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霞
【摘要】 數(shù)學變式就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命題進行合理的轉(zhuǎn)化.即教師可不斷更換命題中的非本質(zhì)特征;變換問題中的條件或結論;轉(zhuǎn)換問題的內(nèi)容和形式;配置實際應用的各種環(huán)境,但應保留好對象中的本質(zhì)因素,從而使學生掌握數(shù)學對象的本質(zhì)屬性.
【關鍵詞】 課本習題;變式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初中學生數(shù)學易錯題分析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4]GHB0668)成果.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八年級下冊2008年6月第2版2012年10月甘肅第1次印刷 第104頁“拓廣探索”板塊的15題是:
如圖,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點C是BC上的任意一點,DE⊥AG于點E,BF∥DE,且交AG于點F. 求證:AF - BF = EF.
筆者經(jīng)過分析后給出如下證明過程.
證明:∵ 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 AB = DA,∠1 + ∠2 = 90°.
∵ DE⊥AG,∴∠2 + ∠3 = ∠DEA = ∠DEG = 90°,
∴ ∠1 = ∠3.
又∵ BF∥DE,∴ ∠AFB = ∠DEG. ∴ ∠AFB = ∠DEA.
在△ABF和△DAE中,
∠1 = ∠3,∠AFB = ∠DEA,AB = DA, ∴ △ABF ≌ △DAE(AAS).
∴ BF = AE.
但A,E,F(xiàn)三點共線,且AE + EF = AF,所以AF - AE = EF,即AF - BF = EF.
證明完此題后,筆者又經(jīng)過仔細的研究找出了該題的兩種變式,現(xiàn)介紹如下.
變式一 如圖1,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點G是BC延長線上的任意一點,DE⊥AG于點E,BF∥DE,且交AG于點F. 試探索線段AF,BF,EF的長度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解 線段AF,BF,EF的長度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是EF = BF - AF.
證明:用AAS易證△ABF≌△DAE,所以BF = AE.
但A,F(xiàn),E三點共線,且AF + EF = AE. 所以EF = AE - AF,即EF = BF - AF.
(用AAS證明△ABF≌△DAE的過程留給有興趣的讀者)
變式二 如圖2,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點G是BC的反向延長線上的任意一點,DE⊥AG于點E,BF∥DE,且交AG于點F. 試探索線段AF,BF,EF的長度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解:線段AF,BF,EF的長度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是EF = BF + AF.
證明:用AAS易證△ABF≌△DAE,所以BF = AE.
但E,A,F(xiàn)三點共線,且EF = AE + AF,所以EF = BF + AF.
(用AAS證明△ABF≌△DAE的過程留給有興趣的讀者)
綜上所述,無論“點G是BC上的任意一點”,或“點G是BC延長線上的任意一點”,還是“點G是BC的反向延長線上的任意一點”,總有明△ABF≌△DAE也就是說:在點G的運動變化過程中總可以找到明△ABF≌△DAE這個不變的關系,這也是此題的動態(tài)魅力.
通過對此題的解答我有這樣一點感悟:教材是有限的,思考是無限的.教師要用實、用好、用活所選擇的教材,做到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