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摘要】隨著人類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心理健康問題也越發(fā)受到人們的重視。佛教精神作為人類文化成果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理解世界、理解人類本身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以“治心”為本的佛教精神中包含著許多關于心理健康問題的有益啟示。借鑒佛教中關于心理健康問題的有益思想及方法有助于拓展現(xiàn)代心理學關于心理健康及心理治療問題的視野。研究佛教精神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研究方向及應用等內(nèi)容,發(fā)掘問題,提出展望,拓展佛教精神與心理健康研究新途徑。
【關鍵詞】佛教 佛教精神 心理健康 研究
1 佛教精神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1理解世界、理解人類的獨特視角
佛教精神作為人類文化成果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理解世界、理解人類本身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它對人心理活動的分析相當精致,不但在理論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佛教精神強調主體的自覺,并把自己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lián)系起來,它獨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調節(jié)人的心理功能,維護心身健康的實踐當中也有著特殊的心理學價值。我們可以借鑒利用佛教精神中的心理健康思想,為人們的心理健康服務。
1.2悠久歷史蘊藏著心理智慧
佛教是人類哲學的一部分,其間蘊涵了極其豐富的心理學資源。佛教在中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它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它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佛教哲學思想,蘊藏著極深的智慧。佛教對身處儒、釋、道文化熏陶下的人們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與幸福深有啟發(fā)。梁啟超很早就提出佛教心理學這一概念,他在《佛教心理學淺測》一文中說過:“我確信研究佛學,應該從經(jīng)典中所說的心理學入手,我確信研究心理學,應該以佛教教理為重要研究品。”[1]歷史上可能沒有哪種哲學或學說會像佛教這樣直接針對人的心理。從佛教的根本目的來看,佛教是為了助人解脫煩惱的。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博大精深的佛教理義,幾乎包容觸及了心理學研究的各方面的主要問題,建構了一套相當成熟的古代心理學知識體系,對現(xiàn)代心理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佛教精神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昭示生命的意義價值,引導人們認識心中的秘密,拋棄內(nèi)心的貪、嗔、癡,防范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幫助人類建立健全的身心。
1.3佛教精神承載著心理的寄托與慰藉
世間信仰雖有不同,卻都是為了解救人類的痛苦,使仿徨無助的心靈得到慰籍,讓人克服生老病死的恐懼,恢復原有的善良天性。佛教的基本教理研究,使人們更加了解佛教慈悲的精神,從而改善不良行為,使自己逐步向善。佛教也被認為具有治療功能,它能治愈個體心理或者心靈的疾?。恍睦韺W也成了很多佛教法師、基督教牧師的必修科目,在招募信徒、解決信徒的心理問題時,心理學能為不同宗教的法師、牧師與信徒溝通搭建有效的心理平臺。佛教精神承載著心理的寄托與慰藉,幫助人們化解人生的痛苦,從而生活得更幸福。
2 佛教精神與心理健康的研究方向
2.1佛教對自我意識的研究
佛教的一切教義都是圍繞著“心”,在某個程度上,佛教與心理健康研究的主旨都是為了人類最終關懷的永恒話題,使人的身心得到圓滿健全,從意識自我覺醒,對自身生命的價值覺醒,意識到自身的種種煩惱如何消除和轉化,需要一種自我心態(tài)的調整,需要一個寧靜的自我覺醒。佛教精神中關于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思想、行為,包括對自己存在及對周圍人物關系的意識,其中更加深入研究于自我認識、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方面,以信仰作為出發(fā)點來研究自我意識的狀況。西方心理學界大多采用佛教坐禪及禪法的方式來探索自我意識。東方對于自我意識更趨向于自我精神的追求,對人生最高境界的向往,達到我執(zhí)我見、無我、超越世俗的境界。
