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育翠
【關鍵詞】 小學低年級;農民工子女;習 慣;興趣;自信
【中圖分類號】 G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7—0040—01
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使學生更加輕松快捷地掌握知識,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近年來,隨著進城務工人員數量的不斷增加,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關注他們的個性差異,培養(yǎng)他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自信自強的健康品質,促使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職責。因此,培養(yǎng)農民工子女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健康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提高認識,啟發(fā)自覺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學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那么他的學習成績就能得到很快的提高。因此,每個學生就應該有自己的學習動機,提高認識,啟發(fā)自覺學習的興趣。農民工子女是單純樸實的,也是敏感的,他們的父輩在勞動、生活、思維等方面與城市人有著較大的差異,同時,這些想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使他們從小就表現出與城市小學生不同的特點:在品德習慣方面,他們往往不愿意接受紀律約束,但同時表現出吃苦耐勞和較強的挫折承受能力;在學習習慣方面,他們態(tài)度隨便,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yè)馬虎,且常常不能按時完成;在生活習慣方面,他們不講衛(wèi)生,不愛整潔,辦事無條理。老師要想改變他們,就要走進他們的心靈,打開他們的心扉,用實際行動感染啟發(fā)他們。雖然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要比對城市小學生的教育復雜些,但學校、教師要針對流動人口子女特點,重點糾正他們不良的學習習慣,強化訓練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生認識提高了,才能自覺地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較快地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迎接未來生活的挑戰(zhàn)。
二、激發(fā)興趣,建立自信
老師在教學中,首先,應該多表揚,少批評。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學生,一定要多鼓勵他們,從積極的角度幫助他們分析問題,并能告訴他們“你能行”。其次,要讓學生一開始就有成功的體驗,利用小學生好奇心的特點,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興趣。有的小學生愛刨根問底,這時老師要抓住時機,切忌采取冷淡、不理睬的態(tài)度,那樣會挫傷孩子們求知的積極性。農民工子女由于學習基礎差,學習信心不足,為了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我班經常評選學習之星,開展各種活動,比如:作業(yè)、寫字展評,手抄報、朗讀、講故事比賽等,采取各種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有能力,激發(fā)他們學習的信心。步入小學,學生既對學校學習感到新奇,同時也很不習慣,不知道該如何聽課,作業(yè)應怎樣完成,課間做些什么等等。家長在孩子這段適應的時期,要經常詢問他們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善于傾聽他們對學校的人和事的認識,并給予適當的評論和建議,這樣可以促使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對他們在學習上的每一點進步,都要進行及時的表揚和鼓勵,讓他們逐步樹立起自信心。
三、嚴格要求,具體指導
習慣的培養(yǎng)不能成為單純的行為訓練過程,而是自身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四個要素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培養(yǎng)良好習慣一般需要六個步驟,即認識習慣的重要,制定行為規(guī)范,榜樣教育,持之以恒的訓練,及時評估引導和養(yǎng)成良好的集體風氣。我校每個學期各年級都會轉入許多新生,他們大部分是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鄉(xiāng)鎮(zhèn)的農民工孩子,有的孩子已經轉了好幾個學校,他們使用不同的教材,教師教學方法也不一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采取“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理念。對待這些特殊的群體,要與城市學生有所區(qū)別,給他們一段適應的時間,規(guī)范他們的學習習慣,樹立自信心,在此基礎之上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
農民工子女由于特殊的環(huán)境,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學習習慣不良。在教學過程中,班級成立了學習結對小組,以好帶差,老師也每天堅持在課后時間輔導一至兩名學生,以便他們能夠跟上進度,提高成績。學生的學習不能單靠學校來完成,還應該及時與家長溝通,家校合作,雙管齊下。為了進一步了解農民工子女,我校通常采用學校開放日、家長代表座談會、校訊通等方式作為家校聯(lián)系的橋梁,讓家長每天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現,做好督促工作,養(yǎng)成孩子在家里按時完成作業(yè)的習慣,以便更好地配合學校的工作。通過召開家長會加大力度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幫助農民工提高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對農民工子女的要求應該切合實際,逐步提高。
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復雜的工作。教師要關注農民工子女的個性差異,培養(yǎng)他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品質,讓這些孩子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成長。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