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杰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錯,正如再好的繡娘無線也繡不出好的錦緞一樣,學生寫作也是如此。如果把“為炊”“織錦”比作寫作,那么米與線便是我們寫作的素材了。有時,我們想寫好一篇作文,卻又不知怎么下筆,因為我們心中沒有好的寫作素材。所以,積累素材是寫好文章的關鍵。
什么是素材呢?素材,指的是作者從現實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經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那么素材從何處來呢?
一是從語文教材中來。從小到大,我們學的每一本教科書都是很好的寫作范本,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作者寫的作文。所以,希望同學們重新認識課文與寫作的關系。不要在閱讀課上只是閱讀,單純想著老師的問題,完成老師的問題就覺得萬事大吉了,還要想想通過學習課文如何寫作的問題。對于同樣的內容,我們要想想如果換成是你來寫,你會怎么去寫,再回過頭來看作者是如何去寫的。反復思考后,就會找到文章中值得你學習的地方。一個詞語,一個句子,或是一段話,都要記錄下來,這就是素材。
二是從其他教材中來。語文是基礎學科,每一科的學習都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表達。我們學習的所有的教科書都是編者精心編寫的,許多教科書里都有寫作的素材,我們要善于發(fā)現。如思想品德教材中關于誠信、自強等章節(jié)中所舉的事例、名言都是我們寫作的好素材。再如,對于歷史教科書中關于歷史人物的事跡,我們在學習時不能只注重歷史人物故事的趣味性,還要仔細想一想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使這些歷史人物故事成為我們的寫作素材。學習其他學科也是如此,學習時,我們可以把這些素材記錄下來。
三是從課外閱讀中來。相信我們的語文老師在每個學期都會引導同學們閱讀幾部名著,愛好文學的學生可能在老師為我們列舉的書目之外還要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刊。我想,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令我們感興趣的文字吧。例如讀老舍的《駱駝祥子》,你會留意祥子眼中的冬夜;讀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你會被簡·愛的復雜心理所感動;讀培根的《培根隨筆》,你會折服于作者縝密而精美的論述。這些就是我們要留意的素材,我們也可以把他們記錄下來。
四是從媒體中來。生活在多媒體時代,同學們不能只沉溺于玩網絡游戲、看電視劇,我們要學會利用多媒體來幫助我們學習??搓P于“天津爆炸事故”的新聞,我們看到了很多英雄,也看到了國家領導人所表達的“英雄沒有編外”的態(tài)度,而這些材料都可以成為我們寫作的素材??础段沂歉枋帧饭?jié)目,我們聽到了許多動聽的歌曲,同時我們也了解了歌手們?yōu)榱藟粝雸?zhí)著努力的過程,這當然也可以成為我們寫作的素材。這些素材都是焦點、熱點,如果我們能將其充實到我們的作文中,一定會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五是從自己的生活中來。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作為中學生,我們寫作主要還是寫自己的經歷、感悟和觀點。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點滴的經歷、每一天的見聞,都可以成為我們所寫的內容。一次流淚、一次成功、一次后悔、一次感動等等,也都可以作為寫作的材料。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把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重要的、動情的事情記錄下來,也可以用三五行字概括主要內容和關鍵之處,待到日后寫作時,翻閱一番,自會找到下筆之處。
六是從大自然中來。一篇好的文章,怎能缺少了景物描寫呢?平時我們要多觀察,上學的路上、打球回來的途中,可以留心觀察身邊的風景。小到一片樹葉,大到萬里天空,都是我們觀察的對象。可以把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的顏色、形狀、氣味等記錄下來。別小看了這些花花草草、日月星辰,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它們也是會說話的。自然中的景物可以成為我們寫作的“染料”,會為我們的文章增加文采。
以上提到的六個方面,都是我們寫作素材的來源。那么,既然有這么多好的素材來源,我們又該怎樣積累素材呢?
首先,多思考。走馬觀花,自然看不出花的妙處。我們要做一個善于思考的人。對我們看到的、聽到的、經歷的,都要想一想,只有這樣,才能觸動自己的寫作細胞,才會找到更多的素材。否則,即使素材撞到你的眼前,你也會視而不見的。
其次,準備一個素材本。同學們可以采取紙質筆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電腦打字錄入的形式。紙質的便于攜帶,電子的便于分類。
再次,多記錄。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所感悟后一定要及時記錄下來。就算當時素材本不在身邊,也可以用一張小紙片寫下來,有時間再整理到素材本上。否則,時間的推移會把瞬間的靈感擠出大腦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有記錄下來,才是真正屬于你自己思想深處的東西。
最后,學會編制目錄。我們可以將自己的素材分門別類錄入,以便于查閱。編目錄的方法可參照作文書??梢园凑詹煌瑢傩苑诸?,可以分為字詞、句、段,也可以按表達方式分為敘述、描寫、抒請、議論,還可以分為紀實(新聞焦點類)、摘抄(別人文章的精華)、寫真(自己的所歷所感)等。無論怎樣分類,以實用為主。
同樣的布匹,分給不同的裁縫,會做出不同的衣服。積累了素材,如何運用它們寫出好文章呢?推薦以下三法。
舊材巧用。同學們在作文時,有時使用的一些材料是好多年前的,一屆屆學生都在沿用,閱卷老師看了,自然會厭倦。對于這樣的材料,我們可以不用,如果使用也應該另辟蹊徑。如一提到董存瑞炸碉堡的事跡,大家就會論述到愛國犧牲、勇于奉獻等,這是常規(guī)寫法。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在材料中突出董存瑞炸碉堡時才19歲,這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論述英雄不在年高、愛國不論年齡,這樣的觀點使材料更新穎,更接近我們的年齡段,有針對性,在作文時就會更勝一籌。我們要能夠從舊的材料中發(fā)現新的價值,寫出別人心中有而筆下無的作文。
一材多用?!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用處。對于同一則材料,同學們要從多角度思考,變方向使用,這樣,同一則材料就能應用到不同的文章中去。例如上面提到的董存瑞的事例,可以用在勇于犧牲、敢于擔當、正確選擇、生命的意義等很多的論題中,只要把握好材料的敘述側重點就可以了。議論文是這樣,記敘文也是如此,根據你所要表達的主旨,確定敘述的角度和重點,相信大家可以將相同的材料用到不同的題目中去。景物素材的積累也是如此,同一自然景物既可以烘托快樂的心情,也可以渲染悲涼的氣氛,就看你描寫的側重點了。
新材早用。對于剛剛發(fā)現的素材,要及早運用,才能有好的收效。字、詞、句剛剛積累的,會有些生疏,我們可以嘗試選一種句式或幾個詞語,寫幾十個字的微作文。這樣既不會占用自己太多的時間,又能夠把陌生的素材激活到自己的筆下,以后寫大作文時就會靈活運用。對于一些新近發(fā)生的時事材料,要趁熱打鐵,就此成文。例如通過“天津爆炸事故”,會引發(fā)我們很多的思考,事件發(fā)生后我們馬上就寫篇文章應該不難,但如果再過一年半載去寫,可能就會有無從下筆的感覺。我們要學會抓住素材的保鮮期,這樣才能寫出好文章。
同學們,不要再感嘆筆下沒有材料可寫了,做一個細心、縝密、勤勞的小作者吧,這樣我們的作文素材自會從八方涌來。土壤豐厚肥沃了,才能使我們的妙筆生出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