2.2都市佛教與心理治療新發(fā)展模式
多元文化論是近年來西方興起和流行的一種社會思想傾向,強調所有文化和各種類型的文化價值觀的平等性,相應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會有不同的心理治療模式。美國心理學家希勒斯明確指出,應當研究當?shù)孛癖妰?nèi)心的自我經(jīng)驗,即與當?shù)匚幕忻芮嘘P系的經(jīng)驗及思想。[2]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西方佛教與心理治療的結合逐漸從理論走向實踐,而從各種的臨床心理分析報告和醫(yī)學報告來看,佛法與心理治療的結合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自20世紀90 年代起,中國正是走向城市社會的轉型時期,作為經(jīng)濟發(fā)展象征的現(xiàn)代都市,人們有著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是精神生活往往顯得比較缺乏、荒蕪和蒼白;陷入"忙碌"、"緊張"、"壓力"、"孤獨"等生活狀態(tài),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新世紀需要佛教心理學化、生活化,以佛教的特出智能點化心理學,并吸取科學心理學的長處以及豐富佛教,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境界。"都市佛教"逐漸受都市人們青睞,成為佛教這樣一個古老宗教信仰的一種新的發(fā)展模式。
2.3佛教精神在心理咨詢師成長和修行中的發(fā)展
佛教中“自心即佛,自性本覺”是禪關于佛性問題的觀點,也是其建立頓悟學說的根本依據(jù)。禪關于佛性的理論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認為佛性人人都有,人人平等。有一個明心見性的瞬間,從不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到變?yōu)閺氐渍J識自我,從茫然不知所措變?yōu)橛袌远ǖ淖孕判?,從依賴外力拯救變?yōu)樽宰髦髟?,精神素質提升到最高的境界,人格得以完善等等,都是眾生心而成佛,后來一般表述為即心即佛。其二,認為“自性本覺”。自性就是人性,即在人性中,為人心中的一種本性,人心即佛心,心性相同。強調對戒、定、慧的修練,通過這三個方面的修練,培養(yǎng)覺知和平等心,能有效的培養(yǎng)超個人品質,得到無限性的內(nèi)在喜悅與精神自由。它對于影響心理咨詢師的成長主要體現(xiàn)在道德的訓練、定力的增強、感受的敏銳性、動機的轉向、自我覺察力的精練和智慧的提升等幾個方面。國外尤其是美國在這方面的發(fā)展已經(jīng)相當成熟,他們將內(nèi)觀、禪修等佛教修行法門引入心理治療和心理培訓當中,結合各種心理治療方法引導患者走出困境,同時也作為心理治療師和咨詢師提升自身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看,傳統(tǒng)中國人極為重視自我改進與修身養(yǎng)性。
2.4佛教對受重大災難人群的危機干預
佛教在心理調適方面有其特殊功能,作為信徒重要的精神上的社會支持來源,能夠為個體減輕壓力、緩沖刺激性事件的消極作用;同時,又作為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為個體提供信念支撐,促進個體在突發(fā)的災難性事件后調整認知,平和對待生死。陳麟書這樣解釋宗教的心理調節(jié)功能:“通過特定的宗教信念把人們原來心態(tài)上的不平衡調節(jié)到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并由此使人們在精神上、行為上、生理上達到有益的適度狀態(tài)。”
2.5佛教禪學與心理健康的研究
有關佛教禪學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是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論及。有關禪學與心理治療關系的研究最多,主要是采用內(nèi)容相似論證法將禪學思想與現(xiàn)代心理治療理念進行比較研究,探討二者之間的異同點及其對現(xiàn)代人的啟示。將禪的平常心是森田療法、禪的妄念與認知治療以及禪的悟即菩提與羅杰斯的以人為中心療法作比較和探討;對比禪學的思想與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禪修中思維鍛煉和心理調伏的禪宗牧牛圖,對徹底消除心理問題,永斷煩惱之根而達到解脫之境是有借鑒意義的,指出坐禪與冥想等禪法是可以運用于現(xiàn)代治療技術中。此外,有關禪學與人格關系的研究也較多,主要是把禪學的理想人格與各心理治療流派的人格構建進行對比,指出佛教理想的四種人格類型;分析禪宗的成佛與涅槃境界和人本主義自我實現(xiàn)理想人格的異同點。
