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語中有些漢字是日本人模仿漢字的結構自造的,日本人通常稱為“國字”。國字的讀音和書寫雖然較難掌握,但是了解了它的特征即可以運用自如。從國字的出現及其造字原理可以窺視出日語漢字的演變及日本人和日本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關鍵詞:日語 ?國字 ?造字原理
日語里“國字”這個詞有三個意思。一是日本國的文字,包括漢字、假名等用來記錄日語的所有的文字符號;二是日本人創(chuàng)造的假名,以區(qū)別于由中國傳去的漢字;三是日本人模仿漢字的結構自造的漢字。但日本人通常所說的“國字”,是指第三種意思。這時的“國字”又叫“和字”“倭字”“和俗字”“和制漢字”等。在這里要討論的就是第三種意思的“國字”。本文將從國字的出現、造字原理和國字中體現的日本文化這三方面出發(fā),探討日語中的國字,以期有助于日語的漢字研究。
一、國字的出現及特點
眾所周知,在漢字傳入日本以前,日本并沒有文字。與中國有了文化交流之后,才引進中國的漢字,并作為日本文字使用。但是,在表達一些日本特有的事物和概念時,沒有相應的漢字來表達,所以古代日本人根據日語表達的需要,依照漢字的構成原理,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漢字。這種漢字稱為國字,其中有被納入當用漢字表和常用漢字表的,也有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被淘汰的。至今仍有380字左右被收錄在一些日本字典里。
日本的國字是何時開始出現的,準確的時間現在已很難考證。但從日本的古籍中出現國字的情況可以判斷,日本人很早就開始自造漢字了。奈良時代初期編纂的現存日本最古的史書《古事記》中就有國字,奈良時代末期成書的和歌總集《萬葉集》中也有不少國字。如果把日本國字的歷史分為前后兩期,江戶時代之前為前期,江戶及其以后的時代為后期的話,那么前期國字的特點是,造國字來表示日本已有事物的名稱,所以前期的國字只有訓讀而沒有音讀。而后期的國字除了仍有前期的這一特點外,還利用漢字的音讀造國字來表示一個新概念,所以后期的國字有一部分是音讀。不過,在日本的國字中,訓讀的占絕大部分,音讀的只占一小部分。
國字不同于中國傳入的漢字,特征、規(guī)律與中國漢字不同,可以說這一部分是一個難點,需單獨記憶。國字的讀音和書寫雖然較難掌握,但是了解了它的特征即可以運用自如。李先瑞等編著的《日語漢字入門》一書中作出如下歸納:
1.國字是和字、和制漢字,是日本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漢字。
2.國字主要是用六書中的會意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
3.國字主要用訓讀,極少數使用音讀。
4.大多數的國字是在日本中世以后創(chuàng)造出來的。
從以上特征分析,日語學習者當遇到國字時,應把它作為特殊的漢字來記憶、掌握。
二、國字的造字原理
國字的大部分是用六書的“會意法”創(chuàng)造的,即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或漢字部件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概念。總的來說,國字的造字方法可分為以下三種。1、會意:如“畑”,是由“火”+“田”組合而成,表示旱田的意思,在漢語中旱田也稱田,沒有專門的字,日語為了表現出與水田的不同,在田邊上加了火,就賦予了該字旱田的意思。辷る(すべる),走之旁和意為平滑的“一”字組合表示“滑”“發(fā)滑”(注:該詞又作“滑る”)。辻(つじ),走之旁和“十”組合在一起表示“十字路口”。2、形聲:“働”是由“人”+“動”組成的,人活動身體,是勞動、工作的意思。3、字形組合:“匁(もんめ)”是由“文”(もん)字的草體和片假名“メ”組成的。國字較多的偏旁部首有“木、魚、鳥”等。如:柾(まさ)、椛(もみじ)、椚(くぬぎ)、椙(すぎ)、鱈(たら)、鯒(こち)等。
三、國字中體現的日本文化
漢字傳入日本后,日本人就舍棄漢字的音而用其形和義來表示日語的固有詞匯,如用“山”表示“やま”,用“海”表示“うみ”等。但由于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形態(tài)、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與中國不同,所以日語里有些概念是漢語里所沒有的,也就找不到相應的漢字來表示日語里的這些概念,在這種主背景下,日本人在對漢字的理解深入后,模仿漢字造字所用的會意、形聲、指事等方法創(chuàng)造出了日本特有的漢字來表示日語里的這些概念。但從這些國字的字形和字義上能一窺大和民族的智慧和情趣。如國字“錵”的造字原理是金屬制品上的花紋,表示日本刀身上的細小輝斑。日本刀是幕府時代武士所持的刀具,是日本特有的物品??梢哉f這類物品或概念本身就是漢語所不具備的,日本人造出表達其相應概念的文字有其必然性。如“榊”(讀作さかき)字表示祭神之樹,“辻”(讀作つじ)字表示十字路口,“峠”(讀作とうげ)字表示山路由上山轉向下山的最高處,“躾”(讀作しつけ)字表示禮節(jié)、禮貌上的教養(yǎng)、管教等。
另外,日本是一個島國,四面環(huán)海,自古以來魚類資源極其豐富。以農業(yè)生產為主的中國,農產品已經能滿足日常飲食的需求,所以在漢字中沒有那么多表達魚類、尤其是海洋魚類的字。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及對漢字的深入理解力,創(chuàng)造出了大量表示魚、貝類名稱的文字,如鱈(たら)、鯒(こち)、鯱(しゃち)、鯰(なまず)、鯖(さば)、鰍(かじか)等。就像中國自古畜牧業(yè)發(fā)達,所以馬、羊偏旁的漢字很多。日本國字中魚旁漢字多自然也是其島國文化的反映。
另外,一般認為國字在中國漢字中是沒有的,其實不然。但表達的字義不同。如“偲”日語是懷念、想念的意思。而漢語有兩種讀音,“cai”表示多才之意,“si”則表示相互切磋、監(jiān)督之意。
但是戰(zhàn)后日本采取限制使用漢字的政策,絕大部分國字已經廢棄不用,一般用在地名及人名中,所以日語學習者大可不必擔心。
參考文獻:
[1]笹原宏之.日本語の漢字[M].東京:巖波書店,2006.
[2]梁東漢.漢字結構及其流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3]李先瑞等.日語漢字入門[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4]李玉節(jié).淺議日語教學中的漢字教育[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4,(S1).
(覃振桃 ?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 ?716000)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