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中國正處于現代化轉型以來腐敗治理的重要轉折點與戰(zhàn)略機遇期,積極推進國家反腐敗立法戰(zhàn)略轉型與體系化構建,實現反腐敗立法由形式治理向實質治理功能的轉化,是破解當下“中國式”腐敗治理困局之關鍵。
“中國式”腐敗治理的困局表現為:第一,反腐資源投入與治理成效不彰的困局;第二,“反腐制度大爆炸”與反腐機制不暢的困局;第三,腐敗“粘性”與反腐慣性的困局;第四,硬性反腐過剩與軟性反腐不足的困局;第五,反腐厲度極端化與腐敗烈度居高不下的困局。
在轉型時期,反思既往治理積弊,鞏固、深化既有成果,更新反腐立法理念,明確立法體系、模式與發(fā)展階段,是中國反腐敗立法發(fā)展之重要戰(zhàn)略選擇。較之英美等國“內生型”的現代化反腐,以中俄為代表的另一類國家的現代化反腐啟動來自于外部壓力,具有“應激性”特征。目前,加快反腐敗國家立法并不意味著簡單地提升立法速度,而是要以提升立法質量為前提。為此,首先需要從宏觀戰(zhàn)略角度地明確反腐立法的立法理念、體系與模式,確立更為合理的立法階段與步驟,以確保立法質量并有效提升國家反腐治理能力。
應科學評估反腐敗立法治理能力的狀況,確立“積極治理主義”理念在國家腐敗治理體系中的首要地位,創(chuàng)新由國家法與政黨法“二元”規(guī)范體系與銜接機制,創(chuàng)立國家腐敗治理基本法、分步推進體系完善,是推進中國反腐敗立法戰(zhàn)略轉型的必然選擇。明確立法原則,實施功能立法,公布立法清單,實施重點化構建、系統(tǒng)化推進、協同化銜接,形成以《反腐敗法》為中心,重點預防性立法為支撐、控權性法律相配合的多層次、立體化、綜合化的反腐立法體系,是中國反腐敗立法之體系化構建的核心。
(摘自《中國法學》,2016年第4期,第218-2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