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吳一荻
【摘 要】社會最低生活保障作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一直以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為制度設計與評價的核心價值理念,這在一定階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對經濟發(fā)展等有著積極意義。但是在當今中國隨著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基尼系數不斷增長,此時,與之相反的羅爾斯主義公平觀就有了巨大的現實意義,羅爾斯主義公平觀提倡給最不利的人最多的關心,政策具有一定傾斜性,這在這個階段有利于社會的繼續(xù)發(fā)展和和諧穩(wěn)定。本文通過利用羅爾斯福利函數的基本原則,基尼系數,以及近年來社會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占收入比等指標分析了我國的收入差距與改善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關鍵詞】羅爾斯;收入分配與公平;貧富差距;社會最低生活保障
一、前言
20世紀80年代,為解決資金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我國在水利、民航、電力、鐵路等領域設立了多項基金,比如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國家預算調節(jié)基金和三峽工程建設基金等。隨著時間的推進,政府性基金作為財政非稅收入的一種重要形式被固定下來。實踐過程中,政府性基金在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yè)發(fā)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二、羅爾斯主義公平觀對當今中國的現實意義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也是自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收入差距一直呈增大的趨勢,國家統計局發(fā)布數據顯示,1978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317,自2000年開始越過0.4的警戒線,并逐年上升,2010年,新華社兩位研究員更是判斷中國的基尼系數實際上已超過了0.5,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2,仍然超過警戒線。論及原因,改革開放雖然使人們擺脫大鍋飯,擺脫貧困,帶來了巨大的實惠,同時也使人們在方方面面都更愿意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以及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長期以來成為社會保障制度設計與評價的核心價值理念,功利主義的公平觀也因此逐漸變成主流。
功利主義的主旨是:如果一個社會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夠達到所有屬于它的個人而形成的幸福的最大凈額,那么這個社會就是被正確地組織的,因而是正義的。我們注意到,這有兩個原則,一個是符合最大多數人,與當今民主政治制度相契合;另一個是最大幸福,也就是效用原則,總和最大,追求效率。似乎這兩個原則都與當今追求社會的最大發(fā)展相吻合,但其實不難發(fā)現這里隱藏著一個實質問題,就是它很可能以多數人的利益壓制,侵犯少數人的權利和利益。這在社會保障支出方面,與其目的和最終想達到的目標之間有著非常大的矛盾。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國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最終的目的是逐步增進公共福利水平,縮小收入差距,去保障且致力提高少部分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使鰥寡孤獨皆有所養(yǎng)。這作為社會公平的正義,絕對不是一種目的論,而功利主義則是一種目的論理論,兩者差別甚大。因理念中存在對社會保障制度公平價值追求的忽視,導致在基本制度選擇、基本人群覆蓋以及保障待遇水平等實踐方面出現了許多不公平、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引發(fā)了很多社會矛盾,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擴大,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人民幸福感不升反降。
因此,從上述分析看,若想通過社會保障支出提升社會福利,發(fā)揮它的最大作用,羅爾斯主義的公平觀就具有了現實意義。羅爾斯認為,人們生來具有不同的天賦差異,這時一個自然的事實,與正義無關,對于這些天然的差異造成的不平等社會必須對這些地位最不利的人給予更多的關心。即“對社會和經濟的安排能使他們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闭枰扇∫恍┦侄蝸碚{節(jié)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如對貧困人群,失業(yè),無勞動能力的人進行補貼,救助,這種分配原則最鮮明的特征之一就是分配正義的天平向最不利者傾斜。也就是在此時,結果公平應優(yōu)先于效率,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均貧富”也不再是作為絕對平均主義而沒有現實意義,推動共同富裕,為我國建設更加和諧民主繁榮的社會主義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羅爾斯曲線與基尼系數曲線
1.羅爾斯社會福利函數
羅爾斯社會福利函數遵循的是最大最小標準,即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標準應該是使境況最糟糕的社會成員的效用最大化,同時使所有人在機會平等的條件下都有事可做。羅爾斯曲線上每一點都是代表相同的社會效用水平,垂直段上點的運動表示社會效用此時取決于X的最低效用,Y獲得的效用再多也不能使效用增加;相反,點在水平段的運動表明社會效用取決于Y的效用,在Y最低水平上,X獲得的效用再多,也不能增加社會總效用。和其他無差異曲線一樣,總量增加必須是整條曲線向外側移動。向上,向右,向右上,任意一種移動都是帕累托改進。
引進羅爾斯函數的作用在于,分析社會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得到社會救助所產生的效用,用以判斷社會總體福利水平和社會救助支出的對社會總體作用有著積極意義。當然,這也有著一定的局限性,羅爾斯函數忽視了社會中高收入水平和中等水平人的幸福指數。羅爾斯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指出社會福利水平取決于社會中效用最低的那部分人的福利水平:
該函數假定每個社會成員都有最基本的自由,他們無法預知自己處于何種效用水平上,而且,每個人都是厭惡風險的,羅爾斯社會福利函數遵循的是最大最小標準,即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標準應該是使境況最糟的社會成員的效用最大化,同時使所有人在機會平等的條件下都有事情可做。選擇標準的確立選擇羅爾斯社會福利函數,符合中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點。我國農村低保的建立是基于扶貧策略的發(fā)展演化而來,亞洲銀行發(fā)布的《關于建立農村“低?!敝贫?、全面解決農村溫飽問題的建議(摘要)》中,根據我國開發(fā)性扶貧戰(zhàn)略的結果提出建立農村低保制度。中國農村低保制度是中國解決貧困問題的一個戰(zhàn)略層次。
因此,中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福利效用,是以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的社會福利是否最大化為衡量標準的?;诹_爾斯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分析中國最低生活保障的福利效用問題,就是以情況最糟糕的那部分人的社會福利效用的提高為福利效用提高的標準。