3 佛教精神與心理健康的應用
3.1戒律
佛教戒律的制定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很多戒條就內(nèi)容而言與社會公德是一致的,都是防非止惡、揚善崇德。最為典型的是五戒,殺、盜、淫、妄、酒不僅是佛門的基本戒條,也具有普世倫理的意義。這就為佛教戒律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換找到了一個契合點。佛教戒律還有多種內(nèi)容和多種劃分,但總體上看都是佛教思想家根據(jù)他們對社會和人的本質及存在狀況的思考而提出的對人的應該或不應該的行為要求。
3.2禪定--禪修
禪定包括“禪”與“定”兩方面的內(nèi)容?!岸U”是一種在身心寧靜的狀態(tài)下進行深入思考的過程,“定”則是心靈的一種高度聚焦、專注一境從而達到不散亂的狀態(tài)。禪定中,修止為基礎,獲得“定力”為目標。禪定與心理分析有著極大的相通,禪定者能達到甚至超越心理分析的心理健康目標。
禪修的實踐和方法多種多樣,但都強調對戒、定、慧的修練,通過這三個方面的修練,培養(yǎng)覺知和平等心,能有效的培養(yǎng)超個人品質,得到無限性的內(nèi)在喜悅與精神自由。它對于影響心理咨詢師的成長主要體現(xiàn)在道德的訓練、定力的增強、感受的敏銳性、動機的轉向、自我覺察力的精練和智慧的提升等幾個方面。作為調攝自心而達到特殊心理狀態(tài)的禪修,具有優(yōu)化身心的諸多效應可以優(yōu)化生理結構,健身益智,有助于從總體上增進心理和身體健康。
3.3 認知行為取向療法
認知行為取向療法與佛教思想與修行方法整合,例如:貝克的認知療法、辯證行為療法等心理治療方法都是遵照“禪”的精神展開,其最終目的是解除心理疾患者的苦惱,重建患者的認知系統(tǒng)。這些方法大多強調注重當下,并通過內(nèi)省、反思、識別不合理信念、遠離不合理信念、建構體驗、培育積極信念等達到與“痛苦”的分離,從而擺脫神經(jīng)癥的癥狀。
3.4 中醫(yī)與佛教整合調心方法
佛教是一種信仰,而中醫(yī)是一種醫(yī)學。然而他們相同之處都是在于具有調心的部分,醫(yī)可以協(xié)助一個人調身調心,佛學可以幫助一個人長養(yǎng)智慧跟慈悲,中醫(yī)與佛教兩者可以相輔相成。中醫(yī)是針對疾病做治療,佛教是針對煩惱作處理。中醫(yī)治療人的一生的當中可能會有的心理狀況,而佛教是處理生生世世的生死問題。因此在時間上雖然有所不同,可是處理生死問題的時候,需要醫(yī)學來幫助人的身心的健康。而處理到身心健康的時候,也不能忽略心靈的提升。兩者做一個整合,可以對人的作全方位的關照。不只是照顧到身體,不只是照顧到心理,還照顧到人的靈性成長,這會是一個全方位的一個治療的方式。
4 佛教精神與心理健康的研究發(fā)展的不足
4.1佛教精神本土化發(fā)展局限
現(xiàn)代意義上的心理學學科體系產(chǎn)生于西方,并于20世紀初期經(jīng)由中國早期留學生的翻譯與引介而進入中國?!拜斎胄汀眱?nèi)容過多,在其介紹與應用過程中可能會與中國自身的學術傳統(tǒng)與實際情境產(chǎn)生某種沖撞和交織,自然而然就會產(chǎn)生如何將西方的佛教心理學知識中國化,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佛教心理學思想現(xiàn)代化的疑問。從以往研究看,更注重經(jīng)驗層面的具體分析,也嘗試在方法論貼近分析中國人某些層面的現(xiàn)實行為,但還較少直接指向系統(tǒng)性的本土化理論建構。中國佛教精神與心理健康研究的發(fā)展也面臨著科學化( 普適性) 和本土化兩個重大的問題。
4.2佛教精神內(nèi)容局限于禪宗思想
禪學是中國化的佛學,它包括禪定之學、禪家之學及中國化的佛學義理等,而不僅僅是參禪打坐。佛教禪學的精華是從生活中獲得的,凡是人生的行、住、坐、臥等行為都能體現(xiàn)。目前研究大多圍繞著佛教禪學開展,內(nèi)觀、禪定、禪修、靜坐等,然而佛教精神內(nèi)容博大精深,禪宗思想只是佛教思想的一部分。佛教生命觀、“戒、定、慧”等領域仍需發(fā)掘,缺乏深入的領悟,理論與客觀實際相結合匱乏,佛教精神對心理健康的研究視野受到局限。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梁啟超說佛》,第109頁,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
[2]奧弗洛伊德,解夢[M],北京,臺海出版社,2004.5.
[3]陳麟書、陳霞主編:《宗教學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17頁。
[4]《都市佛教文化功能的現(xiàn)代轉型與當代價值》,唐忠毛著,摘自《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
[5]黃國勝.佛教與心理治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