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旭慧
模糊語言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大量存在,并且發(fā)揮著重要的語用功能,有研究者已對此進行了梳理和歸類。胡景龍、胡振華在中小學教育網(wǎng)上發(fā)表的《模糊語言摭談》把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分為七種類型:點到為止、緘口不言、欲言又止、側(cè)面烘托、巧用虛數(shù)、巧用虛喻和閃爍其詞。張喬教授在《模糊語言學論集》中把模糊句義的類型分為:未完成式、跳躍式、語氣詞式、矛盾式和句中含有模糊性詞語五種。黎千駒教授在《模糊語義學》中把模糊語句分為:超常組合型、自相矛盾型、推測型、來源型、聯(lián)想型、言外之意型、數(shù)量型和動態(tài)型八種。下面筆者結(jié)合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教學文本的特點和具體的教學實踐,談談幾種主要的模糊語句類型。
一、超常組合型
這類模糊語句在詩詞中出現(xiàn)較多。從語法結(jié)構(gòu)方面來看,超常組合型的語句沒有明顯的主語、謂語、賓語,這就使得整個句子具有模糊性。從詞語的組合方面來看,超常組合型的語句改變了通常的組合關系,使得整個句子具有模糊性。如:
①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沁園春·長沙》)
②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
③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錦瑟》)
④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在詩詞作品中,這樣的模糊語句或是表情達意的需要,或是為了音韻和諧的需要,往往兼而有之。
二、未完成型
句子沒有說完整,缺少句子成分,這種句子是未完成型模糊語句。這類模糊語句一般出現(xiàn)在小說或話劇文本中。小說在描寫刻畫人物時,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和性格特征往往不是三言兩語能說透的,有時甚至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時高明的作者就讓人物“欲言又止”。如《祝福》中魯四老爺?shù)膬蓚€“然而……”是典型的未完成型模糊語句,還有如:
“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除了小說,戲劇中的“潛臺詞”有不少是未完成型的模糊語句。舉《雷雨》中的例子,如:
①梅家的一個年輕小姐,很賢慧,也很規(guī)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來,后來,——你知道么?
②也好,我們暫且不提這一層。那么,我先說我的意思。你聽著,魯貴我現(xiàn)在要辭退的,四鳳也要回家。不過——
這樣的模糊語句可以引起人們的遐想和猜測。省略了一些內(nèi)容,卻更耐人尋味。讀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話語空間進行填充。如果把話直接說明,就像斷臂的維納斯接上了胳膊一樣,失去了神秘的藝術效果。
三、自相矛盾型
“矛盾式模糊句義既肯定同時又否定,句義是不確切的。”從邏輯上看,自相矛盾型語句違反了不矛盾律。從詞語上看,違反不矛盾律的語句往往將兩個互相矛盾的概念組合在一起,這就使得整個句子具有模糊性。如:
①秋天,我和別人一樣收獲。望著我那干癟的谷粒,心里有一種又酸又苦的歡樂。(《我的四季》)
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荷塘月色》)
在文章中,矛盾型的模糊語句往往用來表達人物的矛盾心理。當我們閱讀這樣的語句時,要去體會文字背后豐富的內(nèi)涵和人物復雜的情感、思想。
四、成分跳躍型
這一類是由于句子成分的跳躍所形成的模糊言語,是指說寫者故意中斷語句,由于語句不全而造成語義不明。跳躍分為急收、突接、岔斷三種,這三種方式都能收到模糊表達的效果。來看看《祝?!分械睦?,處在死亡線上的祥林嫂詢問“我”靈魂的有無的問題時,“我”先后三次作了回答:
①“也許有罷,——我想?!?/p>
②“地獄?——論理就該也有?!欢参幢??!l來管這等事……”
③“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靈魂,我也說不清?!?/p>
第一句是“我”是慰藉她的話,而對祥林嫂卻是似疑實斷的答案。這對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是一個沖擊。
第二句“我”已意識到給對方增添了苦惱,于是支吾其辭,而祥林嫂卻由此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惱。這句話又是自相矛盾型的模糊言語。
第三句是“我”的含混之辭,在祥林嫂心靈上掀起更大波瀾,客觀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劇的到來。
這些答話實在是吞吞吐吐,含含混混,使?jié)M懷希望的祥林嫂一無所獲,帶著滿心的失望走到了人生的終點。作品中的“我”其實完全知道所謂“靈魂”“地獄”之類,純屬封建迷信的謊言,但在祥林嫂面前,“我”卻始終沒有否定它,甚至沒有勇氣正視祥林嫂所提出的問題。
這幾句話總的來看是跳躍型模糊句義,而它又是由幾個未完成型模糊言語構(gòu)成的?!澳鞘?,……”后邊沒說完,“實在,我說不清……”也是未完成型。
再如《雷雨》中,當侍萍看到自己的親生兒子周萍打了另一個兒子大海,氣憤難平,走到周萍的面前時說:“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她本來的意思是說:“你是萍兒吧?”但是又想到不能把關系挑明,情急之下,馬上把自己的話語中斷,借助諧音,把話題“突接”到“憑什么打我兒子”上來。同樣,當周萍問她:“你是誰?”她脫口而出說:“我是你的——”本來是想說“是你的媽”,但急忙收住,轉(zhuǎn)接為:“你打的這個人的媽?!蔽覀兛梢韵胂?,在這轉(zhuǎn)接中,隱含著她多少血淚、多少話語,在這急收、突接中,侍萍原來急于想表達的意思,都模糊掉了。
五、詞語反復型
這一類型的模糊語言在詩詞作品中時有出現(xiàn)。它用詞語反復的手段來營造一種特殊的情境,同時依賴其所創(chuàng)造的音律上的美感來取得良好的修辭效果。如:
①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②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恓恓惶惶的寄。(《長亭送別》)
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
這類模糊語句,讀起來往往具有特殊的音韻效果,并強化了語氣和感情色彩。
綜上所述,這些模糊語句在不同的文體中出現(xiàn)的頻率各有不同,但都具有某種特殊的藝術效果。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關注、品味這些模糊語句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