2.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判斷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設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和收入分配絕對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右下方的面積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這個數值被稱為基尼系數或稱洛倫茨系數。如果A為零,基尼系數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為零則系數為1,收入分配絕對不平等。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數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數也越大。
四、社會救助支出對收入分配公平的影響
1.社會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偏低,無法滿足貧困者的基本生活
社會最低生活保障作為一種國家對貧困人口的保護,最起碼的是要達到在當前物價水平下,能夠大致滿足低收入人群衣食住基本生活需求。這里我們運用最常見的測算標準:生活需求法又稱”市場菜籃法”,根據當地維持最低生活所需的物品,根據市場價格來核算,此金額即應為最低生活保障金額。為了體現分析的完整性,我們從全國居民還有農村居民兩方面進行分析。
(1)全國居民收入與社會最低生活保障關系
從全國居民五等份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社會最低生活保障主要面對低收入戶和中等偏下戶,全國平均最低生活保障的金額在2013年、2014年是全國低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2倍,1.03倍,占全國中等偏下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1.09%和45.3%,這說明我國的社會最低生活保障對低收入和中等偏下人群帶來了巨大實惠,是有成效的。但同時不能忽視的是,我們要結合當前物價水平下人均的衣食住支出來看這個問題。全國人均衣食住支出在2013年和2014年月均分別為679.36,732.81元,全國的最低生活保障僅為411元,完全滿足不了居民除教育外等的日常生活需求。
(2)農村居民收入與社會最低生活保障關系
由于我國農村與城市收入差距較大等現實情況,我國在社會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方面一直施行的都是差別待遇。所以按照上述分析在對農村情況進行分析。 從農村居民五等份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農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的金額在2013年、2014年是農村低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96倍,1.001倍,占農村中等偏下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6.5%和41.97%,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占比,若不考慮其他差異,城鄉(xiāng)差別待遇且數額相差較大的社會生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實又在進一步拉大城鄉(xiāng)差距。農村人均衣食住支出在2013年和2014年月均分別為382.3元,424元,而農村的最低生活保障為231元,連基本生活都維持不了,這更加說明了我國社會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偏低的事實。
(3)人均衣食住支出增速與社會最低保障金額增速比較
隨著經濟水平的日益發(fā)展,我國人均衣食住支出的年增速為7.8%,我國2014年全國城市低保的平均標準上年增長10.1%;2014年全國農村低保的平均標準比上年增長14.1%;從這項指標上來看,若我國的財政社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能保持這個增速,低收入戶每年福利相比來說是增加的。
2.補助前后對收入分配公平的影響——以基尼系數分析
下面,我們將人口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分,分為低收入戶(20%),中等偏下收入戶(20%),中等收入戶(20%),中等偏上戶(20%),高收入戶(20%),然后結合羅爾斯函數的基本原則,分析社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對低收入戶(社會中最貧窮的20%)在對居民產生的效用。同時利用基尼系數來分析,社會最低生活保障在補助前后對社會中收入差距的影響。以2014年數據進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據2014年中國統計局數據,我國現在全國領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為7084.2萬人,也就是大約全國的百分之五可以領取到社會最低生活保障,所以按照加權平均到低收入戶,補助后的結果如下圖。
從中可以看出,盡管從世界系數指標分析,高收入戶仍比低收入戶高出10倍,但是有偏向性的社會最低生活保障確實是為收入分配公平帶來了效果。
五、配套措施
收入不平等體現出目前中國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是中國改革發(fā)展的巨大障礙,為了消除收入差距的影響,增強百姓的幸福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加強監(jiān)管措施,從根本上杜絕剝削
帕累托說過“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為了防止貧富差距進一步惡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監(jiān)管措施,加大政府防腐倡廉力度,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環(huán)境,杜絕對社會底層人民的剝削。與此同時,政府還應建立一套保護措施,以保護居民的合理收入,打擊非法收入。
2.調節(jié)稅收政策
羅爾斯主義公平觀提出,給最不利的人最多的關心,也就是將富人一部分多余的財富向窮人轉移,以盡可能地實現平衡,消除貧富差距。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可以調整稅收政策,改變稅收結構,實現財富的轉移。
3.完善低保制度
低保制度是國家對社會底層人民的最后一道保障制度,然而有許多人試圖鉆制度的空子。目前我國享受低保的群體數量巨大,應完善低保監(jiān)察標準,將資金交給真正需要的家庭。
4.加大財政投入
以上提出的措施只是治標不治本,要想真正做到標本兼治,還需要國家加大財政投入,從源頭上解決收入分配問題。例如:
(1) 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將好的教育資源向農村或偏遠地區(qū)傾斜,以實現教育的公平,加強對農村地區(qū)的人才培養(yǎng),才有可能真正從源頭上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2) 增加就業(yè)機會,解決農民工用工難問題,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的選拔制度,加快實現國有制企業(yè)公平公正錄取人員,使農民工與其他就業(yè)者擁有平等的機會。
參考文獻:
1.王遠,“中國現代社會救濟制度的比較分析”,《中國商界》,2009年09期。
2.謝勇才,“從生存型救助到發(fā)展型救助: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發(fā)展困境與完善路徑”,《中國軟科學》,2015年15期。
3.曹欽,“羅爾斯公平正義理論對中國的現實意義”,《理論與現代化》,2011年07期。
4.徐小明,“論羅爾斯的正義觀及其現實意義”,《思想理論雙月刊》,2015年01期。
5.姚大志,“論羅爾斯的正義觀及其現實意義”,《財經問題研究》,2014年11期。
6.李麗娜,“中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福利效用——基于羅爾斯社會福利函數”,《中州期刊》,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