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郎
美國有一位名叫喬治·格什溫的作曲家,從來沒有寫過交響曲,而當時美國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樂團的著名指揮家,卻對他十分賞識,邀請他為交響樂團寫一部交響曲。但是,固執(zhí)的格什溫聲稱自己對交響樂一竅不通,不肯從命。這位指揮家竟然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廣告,說20天后,音樂廳將上演格什溫的交響樂《藍色狂想曲》。格什溫看到廣告,大驚失色,質(zhì)問指揮家為何令他出丑,指揮家微笑著說:“反正,全城人都知道了,你看著辦吧?!备袷矞貨]辦法,只好將自己關(guān)在屋子里,硬是用兩周的時間,完成了這部作品。誰知首場演出竟大獲成功,格什溫的名氣也迅速傳遍美國。
在人才培養(yǎng)方法上有一個術(shù)語叫做“高壓逼進律”,大意是凡是有大成就者總是在“高壓”“大壓”中孕育出來的。喬治·格什溫一炮走紅、傳遍美國的《藍色狂想曲》是被指揮家逼出來的;曹植詞淺意深、流傳廣遠的《七步詩》是因為兄弟要他的命,被逼吟出來的;王勃驚動四座、千古傳頌的《滕王閣序》是閻公假意謙讓逼出來的;雨果的“命運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也是被一份時間緊迫的合同逼出來的。相反,沒有前蘇聯(lián)撤走專家,沒有美國的核訛詐,沒有西方列強的經(jīng)濟封鎖,怎么會有我國的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又何來“兩彈一星”,高鐵縱橫?可見,一個“逼”,逼出杰作,逼出天才,逼出偉大,逼出傳奇。
逼,有兩種:一是為他人所逼,一是自己逼自己。前者如陳勝、吳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走投無路,不得不揭竿而起,才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質(zhì)問。后者如史鐵生,雙腿殘疾,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只能拿起筆來宣泄,才有深厚雋永、哲理含蓄、感人至深的《我與地壇》蜚聲文壇。
古人云:“窮而后工?!闭f的是越是窮困不得志,詩文就寫得越好。其實,豈止詩文,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都是如此,逼著逼著,就成功了;逼著逼著,就變優(yōu)秀了。因此,我們在工作、學(xué)習(xí)過程中,面對各種任務(wù),各種重擔(dān),各種壓力,甚至各種刁難,不要因恐懼而逃避,不要因負重而推托,不要因準備不足而放棄,而要敢于面對挑戰(zhàn),勇于接受挑戰(zhàn),甚至主動尋找挑戰(zhàn)。因為——
一個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優(yōu)秀。
責(zé)任編輯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