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北京方言歷史悠久,影響巨大,普通話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但北京話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響到全國的?明清皇帝上朝時說北京話嗎?
其實,真正的北京話的歷史并不長,只有400年左右。中國國土遼闊,各地均有方言,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要,四千年前夏代便產生了“雅言”。不同時代的“雅言”均不一樣,特別是因為晉代、宋代兩次衣冠南渡,變化尤多,但原則上都以中原伊洛地區(qū)的方言為標準,比如金代的北京人,就以洛陽讀書音為正音。
如果恢復古人的“雅言”,今人恐怕一句都聽不懂。在日語、朝鮮語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少讀音與漢語近似,從中略可體會不同時代“雅言”的痕跡。
北京在元代成了首都,但官方場合所用的仍是中原口音,只是與本地方言有所結合,形成了大都話。朱元璋滅元后,各地移民大量入京,大都話漸漸式微。由于河北移入人口較多,故北京民間方言以河北口音為主,而官方則使用“雅言”,即河南官話。到朱棣遷都北京,江淮官話也對北京方言產生了一定影響。
據(jù)富察玄海先生所述,清入關后,前期和中期上朝均用滿洲話,漢臣必須學習滿語,但民間則出現(xiàn)了旗下話、土話、官話三者雜糅的趨勢,北京話正是這三者結合的產物。北京話音調高,就是受了東北話的影響,其中很多方言也都來自東北土話。清代北京話分文讀、白讀兩種,文讀是舊的標準音,讀書人多用,但到了清后期,基本失傳,只剩下了白讀。
清中期,隨著對漢臣的倚重,且為提高辦公效率,清宮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話。滿語仍是國語,但不再充當官話。1728年,雍正設“正音書館”,在全國推行北京話,規(guī)定讀書人聽不懂北京話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雖然推廣力度甚大,但各地敷衍推諉,到嘉慶時,“正音書館”紛紛關閉,幾無孑遺。
缺乏統(tǒng)一的語言標準,給溝通帶來了巨大麻煩。比如晚清名臣曾國藩是湘鄉(xiāng)人,可湘鄉(xiāng)話卻是全國最難懂的方言之一。再比如康有為被召見時,光緒皇帝怎么也聽不懂他說的南海方言。為避免難堪,清末兩宮太后召見地方官員時,不得不破壞歷來的規(guī)矩,允許從領侍衛(wèi)內大臣中挑選一人隨同召見,充當“翻譯”,而此前清代的召見,除軍機大臣,一般只能是君臣二人,室內不得有任何閑雜人等。
1902年,張之洞、張百熙上疏提倡全國使用統(tǒng)一語言、1909年清政府資政院開會,議員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民國時,教育界提出以北京音為國語標準音,但未獲批準。解放后,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最終確定了北京話的官方地位。
(轉自《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