每個用戶的頭像旁最顯眼處,即為本用戶的信用檔案,讓周邊的每個用戶都能夠及時查看到,進行合理的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來確定服務與被服務的對象。
五、結(jié)語
服務交換平臺正是基于“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理念而打造的新型服務互助平臺。當你有能力和時間幫助別人的時候伸出援手,并將服務儲存在服務銀行中,等到將來需要幫助時提取等值服務以獲得幫助。一方面,服務者在服務過程中獲得了幫助他人時所帶來的滿足感;另一方面,服務接受者在被幫助時心里能夠感受到溫暖,以至于也會在其他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給以幫助。這樣,服務在人群之間相互傳遞,形成了服務循環(huán)圈,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風氣,也能為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帶來生機與活力。(作者單位:湖南省衡陽市南華大學)
參考文獻:
[1]陳靜, 江海霞. “互助”與“自助”:老年社會工作視角下“互助養(yǎng)老”模式探析[J].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13(4):36-43.
[2]李首峰. 互聯(lián)網(wǎng)實名制商業(yè)模式探索與實例[D]. 北京郵電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